13岁的女孩露露家境优越,妈妈是某外企的高管。最近,妈妈听保姆说露露总躲在屋里,不想去上学,还在网上查自杀的方式。妈妈吓坏了,拖着露露来做咨询。临床诊断显示:感受不到妈妈的爱让她觉得生活没有意义。专家建议:
1: 日常交流中传达出对孩子的爱
2: 用行为让他确定母亲是爱他的
3:以愉快的心情面对孩子
……
一、妈妈 我是多余的吗?
13岁的女孩露露家境优越,妈妈是某外企的高管。最近,妈妈听保姆说露露总躲在屋里,不想去上学,还在网上查自杀的方式。妈妈吓坏了,拖着露露来做咨询。
鉴于露露的敏感度很好,我为她做了深度催眠。催眠中的露露看到自己在四五岁的时候,得了场大病,半睡半醒之间,听到妈妈和一个阿姨谈话,妈妈说:“要不是因为这个孩子,这次的大区经理应该是我。你说要孩子有什么好,三天两头生病,我经常为她请假,干了几年也没有升职的机会。”
看到这个画面,露露流着泪说:“我从小就觉得是个多余的孩子,是个累赘,给妈妈带来很多麻烦。我拼命好好学习,希望看到她的笑脸。可是,不论我多努力,妈妈总有数不尽的烦恼,这些烦恼都是因我而起。”
临床诊断:感受不到妈妈的爱让她觉得生活没有意义
通过和露露妈妈交流,我得知露露是妈妈意外怀孕的结果,当时父母都想在事业上有所发展,没打算要孩子,怀孕后就想堕胎。经过奶奶的不停劝导,妈妈才转变心意,要了这个孩子。露露出生后特别难带,经常得病,似乎是故意给妈妈找麻烦。妈妈为了她,不得不放弃很多事业上的机会。
妈妈说:“当时年轻,确实有段时间以事业为重,但是,我对孩子也很关心,只要露露病了,我都会请假陪她。只是遇到单位的事情不顺时,难免会发些牢骚。”这次发现露露的心理问题,妈妈的头发都急白了几根,她实在不懂为什么露露会觉得她自己是多余的。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并不是每个在妈妈身边的孩子都能得到完整的母爱。孩子的价值感来源于妈妈的评价,因为妈妈是孩子最早接触的人,也是最重要的人,她能赐予孩子生命,提供衣食住行,没有她,孩子就无法生存,所以,妈妈的评价对孩子来讲至关重要。父母不关注孩子,甚至说出不想要孩子之类的话,孩子就会失去对生活的热情,变得自卑、消沉,更有甚者会觉得活着没有意义。妈妈喜爱孩子,重视孩子,孩子才会觉得自己是受人欢迎的,是有价值的,才能活得自信快乐。
育儿建议:让孩子清楚地感受到妈妈的爱
1、日常交流中传达出对孩子的爱
侄儿2岁多时,嘴里经常念一句话:“小宝宝不听话,奶奶还是喜欢他。”这是他根据儿歌歌词“小宝宝不听话,奶奶就不喜欢他”改过来的。侄儿改过的话颇有深意。据我观察,小孩子通常有这样的智慧,能说出特别深刻的话。这是孩子的愿望,他从心底盼望着这样的爱,不论他怎么淘气、怎么不合大人的意,家人都依然爱他、疼他。
有心的妈妈可以做个统计,你每天说出的话里,有多少句是这样的:“你不好好吃饭,妈妈就不喜欢你了。”“再哭,妈妈不要你了。”“妈妈喜欢隔壁的小云,她特别听话、懂事。妈妈不喜欢你。”……
3岁以下的孩子几乎全部当真,3岁以上的孩子分不清哪句是玩笑,哪句是真的。这样的话说多了,孩子在潜意识里就会觉得妈妈不喜欢他,不想要他。这种恐慌的感觉深藏在潜意识中,长大后遇到困难、强烈的批评、冷落时会激发出来,会比其他人更不安。
妈妈们一定注意,孩子做错事情,可以批评他,但一定要让他知道,妈妈只是对他做的事情不高兴,妈妈依然很喜欢他。不要长时间生孩子的气,事情过去了就高高兴兴地带着孩子玩。
2、用行为让他确定母亲是爱他的
母爱不仅仅意味着物质上的供给,更多的是温暖、包容。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试验,把刚出生不久的小猴关在一个笼子里,笼子里有两个“猴妈妈”。一个“猴妈妈”是用金属支架做成的,胸部挂两个奶瓶,小猴可以在这个猴妈妈身上吃到东西。另一个“猴妈妈”是绒布做的,身上没有任何吃的,小猴只能坐在猴妈妈的怀抱里,抱着猴妈妈玩。心理学家的问题是:小猴跟哪个猴妈妈呆得时间长?
通过几天的观察,发现小猴只在饿的时候去金属猴妈妈身上吃东西,其他时间都呆在绒布猴妈妈这里,因为这个“妈妈”给了它温暖的感觉。
妈妈能够陪伴孩子时,尽可能多抽出时间来。工作繁忙的家长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不要以为把孩子交给保姆、送到全托幼儿园就万事大吉了。孩子仍然会觉得家人不够重视他,不够爱他。
有些妈妈很委屈:“我供他吃,供他喝,要什么给买什么,他怎么就跟我不亲呢?”钱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孩子需要被爱的感觉,有人陪伴,有人关心,有人陪着一起玩。
3、以愉快的心情面对孩子
和孩子相处时的状态非常重要,孩子能很敏锐地察觉到妈妈的心情。一次咨询中,妈妈对咨询师说她平时心情挺好的。5岁的孩子插嘴说:“不对,我妈妈经常偷偷哭。”过了一会儿,孩子出去上厕所,回来时看到妈妈正低着头,说:“妈妈,你又难过啦?”
带孩子快快乐乐玩一个下午,远远胜过沉着脸带孩子一星期。千万不要把工作的不愉快带回家,更不要把事业发展的不顺归罪于孩子。
下班回家的路上,妈妈可以转换心情,放下工作中的烦恼,多想想孩子天真的笑容,以愉快的心情面对孩子,让宝宝做个母爱滋润下的健康孩子。
二、母亲的抱怨让她对婚姻力不从心
胡瑗是一位媒体记者,就连向我介绍情况时也带着独特的职业习惯,表情端庄、言简意赅:“我们结婚六年了,不知是否还能一起走下去?”
事情缘起于春节前后,胡瑗发现丈夫手机上有一个显示为“小丽”的号码,拨回去,对方未语先挂。胡瑗就此事与丈夫大闹,无论丈夫如何解释,她也不相信。最后,在她的步步紧逼下,丈夫无奈只好搬到外面去住。这下更证实了胡瑗的猜想,丈夫一定和“小丽”住在一起了。她每日独自哭泣,好不伤心。亲友们都劝她与丈夫好好谈谈,再作打算。胡瑗也不想这样草草了断婚姻,让丈夫“称心如意”。这次她前来做心理咨询的目的是想将丈夫拉回来。透过胡瑗的讲述,可以看出,她无意中制造了一种对峙状态。但因力不从心而没有把握取胜,所以向心理咨询师求助,希望有人能帮她把丈夫拉回来。自始至终,她都在设计战局,而不是求和或谈判。她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丈夫的逃避。在未确认事实前,胡瑗的求战意识已决定了一定要把丈夫设为对手,并自我渲染,目的只有一个,缔造对立关系。
临床诊断:母亲的影响让她以有色眼镜看丈夫
1、冷战的父母关系延续至今
通过深入的沟通,得知胡瑗来自于父母长期冷战的家庭。由于父母长期貌合神离,母亲便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形成了相依为命的母女依恋关系。因为女儿代替了父亲陪伴母亲,导致了她从小成为了一个懂事、听话、乖巧,却力不从心的小大人。特别是当父母冷战时,她总会站到母亲一边(一般的家庭都会如此),认为父亲不好,同时得出了“男人不对”的结论。由此,当她结婚后,一旦出现了夫妻矛盾,她的童年经验便开始启动?力不从心却又无力调整,无意中把问题归结在丈夫(男人)身上,无形中又制造出与当年的家庭关系近乎一致的冷战局面。心理学称之为“沉溺性行为”。
2、全盘吸收妈妈的情绪符号
胡瑗坦言,听妈妈说,在她还上幼儿园的时候,父亲曾做过对不起她们娘俩的事。后来,当她有记忆,并随着年龄增长,在家里总能听到母亲说“爸爸心里没有我们,只有妈妈才爱你”之类的话。
这些情绪符号伴随着胡瑗的成长,被她全盘吸收,成为其生存经验?她当然会以“坏男人”的有色眼镜看待丈夫。这种心理游戏就如同一个笑话:有个女人总怀疑她的先生有外遇,每天都会翻先生的皮包,希望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可有一天,她什么都没有发现,便大哭起来。先生纳闷儿:“你不是什么都没有发现吗,那还哭什么?”这女人却说:“我真没想到,原来,连没头发的女人你都要。”
故事听上去虽然好笑,但可以想象:一个从小生活在母亲不良信息包围中,被催眠长大的人,今后会有怎样的表现?毫无疑问,胡瑗的妈妈是爱孩子的,但她却在爱的名义下将自己的不良感受植入了女儿的心间,让女儿不能以真实的感受去面对和处理自己的生活。
育儿建议:妈妈要给孩子做出好榜样
心理学研究认为,一个人的命运大纲,在6岁前就已经全部写成,后天只不过是在往大纲里“注水”(填充内容),而在这个阶段,父母关系、亲子关系等信息,均会被孩子吸纳为经验,这种经验就是性格特质的基础。通过与胡瑗的深入交谈,我不得不感慨,有些母亲对孩子心理成长极度忽视,给孩子的成长和今后的生活都带来了不良的影响。自以为爱孩子的妈妈,爱的原来是自己。
1、反省自己 放下过去
所谓“放下”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的前提是“提起”,因此,我建议当事者重回过去,“提起”这经验的缘起,再用现在的力量修正它(治疗),即“替当年的自己完成心愿”。那么“因”变了,“果”自然随之改变??他(她)的家庭关系便会从根源上得以修正。
妈妈本身如果有些不良的童年记忆,不妨自行回溯童年往事,并体会当时的感受,无论什么事都可以,总之,要和那个小小的自己在一起,不要以成人的思维去代替她思考,甚至不要阻止她的哭泣与发作,允许自己的“本我”表达一切情绪。那个小孩直接影响着你的今天。就如窗外的树,童年经验是根,后天性格是果。若结果不良,就要找根源,治了根,大树就会健康,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要知道,家庭系统中的一切“基因”是会遗传的,治疗的唯一方法,就是反省自己,而不是依赖别人。妈妈的态度会影响孩子。如果妈妈表现得像一个受害者一样,孩子也很有可能觉得自己是个受害者;如果妈妈很乐观,有勇气,孩子也很可能采取跟你一样的生活态度。
2、不要让孩子成为“肉夹馍”
当父母出现矛盾时,切莫让孩子卷入其中,要告诉他/她:“爸爸妈妈会有分歧,但这是我们的事,与你无关,无论我们怎样,都仍然是爱你的父母,这一点不会改变。” 对孩子来讲,父母矛盾肯定会对他造成心理伤害,孩子不该成为夫妻关系的牺牲品,或者是一方的同盟军。
对孩子来说,特别对学龄前的儿童来说,他们接受到的信息有7%是语言内容,46%是肢体信息,47%是情绪信息。因此还要在行为和情绪中明确地表现出来对孩子的爱,即“不要当着孩子吵架”、“爱孩子的时候要一致”、“不要把自己的不良情绪迁怒于孩子”,更不要带着个人情绪诋毁对方,或暗示孩子“我是因为你才忍受他/她”等等。
这些都是在为孩子施压,意为“你要为我们的夫妻关系负责”。孩子接受这份本不该属于自己的压力后,会成为力不从心的小大人,不仅会与父母形成“肉夹馍”的关系,而且还有可能在长大成人后体现为缺乏安全感与责任心。妈妈始终要注意,如果你的孩子跟不快乐的父母在一起,以他们不健康的关系为榜样,他/她可能会丧失掉感受爱的能力。
三、母爱只存在于他的想象中
在别处找回遗失的母爱
陆嘉女友年龄比陆嘉大一岁,是个很有主见,也很会体贴、包容别人的女孩。每当陆嘉觉得压力很大和不开心的时候,在女友身边就感觉整个人都能放松下来。“这些感觉在家里是从来没有的。和她在一起的时候,好像少了很多烦恼的事情,觉得有安全感,我很依赖、依恋她。”陆嘉谈起自己女友时,脸上隐约闪动着幸福的光芒。
但不知为什么,陆嘉跟女友在一起时,就像变了一个人。原本喜爱独来独往的他不但白天爱同女友粘在一起,睡觉前也要向女友通好久的电话,不然便睡不安稳。而且他事无巨细都喜欢同女友汇报,就像孩子向妈妈炫耀自己的宝贝。甚至被女友批评,他也觉得有种莫名的喜悦,像找回了消失已久的什么东西。
然而,女友却离开了他,因为她觉得陆嘉不像是男友,而像是个孩子。之后,陆嘉的精神也渐渐萎靡下来,整日都昏昏欲睡,完全没有以前的青春活力。老师发现了问题,便带他来做心理咨询。
通过与陆嘉进一步沟通了解到,陆嘉的父亲是一个国企的副厂长,母亲也是一家私营企业的老板。两人的事业都蒸蒸日上,但工作压力也非常大,陪孩子的时间很少。
陆嘉特别提到,记得小时候妈妈因为生意的缘故经常出差。而妈妈每次回来,他都感觉像是来串门的远房亲戚,唯一的惊喜就是大大小小的玩具和礼物。虽然在父母的影响下,陆嘉自小要强,一直做学生干部,但他没有特别要好的朋友,也不肯同别人讲自己的内心感受。
因为从未享受过与父母在一起单纯温馨的时光,他甚至不清楚孩子与母亲在一起的感觉是怎样的。在陆嘉的想象中,孩子与母亲在一起应该是温暖、安全、被包容的,就像他现在和女友在一起的感觉一样。此时,缺失母爱的陆嘉将未能得到满足的母爱需求投射到其他客体(即女友)身上。
在幼儿时期未得到充足的母爱
0〜6岁是人格成形期。在婴幼儿阶段,大脑发育速度非常快,6岁前人的大脑大部分几乎都成熟了,一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需求和动机在这个阶段都初步完成。而母爱是帮助婴幼儿完成人格发展最为关键的情感,是任何爱都无法取代的。艾里克森说过,儿童是通过感官去领会世界的,并从母亲的形象中去信任世界。如果他得到了母亲的关怀和爱抚,生理需要就得到了满足,就会感到安全,从而对周围的人也就有了信任感。
因为母亲的关爱不够,年幼的陆嘉对人、对世界产生恐惧,充满不信任。而在他成人以后,这种不信任感就会发展成为对他人,甚至对社会的敌意。所以,当妈妈错过了孩子这个最需要母爱的时期,等忙完了再把这份爱补给孩子时,就已错过了母爱给予的最佳时期。
成人的某些依赖情绪是退化性行为反映
母爱就像一个人身体内好的基因,它让我们具有好的身体素质,能够拥有抵御自然界不良事物侵袭的免疫力。所以说,在早年经历中,母爱是最充沛的营养,它可以决定一个人人格素质的优劣和强弱。弗洛伊德说过:“自幼充分享受母爱的人生充满自信。”拥有充足母爱的人大多一生健康自信。反之,像陆嘉这样自幼缺乏母爱的人常常会脆弱、胆怯,不容易建立安全感和归属感。而且他会将未满足的母爱需求投射到其他客体上去,这也是一种自然的需要。所以陆嘉会寻找与母爱相似的,诸如被认同、被保护,甚至被控制的感觉,他为了获得这样的感情,有时会依附他人,形成依赖性人格的特点,如对女友的依赖情绪。而他身上所反映的这种依赖的情绪特征,则是一种退化性行为反映。
育儿建议:职场妈妈要留出与孩子相处的时间
现如今,大多数妈妈都选择继续留在职场为梦想而打拼或为生活而奔波,那么怎样才能协调好工作与家庭,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形成一个完整健康的人格呢?
1、做出良好的亲子计划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充分体验到母爱的存在,首先妈妈们要有良好的亲子计划,协调好工作事业和照顾孩子的时间,千万不要因事业而忽略孩子。妈妈们要优先安排与孩子欢度美好时光的计划,如一起去郊游,一起庆祝节日等等;同时要出席孩子的活动,比如孩子参与的表演、比赛等。
2、要给予时间与孩子独处
孩子也需要跟妈妈单独相处,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妈妈应该每天腾出时间跟孩子相处,随着孩子长大,可以让这个时间减少为每周一次的惯例,在这个时间里可以安排妈妈和孩子都喜欢的运动。
3、随时随地陪孩子玩耍
妈妈还可以随时随地陪孩子玩耍,在家与孩子做游戏,一起逛公园,做家务。关键在于大家一起寻找欢乐,为孩子留下一些共度美好时光的回忆,不必花费很多的时间或是金钱,妈妈只需遵守约定和保持爱玩的心态。当孩子与你度过很多美好时光时,许多问题就会自然而然的消失。
4、留出时间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
要与孩子有良好沟通的时间,此时的沟通是耐心平和的,这是在给孩子最好的身教。沟通中要适时欣赏和鼓励孩子,母亲的欣赏和鼓励是孩子成长最好的动力,使孩子能勇于改善自己、力求进步,建立良好的自尊感。我们还要引导孩子自我肯定和欣赏,逐渐形成强大的自我。
不要对孩子释放自己的情绪
四、不愿与人接触的“宅女”
童欢平时给人的感觉很孤傲,总是有一种“生人勿近”的架势。她见什么人都是用审视的眼光,经常会得罪人。所以,她的朋友极少,几乎没有什么可以交心的朋友。即使有朋友愿意与她联络,也会被她看成是有目的的,常常不欢而散。因此,除了工作以外,她很少与人交流,也不愿意参加集体的活动,渐渐地她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宅女”。
感情上的“剩女”
童欢曾有过三段短暂的感情经历,她都表现出极端依赖。她完全用小孩子的方式与男友建立关系,从来不知道恋爱需要一些亲密的表达,甚至男友拉一下她的手,她都不愿意。但与此同时,她会“粘”着男友,要男友陪她做这做那。因而,三段感情都没有怎样发展便草草结束了。
临床诊断:妈妈的不良情绪给孩子极大创伤
1、童年充满妈妈的抱怨
经了解童欢出生在一个传统的大家庭,父母是高级知识分子,在她1岁的时候,父亲被派到外地工作,一去就是好几年。妈妈因为是一个人带孩子,感觉非常烦躁疲倦,对童欢的照顾不是很周到。等童欢大了一点,妈妈经常会回家念叨对生活和周围人的不满和不信任,小童欢则是一个似懂非懂的小听众。
2、延用妈妈的方式建立亲密关系
妈妈是孩子第一个老师,因此童欢也沿用了妈妈的方式去建立亲密关系。妈妈对周围环境的不满和不信任,让童欢对与人交往产生极大的恐惧和矛盾。她内心深处是渴望爱情的,但不知如何以一个成人的、健康的方式去寻求,很多时候会用回避和敌对来防御让自己产生不适应的关系。所以,她对男性所采取的态度只是敌对和过度依赖。
3、回避成为生活中的重心
就像废气、烟尘会对大气造成污染一样,妈妈的不良情绪也会成为污染源,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情绪,紧张、焦虑、急躁、害怕、漠视……这些负面情绪如果长期伴随着妈妈,那么孩子也会受到不良的影响。
如这个案例中童欢妈妈郁郁寡欢的状态就给童欢带来了极大的创伤体会,童欢就会在无意识中回避别人。因此,日子久了她也就成为了“宅女”。日常的生活和社会活动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她早在自己和他人之间建立起一道很厚重的墙,回避外界的一切“干扰”。
育儿建议:妈妈要注意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1、保持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
妈妈要尽量保持一个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这是幼儿健康人格建立的关键。在0〜3岁孩子的内心世界里,所有与外在世界的联系都来自妈妈。照料者对自己积极的关注,可以给孩子带来稳定的安全感。
妈妈自身的稳定主要体现在情绪上,妈妈不要把自己的情绪发泄给孩子。在孩子的内心世界,“妈妈”把我当个好宝宝,那我就是个好宝宝。妈妈对待我的方式,可以完全被复制到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中间去。妈妈用爱对待自己的孩子,那孩子内心也就会充满着爱。如果妈妈用攻击来对待自己的孩子,孩子就会认同这样的方式,心理学上称之为“与攻击者认同”,孩子也会变得很有攻击性。
2、给予孩子安全稳定的照顾
“麻烦三年,安心三十年 ”,意思就是如果妈妈能在育儿早期能很好地照料孩子,给予他(她)安全稳定的照顾,那么今后孩子心理疾病的发生率将降低很多。
妈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能够给予足够的生理满足:孩子饿了,要给予食物,冷了给予衣服;二、在孩子有亲近需要的时候,能够满足孩子:孩子需要母亲抚摩的时候,母亲轻轻抚摩孩子,在孩子需要拥抱的时候,向他(她)张开怀抱;三、在孩子需要探索外在世界的时候,母亲给予足够的空间和支持:孩子开始走路了,母亲要在孩子能看见的地方,给予保护。
3、妈妈的身教大于言教
妈妈能为孩子所做的最好的事就是给他一个参考学习的榜样,因为身教远远大于言教。比如,妈妈或许可以让孩子举止端庄,但却不能让他感受到别人的尊重。要让孩子能感受到别人的尊重,最好的办法就是妈妈控制好自己的言行举止,即自尊、自爱和去尊重他人。
所以,养护者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用自己的行为呵护孩子的心灵。妈妈从小能给孩子一个很好的处世榜样,那么孩子会形成健康的人格,将来的生活也会比较顺利。
五、走不进亲密关系的红英
情感饥渴令人不堪重负
红英对爱和亲情非常渴望。只要谁关心她,对她好一点,她就会很快觉得自己已经爱上了对方,潜意识把对方当成自己的父母一样来要求,恨不得对方每分每秒都想着自己,时时刻刻都陪在自己身边。但如此依赖的情感常常让对方觉得就像带了一个随时需要照顾的小女孩,会感到非常疲惫而不堪重负。
不信任使自己和他人都备受煎熬
红英个性爽朗,所以刚开始接触时对方都会很快喜欢上她。然而,一旦关系走近,她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对男友的一举一动都十分敏感,完全无法信任对方。她咄咄逼人的“审问”常常令人无法忍受。她也知道这会伤害彼此的感情,但就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红英的不良情绪会排山倒海般突然袭来,既可能指向别人,也可能指向自己。有时为一点小事而大发雷霆;有时是一觉醒来,莫名奇妙地感到惊恐。一次,红英还因为男友要跟自己分手而伤心欲绝,几乎自杀。红英为此也非常苦恼,因为这不仅难为自己,同时也伤害了别人。
临床诊断:母爱缺失导致边缘性人格障碍
经了解,红英的母亲在她还不满2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婚了,红英一直跟着父亲生活。父亲另娶,又生了一对儿女。虽然父亲和继母对她很好,红英还是觉得自己在这个家里像个外人。因而,红英的种种表现呈现出典型的边缘性人格特质(即在情感上对他人具有极强的依赖性,同时又因为对关系缺乏安全感而无法信任对方。)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她一方面渴望对方的爱,另一方面又因为害怕被抛弃而不停地怀疑对方、控制对方,并伴随着强烈的情绪反应。
1、情感饥渴源于母爱的缺失
0〜3岁是婴儿建立健康依恋关系的关键期,母亲稳定的爱是依恋关系的基础。而红英的母亲正是在这个关键期离开了她。获得母爱成了红英始终无法完成的人生课题,致使她与依恋情感相关的心理年龄始终停留在婴儿期,所以才会对他人的爱表现出婴儿般的期待。
2、不信任源于害怕被抛弃
母亲的突然离开,对一个2岁的孩子来说,意味着重要依恋关系的丧失,就好像承载自己生命重量的大地突然塌陷了一样。恐慌和无助使她既想马上找到一个依靠,又无法信任依靠的对象。红英常常感觉自己像一个站在荒野上的小女孩,惊恐地哭泣着,可是却没有人留意她。这是抛弃创伤的意象化表达,是红英最难以面对的体验。所以,她需要不停地确认自己的亲密关系是安全的,以避免自己再次面对幼年被抛弃的痛苦。
3、母亲的离开意味着对自我价值的否定
同时,稳定的母子关系也是孩子稳定的自我评价的基础。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讲,母亲的离开还意味着对自我价值的否定。因为孩子是用分裂的心理机制在看待世界,把世界分为“好的”和“坏的”两个部分。为了感觉环境是安全的,他们宁可期望关系中的母亲是“好的”,而母亲的离开,就说明自己是“坏的”。所以,被抛弃不是体验到不安全,就是体验到强烈的自恨。当一个人无法相信自己是可爱的,自然也就无法信任别人会爱自己。
育儿建议:给重组家庭的孩子一份完整的爱
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塑造健康人格的关键。孩子在幼年获得宝贵的安全感、自尊感,为他们将来获得良好的亲密关系,拥有爱与信任的能力奠定基础。那么怎样让像红英这样在重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呢?
1、对将要发生的问题做好心理准备
首先,时间会让重组家庭的一些问题暴露出来,所以要对孩子的各种情绪,包括愤怒、嫉妒、敌对和痛苦等情绪都要做好心理准备。但记住,只要经过细心处理,这些问题就会逐渐消失。其次,要认识到,孩子的调整需要时间,这样能减轻你的挫折感。有些孩子只需几个星期或几个月就能调整过来,有些孩子则需好几年。
2、与孩子坦诚的交流
重组家庭中父母对这个家庭的态度将给孩子带来重要影响。如果他们真的觉得重组家庭非常与众不同,孩子也会这样想的。所以,要跟孩子坦诚的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会建立起家长和孩子间的亲密关系,而且彼此间会相互信任,这样父母就会知道孩子心里在想什么。孩子有过什么人生遭遇并不重要,关键是他们如何正确对待这些事情。要相信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融洽关系将给予孩子爱和力量,战胜他们所有不安全的感受。
3、不要把自己的孩子放在第一位
不论对夫妻之间的关系而言还是对孩子而言,任何一方把自己的孩子放在第一位都是不对的。孩子们需要懂得他们的亲生父母和继父母都很珍惜他们之间的关系,并忠诚于对方。而重组家庭中的父母双方更应该就孩子的管教问题达成一致,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双方都有责任爱所有的孩子并且坚持到底。
4、尊重孩子所有的感受
让孩子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不要批评或判定他们。对他们的感觉要表示理解,而不是简单告诉他们不应该有这种感觉。做个耐心的听众,但不要试图通过干预孩子与其继父母的关系替他们解决问题。
要尊重孩子爱自己亲身父母的需要。告诉孩子,他的亲生父(母)只是因为其他一些原因才会离开他,并非他本身不够优秀,而你很高兴能有机会给予他所应得的爱。
重组家庭中的孩子也能感受到同样的爱,这种爱能够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感受、思想,能支持、帮助他们面对一切困扰。他们还会知道烦恼的事情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快乐的生活始终会继续。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aojiao/1074225.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