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一些校长和教授还不如家长水平高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家庭教育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怎样才能使后代,像远离我们几乎无法抗拒的以往一些食品中的三聚氰胺、孔雀绿、吊白块、苏丹红、滴滴涕、地沟油……等土特产中的各路大规模有毒物质那样,远离开上下翻江倒海的腐败狂潮四面来袭,而又今后不致使他们个个变成庸碌无能之辈呢?这是使我绞尽脑汁感到万分困惑的巨大难解之题。

  当前孩子家长包括学生的老师,亟需来场恶补,赶快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我从长期搜集来的材料中,经过仔细筛选,觉得以下“八讲”是必须中的必须,应该理解吃透,结合实际,将其尽快体现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面对愈来愈残酷的无序竞争现实,谁愿意让下一代未来面临处处受困的个人被淘汰不好后果呢?趁他们还没长大,让我们赶紧学会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把有用的习惯、必要的本领、好的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教给他们吧,时不我待了。

  ■第一讲:《聪明妈妈多创造“全家餐”》
  武警总医院中西医结合科袁红博士提醒母亲,要做孩子和爸爸沟通的桥梁和润滑剂。虽然夫妻双方工作很忙,但妈妈要千方百计创造全家聚餐的机会。下面三个小故事里有一些好办法,值得母亲们借鉴。

  全家动手做晚餐

  案例一:刘女士的家在城市西南部,而丈夫在城市东北部工作,整天忙生意,难得回一次家。所以家里经常只有她和13岁的儿子小明两个人。刘女士经常要加班,小明从八岁起就开始学着独立生活。但前天,她却在家里看到儿子同一个比他年龄大的男孩子在做一些恋人之间的亲昵动作。

  专家点评:小明是一个因缺少父爱,而导致对同性过分依赖的典型例子。刘女士应该想办法为孩子创造一个与父亲共同进餐的机会,比如利用周末,带孩子到他父亲租住的商住两用的办公室里,全家齐动手做晚餐。让孩子通过与父亲一起工作,明白自己并不孤独,自己的身后除了母亲,还有强健的父亲。虽然他们不能时刻陪伴自己,但是当自己需要时,他们一定能够与自己在一起。

  餐中多交谈

  案例二:王女士的儿子亮亮从上初中后,就不愿意跟父母多说话了,吃完饭就钻进房间,平时问什么都随便搪塞。虽然丈夫工作忙,但对于孩子的成长特别关心,总是一到家就问孩子一天的表现和学习等,可是亮亮却不买他爸爸的账。为减少“战争”,丈夫常一个人在外面吃完晚饭再回家。

  专家点评: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他爸爸没有足够的时间和他交流,亲子关系很生疏。王女士要做的是,说服丈夫回家吃晚饭,多和孩子面对面交流。她可以提起话题,有意跟丈夫表扬亮亮的成绩,让他表扬和认同亮亮。在餐桌上,请亮亮爸爸讲讲自己小时候的经历,让孩子也发表自己对于事情的看法,还可以及时纠正他不正确的观点。这样,不仅孩子可以感觉到自己在父亲心中的重要位置,父母也可以很好地与孩子进行交流。

  餐后一起做游戏

  案例三:张女士的女儿刚上小学,此前女儿的生活都由她独揽。丈夫最近决定和她共同承担孩子的教育,决定每天用晚饭后的一个小时陪女儿做游戏。一个星期后,女儿开心地说:“我喜欢爸爸管我。”

  专家点评:张女士的办法很不错,通过晚饭后的一小时,让父亲与孩子充分沟通。朋友式的交往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很有帮助。面对孩子,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我们的地位,试着与孩子交朋友,因为朋友之间才是真正平等的。英国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说:“要让孩子懂得自己照料自己。要让他自己知道怎样穿鞋子、怎样穿衣服、怎样脱衣服。在他的欢乐中,映照出人类的尊严,因为人类的尊严是从一个人的独立自主的情操中产生的。”

  ■第二讲:《孩子需要“逆向关怀”》
  美国阿拉斯加国家动物园的鹿苑里,鹿群因既不必为觅食而发愁,也不必为逃避敌害而穷于奔跑,因而很快就繁殖起来。然而在一度兴旺之后,病弱残疾者与日俱增,最后竟出现濒临绝种的危机,虽然政府曾不惜斥巨资予以抢救,可惜一概无效。后来一位聪明的管理人员建议把几只凶残的恶狼引进鹿苑,许多病弱的鹿被捕杀了。狼捕食了病弱者,又迫使鹿群为逃避狼害而重新拼命奔跑。从而使得留下来的鹿群体质日益健壮。后来,人们把这种奇特的动物“保护”方式称为“逆向关怀”。

  对于孩子,我们也应提倡这种“逆向关怀”。

  亲子之爱,人皆有之。望子成龙,将来在社会有所作为,也是人之常情。但许多家长不顾客观实际,生活上对孩子有求必应,处处溺爱,使孩子成了养尊处优的“小皇帝”。这种方式极易造成孩子脆弱、依赖、攀比、消极、懒惰等不良心理,无益于孩子健康成长。因此,家庭教育必须补上重要的一课----适当给孩子一些“逆向关怀”,要硬起心肠,收藏起一半爱。生活中,你不妨试试以下几种方式:

  该碰的钉子要碰

  孩子初来人世,单纯幼稚,假如家长处处都替他安排得天衣无缝,他就不会对这个世界真正了解,将来很可能会碰大钉子,正如鱼儿生下来就要在水中游一样。如果好意为它套上一个救生圈,后果会怎样呢?

  该绕的弯路要绕
  家长提供的捷径孩子未必买账,即使走在捷径上,他也不一定能安下心来,反而会对自己没走的路跃跃欲试。而且,没有过程的结局,没有挫折的成功,就像凭空给了中国足球队一个世界冠军的称号,又有什么意义呢?

  该受的苦与累要受
  要让孩子知道一切幸福都来之不易。否则,他就不会珍惜它,理解它,以致身在福中不知福。

  该动的脑子要动
  孩子有自己的思维,应该给他们一定的空间,一来可以锻炼他们的应变能力,二来也可以让他们懂得生活的甘苦。

  该听的意见要听
  不要事事都把孩子的意见排除在外,也许他们以独特的视角,纯洁的心灵提出的建议或提醒,会弥补成人们的某些局限呢。

  该保留的稚气要保留
  孩子就是孩子,假如一个孩子过于老成,处处跟大人们想的做的都一样,城府颇深,你不觉得孩子过早地失去了童趣、天真,是不是有些残酷呢?

  该讲清的道理要讲清
  有些事情该正面解释的就应明确答复,免得让孩子胡乱猜测,含糊不清,以致误入歧途,甚至酿成大祸。

  ■第三讲:《扭转叛逆孩子的六字真经》
  在武汉市武昌区工读学校(是对有违法和轻微犯罪行为的中学生进行特殊教育的半工半读学校)从事特殊教育25年的班主任龚贞智,向父母们传授了他的教育经验:扭转极度叛逆的孩子,需要“耐心+认可+鼓励”。

  龚老师称,这些极度叛逆的孩子多出自两种极端教育的家庭:一是家庭教育放任,父母无力管孩子;二是家庭极度溺爱,不敢管孩子。孩子受到不良影响却无人正确引导,结果坏习惯越积越多。“耐心+认可+鼓励”这六个字看来容易,但需要父母下决心、沉得住气。

  现在大多数父母对于叛逆的孩子没有耐心,无法接纳孩子。龚老师说,再叛逆的孩子身上也有其可爱之处,如懂得尊敬老人、有爱心、打字速度快等,父母要耐心发现,冲孩子的闪光点去爱孩子。极度叛逆的孩子一般不愿与父母和老师交流,这给教育带来阻碍。龚老师说,为了接近一个众人看来不可挽救的“坏孩子”,他曾陪那孩子打了一个星期的篮球,其间他也想发作但都忍住了。“你的球打得不错呀!”一周后,两人相视一笑,就这样孩子接纳了他,后面的教育开展起来就容易了。父母同样可以效仿,去感动孩子。

  龚老师说,有的孩子外表冷漠,但面对认可和鼓励,他们内心其实是很在乎的,父母不应该看到孩子表面无反应而放弃教育。

  ■第四讲:《学会赏识,对孩子的一生负责》
  作为父母,一定要赏识自己的孩子,哪怕他有缺陷,别人都看不上你的孩子,你也要拥抱他、赞美他、欣赏他,为自己创造的生命奇迹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当家长的一定要为你孩子独具的特点、天赋而鼓励他。

  家长首先要自尊,也要尊重孩子,在人格上一律平等。要学会倾听,学会道歉,当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做错了什么,不要碍于面子而放在心理自责,而要给孩子公开道歉。比如有的家长动手打了孩子,打后自己也后悔,但为不失尊言,不肯公开道歉。学会赏识教育,就应该诚恳地、深表内疚地向孩子道谦,以表示对孩子的尊重。你这样做了,孩子就会很尊重你,有什么心里话都会跟你说,你的道歉就在孩子与你之间建立了宝贵的互信。

  人们常说:理解万岁。家长应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进行换位思考,你应具备良好的心态去陪伴孩子、与孩子沟通。在孩子的沟通上,口头沟通不如书面,书面不如肢体,肢体不如眼神。摸摸头、拍拍肩膀、拉拉手,多举大姆指,多拥抱。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对孩子的眼神最好是含情脉脉的,千万不要不屑一顾地,冷冰冰地,更不要恶狠狠地看孩子,他会有一种恐惧感的!眼神可以爱“死”人,也可以杀死人。当孩子没在你视线之内时,你可以留字条、发短信说:我爱你,对不起等等。

  家长还应该学会发掘,学会分享,要赏识孩子的才能、价值,并给予发掘和分享。要有热情的心态,快乐的心情,给予孩子激励,激发孩子的潜能。在孩子刚开始学写字的时候,可能一页纸中99%都写不好,但只要有一个好的,就告诉他以后每个字都按照这个字来写。教育一定要用赏识的眼光,哪怕99%的缺点,也要找到孩子身上那1%的优点,并把它放大变成99%的优点。赏识只会使孩子越来越好,抱怨就会令孩子越来越差。

  学会反思,学会等待,不要急于求成。俗话说,只有包容才有宽容和笑容。包容要学会两点:第一点学会反思,孩子的问题是家长的问题,要在家长身上找原因。第二点学会等待,因为欲速则不达。要包容孩子的过错,承认差异。

  ■第五讲:《成功父母的十大秘诀》

  一、首先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留心使孩子学着去做。

  二、给孩子一个房间或者房间的一部分,主要供孩子学习和玩耍。不要因孩子房间里或桌面上很乱而责骂他。

  三、向孩子提供一些健康向上的书籍和学习材料。定时为孩子读点东西,让孩子从小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四、抽空带孩子到他感兴趣的地方玩。适当给孩子买一些他喜欢的玩具,并和他一起玩。

  五、认真对待孩子的个人要求。相信孩子的理智并信任他,让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他制定个人计划和完成计划的方法。

  六、让孩子独立思考问题,鼓励孩子展开想像,让孩子编故事画画等。有条件者竖一个陈列架,让孩子在上面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

  七、允许孩子参加家庭活动的策划和外出旅行,教孩子与成年人和来自不同社会文化层次背景的孩子正常交往。

  八、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认真地作出回答。不存在父母完全不能与孩子讨论的话。

  九、当孩子犯错误或做事失败的时候,不要戏弄他,更不能用辱骂来惩治孩子,应该对他说,任何人都有犯错误的失败的时候,并给孩子一个改正错误和成功的机会。 

  十、抽出适当的时间和孩子单独交谈,对孩子好的习惯与成绩要给予赞许和鼓励。给孩子实践的机会,让他学到更多的知识。教育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尽量不要依赖别人。

  ■第六讲:《不打不骂的10大管教妙法》

  很少有父母天生就会教孩子,也很少有父母能自然而然地成为育儿高手。要想做一个成功的父母,就需要不断地充实新知识。如果您从小就没有得到太多良好的教育体验,现在又很难去思考应该如何对待孩子,那么请参考一下程桂英老师提出的10个方法。当您被孩子气得火冒三丈的时候,不妨用这些方法来取代打骂的教养方式。

  1.多多了解孩子
  在忙于生计的同时,家长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了解孩子,与孩子、保姆、孩子的老师多多沟通,尽量对孩子在幼儿园和家庭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这样一旦孩子真有不听话的时候,也能比较明白应该如何去引导孩子。

  2.吸收教育知识
  社会在变化,孩子的成长环境也在变化,那么教养方式自然也要不断进步。身为家长,就要责无旁贷地主动吸收教育新知。在传统的亲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父母用权威来教育孩子,而打骂处罚更是权威教育的重要方法。吸收新知可以帮助家长跳出自己的成长经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

  3.耐心倾听孩子
  如果是气急攻心的家长,在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时,通常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破口大骂。此时,程桂英老师建议家长先冷静下来,尝试着多一分耐心,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当家长的心思已经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经释放掉了很多负面的情绪。

  4.真正放下身段
  有些家长总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对此程桂英老师特别建议,希望家长真正放下身段,从内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将孩子当做成人一样给予尊重。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而是要给孩子选择题,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如果孩子的年龄足够大,表达能力没有问题,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提出解决方案或替代办法。

  5.跟孩子讲道理
  除了平时的告诫之外,家长也要在实际的情境中教导孩子一定的道理。让孩子有同理心,让他从其他人的角度去体会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如何影响他人。至于解说道理的方式,则可依孩子的年龄来选择讲解的深度,特别小的孩子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

  6.让孩子去体验
  如果孩子老是听不进大人的话,那么在保证安全和没有恶劣后果的前提下,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自己会“自食恶果”的滋味。通过自身的切实体验,孩子将能深刻领悟到家长的教导有多么正确和重要。

  7.同孩子做协商
  不要总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么不只是孩子痛苦,就连大人也很痛苦。孩子也是人,当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协商,各退一步也许是很好的方法。比如当孩子想要跳沙发,而家长却有事情要思考的时候,就可以请孩子去卧室的床上跳,或者请他等一会再跳,或者等家长把事情处理完,再带孩子去公园尽情地跳。

  8.盛怒时不管教孩子
  在极度愤怒的状况下,家长肯定无法以理性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所以,当家长无论如何也平静不下来的时候,程桂英老师建议家长暂时离开现场,或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别的事,如打电话给朋友聊天、听音乐等。等自己平静下来以后,再和孩子好好谈谈。

  9.修正对孩子的期望
  有时家长真的太过于求好心切了,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标准(或许是家长自以为能够做到,但实际上从来没有做到过!)来要求孩子。要知道,孩子年龄还小,有好动、固执、健忘等表现都很正常。家长如果真的要对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成长状况,不要总是拿放大镜去看待孩子的表现。

  10.真诚对待孩子
 g有些家长在与孩子做沟通的时候,总是喜欢用指责或命令式的语气,这常常让孩子难以接受。据程桂英老师介绍,亲子之间的沟通应该是真诚而没有距离的,家长可以很诚实地将自己的担心或情绪解释给孩子听,让孩子了解他的行为会让你难过,或是会让你担心、惧怕。只要语气是平和的、态度是真诚的,你就会发现,其实孩子是很乐意体贴爸爸妈妈的!

  ■第七讲:《简单妙招提高孩子情商》
  据美国《纽约每日新闻》11月17日报道,美国心理学家近日研究发现,能够心存感激,经常说"谢谢"的孩子情商更高:机灵、热情、坚定、细心而且更有活力。而且,这些孩子也更乐于帮助别人。

  经常让孩子回忆让他们感激的人和事,是教育孩子感恩的最好方法之一。孩子在你的引导下,也许就不会自私地说只喜欢自己的新玩具和美味食品,而会想起帮助自己的小朋友和亲人。但是,感恩并不只是说声"谢谢"这么简单,更要让孩子懂得其内在的深意。

  家长要让孩子知道,分享内心的感恩之情,并将这种心情充分地表达出来,也是一种快乐。同时要注意的是,即使孩子收到了自己不喜欢的礼物,也要学会去感谢对方。因为孩子不该是为了礼物价值的大小而感谢他人,也不该为得到的多少而感激,而是应该感谢他人的心意和友善,以及花在自己身上的宝贵时间。

  ■第八讲:《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新文化报报道:天底下每一个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渴望自己的儿女长大能够成才。但是,还有不少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方法失当,尽管为孩子的成长操碎了心,结果事与愿违,甚至出现追悔莫急的失误。

  孩子幼小的心灵,好比一张白纸,不同的家庭教育可以画不同的图画,塑造孩子不同的品性。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会教和不会教的父母。可见家长使用的方法是否妥当,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效果。家庭教育如何才能取得成功?成功家庭教育之路究竟在哪里?究竟该怎样走?我认为家长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索实践。

  一、潜移默化的影响

  研究表明:孩子最早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会将看到、听到、感觉到的东西“溶化”在正在发育的大脑里。并在以后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加以效仿。所以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父母是孩子人生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每句话,每个举动,每个眼神,甚至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平时,我们在马路上、院落中、楼道里,见到吹胡子瞪眼、唾沫星子乱冒的“训子”场面,并不少见。这些家长自以为“训”是为人之父的特权,更有甚者,还以拳打脚踢相伴。“训”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除给孩子增加抵触情绪外,别无所获。“身教胜于言教” “训”不是家长的特权,身教与言教并举才是做家长的责任。所以,对小孩子来说,需要的不是批评家,而是榜样。

  在河南省的一个小山村,林氏三兄弟相继成了博士研究生。他们来自农民家庭,家境贫困。他们成功的秘诀在哪里呢?在于父母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林氏夫妇在3个儿子入学前和求学历程中,用自己好学的行为来影响他们,两代人每天挑灯共学的读书氛围一直延续到3个儿子都上大学。更为高明的是:他们当年那么穷困,却长期订阅文学杂志和传习世界名著,使3个儿子不仅读了数遍,还讨论了数回;在他们一贫如洗的四壁上,贴满了各种纸条,上面写着做人的名言和警句等。3个儿子就是在这样贫困,然而格调高尚的氛围中长大了。这对他们的文化修养、人生感悟、人格升华,都产生了极其深刻深远的影响。

  林氏夫妇教子的感人之处,并非是培养出3个博士,而是其在贫困中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勤奋好学的精神。这种精神深深感染每一个儿子,铸就了他们不缺不挠的性格,促进他们奋发向上,充分发挥各自的学习潜能。

  二、让孩子学会怎样做人

  做人是孩子的立身之本,因此,欲使孩子成才,先要教孩子做人。这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认识不到这一点的家长,也培养不出懂得孝敬长辈的子女,更造就不了国之栋梁、社会精英。

  许多家长考虑孩子做人,往往只看重如何使之做所谓“有用”的人这一点点内容,就像军阀混战年月里的那些大权在握的老粗,唯在如何网络和造就好使的炮灰上下功夫,从来不懂得去关心一下下属的其它更重要的方面与需求。这种家长,仅仅在知识和技能上促使子女使劲用功,根本不会在品质和性格方面主动施加影响和进行教育。所以他们培养出来的下一代,实在跟战场上的炮灰没什么两样,日后对谁也都无足轻重,根本配不上是这个世界的主人翁。

  须知:正直、善良才是“有用”的基础。只有具备终生不变的优秀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对社会自主有用的人才,而不是连其自身生命,将来都要去任人随意摆布的炮灰或缺乏灵魂的机械人。那种背离现代文明被成批生产出来的“螺丝钉”,事实上等同于毫无独立思想、没有创造才能的行尸走肉,对社会的进步发展和自身的家庭美满幸福十分不利,只对准备不负责任使用和拧紧他们的“螺丝刀”有利。这样的反面不幸例子,举不胜举,即使在我们身边也不乏其例存在着。重智轻德害死人了!

  中央电视台“大风车”栏目小记者马宇歌,是一名网上一搜,不见重名的品学兼优小学生,名扬四海,享誉国内外。在她的成长道路上,她的爸爸马弘毅为自己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倾注了大量心血。马弘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孩子,在工作上认真负责,无论分内分外之事,凡是对社会有益的,马弘毅都很关心,兢兢业业忘我无私。他认为: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自己首先就要朝这方面努力。在爸爸的教导和支持下,一上小学,每天下午放学后的本班教室,都是马宇歌一个人自觉留下来全面打扫的。等她忙完班上的清洁卫生,学校除了传达室的工友以外,经常一个人都没有了。无论冬夏,小宇歌长年累月如此,习以为常,每天都是打扫完教室才一个人独自离校。那次初春、晚饭前,正上小学二年级的宇歌和往常一样又独自打扫班级教室,在落着椅子登高去擦黑板的时候,不小心摔下来受了很重的伤。第二天爸爸向班上说明情况,帮宇歌请了假,照顾她躺在床上动弹不得。一连5天,没有一个人主动来看她。小宇歌靠着枕头出神地默默望着窗外的树梢和蓝天,她多么希望和自己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来看看她,和自己说说话呀。父亲最懂女儿的心思了,他告诉女儿:“咱们不应计较别人对自己的回报,我们不是为了得到才去付出的,而是为了使这个社会更加美好……”父亲的谆谆教诲,那意境、那胸怀多么宽广啊!

  马弘毅在“德”的方面对孩子的教育,在有些急于求成的家长看来,是“中看不中吃”的,甚至只会让别人占便宜,对自己一点好处也没有。实则不然。

  不少人都以为21世纪面临的是“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可是恰在此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却提出了21世纪人们面临的“首先是道德和伦理的挑战”。这个提法是以在全球的广泛调查结果为依据的,有来自不同国家的国际一流专家总结分析为结论。并且现代西方教育家,还从另一角度,也已发现了美德对人事业成功的直接影响:

  1、你为别人有所奉献,别人都能感受到,所以你更容易为别人所接受,使你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

  2、品德高尚的人,往往胸怀宽广、豁达乐观。因为他们考虑自己少,患得患失的情绪也比较少。这种积极的情绪,很有助于事业成功。

  3、乐于助人的人容易有成就感,因为他们从帮助别人得到的回报中,也获得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这种成就感是人生努力取得成功的重要推进剂。像马弘毅那样,真正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并非是舍近求远的成才之道,而是人生通往远大成功未来的必由之路。

  马宇歌的情况后来如何呢?有心的家长不妨到网上去搜搜这个学生的名字,看看有关她的一系列特别是最近的成长实况介绍。结果一定会让你大吃一惊,顿然有悟的。网上只有一个人叫“马宇歌”,没有重名者,非常好找。建议同时也搜搜“马弘毅”,顺便了解一下他的系统教育思想。千万不要忽视马弘毅的德育教育,他里面不含一丝当前种种时髦的、具有特色的社会三聚氰胺主义,等等腐败性的政治说教成份。可以说,马弘毅创造了我们时代家庭教育,情商培养不次于智商培养的最成功案例。且资料完整,亲切感人,如在身旁。他的教育理念,跨越了意识形态的愚昧藩篱,远离开任何害人的政治偏见,显得很平实、很可靠、很伟大、很成功、很难得、很有生命力。

  三、促孩子素质全面发展

  孩子就像一株幼苗,生长中既需要水分,也需要土壤、阳光、和养料。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学校、社会、家庭都应依据教育方针,全面培养青少年一代,促使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我们正处于21世纪,孩子们面对的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和挑战,他们不但需要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健全的人格,更健壮的体魄。更积极的创新精神和更强的实践能力。而这一切,需要从小就加以培养。

  张弛,是剑桥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中国籍博士生,年仅22岁。他的成长和培养,是普通人可望且可及的。他的父亲张明山谈到对儿子的家庭教育时,一连说了几个“要”和“不要”:“在学习之前,一定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求知欲,一定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克服困难的能力,不要把孩子推给学校就不管了。要配合培养,不要让孩子一味依赖父母的指导,不要打击孩子的信心。”

  因此,他在实践中注重了以下几点:
  A、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
  B、孩子学习情感的培养
  C、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及爱心的培养
  D、独立意识的培养
  E、与孩子平等沟通、“面与面”的交流
  F、对孩子实行积极暗示
  G、适时适度夸奖和欣赏孩子
  H、培养和提高综合素质
  I、培养自信;培养孩子劳动意识、吃苦精神、刻苦学习
  J、家校实施教育一致
  该家庭的实践经验和结果证明了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丹尼尔?戈尔曼的一句话:“人的成功,智商指数只占20%,而情商等因素占80%”

  四、还自由和空间给孩子

  孩子在身心发育的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兴趣和求知欲。这些是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要保护这种求知欲并培养其创造力。就需要给孩子一个自由探索和选择的空间。

  教育家认为,对孩子行为的不当干预,不仅会束缚孩子的求知欲,而且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对他的智力发展和人格形成都有不利影响。

  一位成功的家长说得好,如果你想把孩子培养成参天大树,而不是小小的盆景,那就把他放到广阔的天地里去。

  (一)给孩子自由,让孩子独立
  台湾漫画家蔡志忠,他的家庭教育观念颇具特色。“我让他自由”这是蔡志忠父亲的“家教之道”他15岁那年,要去台北画漫画,父亲只是一句“那就去吧”将蔡志忠终身前途的大事就决定了。当别人问他怎么放心儿子弃学离家时,他说:“对儿子的行为其实一直都很注意,知道他的兴趣和天分,所以,我给他自由。” 蔡志忠父亲言行,促进了孩子独立个性的发展,有助于孩子形成积极自信的性格。试看众多孩子到了入大学时,还要父母陪同,甚至铺床叠被,也要父母代劳,家教优劣的差异,岂不明显可见?

  (二)创设宽松的家庭氛围
  英国历史学家弗劳德说:“一棵树如果要结出果实,必须先在土壤里扎下根。同样一个人也需要学会依靠自己,学会尊重自己,不接受他人的施舍,不等待命运的馈赠。只有在这样的基础,才可能做出任何知识上的成就。”著名作家石湾,她认为:子女成才关键在自己。在培养女儿的过程中,她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培养女儿的自立、自尊意识上,把女儿当作朋友来看待,在同等地位上与女儿讨论交流生活中的难题和选择,而不是高高在上,一味的要孩子顺从自己的想法。正是这种“诗外”的功夫营造了宽松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在许多时候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自尊和支持,从而坚定了对自己选择的自信,在生活的道路上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三)让孩子做自己愿意做的事
  心理学表明,兴趣是我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原动力。兴趣能对我们从事的活动起支持、推动和促进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能体会到,只要孩子感兴趣的事,他就一定会自觉自愿地去学习钻研,并能创造性的把它做好。兴趣能激发孩子内心潜在的热情,丰富他们生活,使他们对世界、对明天抱有无限美好的希望。许多孩子借助个人爱好在不同领域中取得了优秀成绩,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建起很强的自信心,为他们以后的成长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五、送智慧和耐心给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有与别人不同的的天赋、兴趣和个性,人类的多种能力中,他总有一种或几种较强,也会有一种或几种较弱。只有根据孩子的特点,扬长避短。因材施教,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相比,其长处是能施以“个别的”,而不是“一般的”教育,但这种教育需要父母的耐心和智慧,需要细心了解孩子,认识孩子,发现其特长和特短,根据孩子的个性和兴趣爱好特点进行循序渐进的教育,许多家长正是坚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结果使孩子走上了成才之路。

  六、造快乐和自信给孩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离异家庭逐渐增多,单亲家庭的教育无疑比正常家庭有着更大的难度。因为家庭的破裂往往会给孩子尚未成熟的心灵带来程度不同的冲击和伤害。但是,这样的家庭中也有许多孩子得到了健康的成长。这靠的是父(母)非凡的理性、克制和对孩子的爱。他(她)把痛苦和难堪留给了自己,努力把更多的快乐和自信送给孩子,给孩子一个坚强的精神支撑和正常的生活空间,使孩子的智力和情感都得到了正常的发展。

  1999年的南京市“十佳家长”陆剑瑾,她的家教就是一个值得单亲家庭进行成功家教学习的例子。家庭的破裂给4岁儿子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一块不易抹去的阴影。在儿子幼稚的脸上流露出与他年龄不相称的沉默和忧郁。于是,她下定决心转变儿子,使儿子和正常的孩子一样充满信心的学习和生活。她首先从转变自己开始,努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收起了脆弱和悲伤,只让儿子感受到灿烂的笑脸和鼓励的目光。针对孩子在校情况,和老师一起及时对孩子鼓励,及时纠正孩子的性格缺陷,让孩子多多参与各项活动,孩子在活动中得到了肯定,赢得了自信(我不比其他小朋友差),得到了胜利的喜悦的成功,她成功了。
  陆剑瑾家教成功的事实告诉每一个单亲家庭:当家庭解体的事实到来时,大人不管有何种感受,都不能忘记做父母的责任,要帮助孩子尽快从不幸的阴影中走出来,要以良好的心态去感染、教育孩子,使他能够自信地生活、学习,去灿烂的迎接明天。
  家庭教育如何取得成功,不能靠简单的模仿,因为我们的孩子不是一台机器,他们来自不同的生长环境,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性格、兴趣、爱好,又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在不同层次、有着不同素质、具有不同条件的家长,要因地制宜、因才(子女)施教,这样,我们的家庭教育才不至于走弯路,才不会出现了追悔莫急的偏差与失误,才能够令我们的家庭教育走向成功。
(作者:陕西省西安市惠院院) 来源:《中国关工委养成教育总课题组推荐》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aojiao/1077613.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