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经验
那么,如何在孩子面前建立我们的威信呢?要想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更清楚地感受一下威信是什么。请跟随我的思路,来回忆一下我们生活中的几种经验:
第一种经验
人们是否听从一种建议,往往不在于建议是什么,而是在于建议是谁提出的,在于我们对这个人的信服程度。医生对我们健康的建议我们是肯定听从的,成功者的经验我们是听从的,那些长者、过来人对我们的忠告我们也是愿意听的;相反,假如给我们提建议的人不是专业人士,不是成功者,不比我们更智慧、更成熟,我们一般就不予理会。
第二种经验
即便建议是正确的,而且提供建议的人也值得信服,但是我们仍然未必听从这个人,因为当我们的理智败于感情,败于我们的惰性的时候,我们就会放任。所以,孩子不听我们的话,但是听老师的话;所以爱人要求我们不吸烟我们办不到,但是办公区禁止吸烟,我们就能够忍住我们的烟瘾。简而言之,很多时候,我们明明知道该做什么,但是做不到,我们明明知道不该做,可是管不住自己,这个时候,就需要威慑。
第三种经验
即便建议是正确的,而且提供建议的人也值得信服,而且这个人对我们也有威慑作用,那么我们就一定会听这个人的建议吗?不一定。假如我们讨厌甚至憎恨这个人,那么即便我们知道这个人说的对,知道不这样做对我们自己有威胁,但是我们依旧会不听这个建议,因为为了向这个人证明我们讨厌他或者憎恨他,我们会逆反,会反抗。
上面这三种经验包含了威信的秘密。它们分别代表构成威信的三种基本要素:信(信服因素)、威(威严因素)和情(情感因素或者说好恶因素)。
换而言之,我们要想让孩子对我们心悦诚服,我们需要让孩子信服我们、让孩子感到我们的威慑,还要让孩子喜欢和亲近我们。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信 服
构成父母威信的第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是信服因素。孩子对父母的信服有双重的含义,其一是对父母精神特质的追从、向往;其二是孩子对父母的信赖。
孩子渴慕和欲求的人格、思想、能力、境界等,在家长身上具备,孩子自然产生信服并效仿,这就是追从。追从是一种亚信仰。通俗点讲,就是我们身上要有让孩子佩服的地方,而且越多越好。孩子爱玩电脑,我们是程序设计员,孩子怎么会不向往我们?孩子渴望坚强,我们意志坚如磐石,孩子怎么会不信服我们?孩子崇尚智慧,我们对很多问题都能有独到的深刻的见解,孩子怎么会不愿意听我们的意见?有的家长抱怨自己的文化水平或者社会地位低,其实知识或者地位并不是威信的必要因素,只要家长处事谨慎、爱动脑筋、人格高尚,就可以获得孩子的敬佩。最怕父母自身缺乏修养又不思进取。事实上,为了孩子而自我提升是每一个父母的责任,也是家庭教育成功的保障。
“信”其实指的是家长的精神内容。假如家长精神内容过于贫乏,比如缺乏基本的价值判断、待人原则和人生追求,假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找不到优秀的榜样可以效仿的话,那么极有可能导致孩子精神空虚、内心无着落。我们经常见到那些出身最下层的孩子,由于家庭处于精神和物质的双重贫困中,导致孩子没有追求、不懂礼仪、追求低级趣味、做事缺乏原则等,就是这个道理。
假如家长的精神内容过于浩瀚而且境界极高,既可能给孩子一个很高的起点以及丰富的精神给养,也可能导致孩子感到无法超越,而选择退缩、转移或者反向。比如鲁迅的儿子周海婴,不学文学,不爱哲学,而对科学充满兴趣,最后成为一名无线电专家就是这道理。因为当人们发现自己的父母是一座高峰实在无法超越的时候,与其忍受这种失望,不如另辟它途。当然,这种情况一般不会在普通家庭中出现。
如何建立孩子对我们的信赖,我认为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自身的两个经验。
经验一:我们在判断这个人是否值得信任时,往往不仅看他怎么表白,更重要的是看他的言行是否一致。假如他言行不一,我们觉得他在实际中做出的选择比口头上的承诺更值得我们相信;
经验二: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曾经试探过上司的要求是否必须按时完成。假如我们发现上司没有精力或者不会在意和追究,我们就不愿意费力气去完成那些我们自己并不喜欢的任务,同时,在下一次上司对我们提出要求时我们只需口头答应就行了。
这两个经验提醒我们要言出必践。第一个经验提醒我们的是关于“承诺”的言出必践,第二个经验提醒我们的是关于“要求”的言出必践。我们分别来分析一下。
对孩子言出必践,不仅可以建立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和安全感,而且本身也是一种做人准则的示范。我们拿自己的话当回事,孩子才会拿我们的话当回事。左拉说:失信就是失败。言而无信、出尔反尔的确是个致命的错误,具体来说,不遵守承诺可以带来以下几种不利的情况。
1.假如随便敷衍孩子,我们答应孩子的事情没有兑现,孩子当然失望甚至怨恨,对我们不服气。假如说过话有时候兑现有时候不兑现,当我们提出要求的时候,因为他不知道我们说的究竟算不算,会以投机行为来对待。
2.假如我们自己言行不一,那么我们就缺乏足够的底气来要求孩子言行如一。
3.身教重于言教,孩子最容易效仿父母身上不好的地方。
4.如果孩子觉得父母不值得信赖,就会失去安全感。
遗憾的是,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很严,对自己的要求却很松。诚然,给孩子做出表率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但是假如我们不想牺牲自己的威信,我们就必须这样做。假若我们自己都不愿意去做,那岂不是犯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大忌,又何以奢望教育成功呢?我们对孩子的许诺尤其是特别符合孩子愿望的许诺,孩子会牢牢地记在心里。孩子对承诺有强烈的正义感,如果别人失信,他们会无比愤怒,而且他们的要求更为严格,不能容忍我们的各种“变通”。比如你答应给孩子买一把吉他,但是怕影响孩子学习不给孩子买了。无论你解释得多么巧妙,孩子都会很失望,因为他们曾经对你的承诺寄予的向往是那么强烈。父母的失信是威信的大敌,也是孩子撒谎骗人的根源之一。
对于“要求”的言出必践,表现为一旦我们对孩子提出某个要求,我们一定要做到必要的监督和反馈。我们可以套用法律部门的一句行话,即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当然,这里的“法”指的是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我们要求孩子、约束孩子,虽然不像法律那样严重,但是要像法律那样严格。可能有的家长朋友会问,这样严格的要求岂不是和我们尊重孩子、给孩子自由的空间相冲突吗?事实上不是这样。严格要求的前提是要求的合理。控制和放手是教育的两个方面,该放手的我们一定要充分地放手,但是该要求的我们一定要严格地要求,稍后我们会来具体说明这个问题。
比如我们要求孩子做完作业再看电视。提出要求后第一天,孩子没有这样做,我们看到了没有说,等孩子自觉;第二次孩子并没有自觉,于是我们想发作,可是突然有事情,我们需要出门。等我们回来,因为刚才的那个事情让自己很开心或者很犯愁,结果把对孩子的监督给忘掉了。孩子见自己没有按我们的要求做,我们并没有指责他,那么我们以后提出的要求,就会在孩子心里大打折扣了。
当我们向孩子提出要求后,假如我们没有适时地去监督他们,孩子会想,反正妈妈不会问,我费这个力气干什么呢?人的本性是好逸恶劳的。于是到下次父母再提出要求时,孩子就不去做或者只是应付了。长此以往,父母的威信就会降低了,父母的要求孩子就会不当回事了;而且这还培养了孩子一些应付的“经验”。有些父母有时候会检查孩子完成家长的要求的情况,有时候不会,这样就必然助长孩子的投机心理,不利于建立父母的威信。当孩子心目中还没有形成父母的要求必须完成的概念时,我们应该保证及时地检查和反馈。当孩子形成这种心理后还要不时地抽查。有时候孩子会找些借口不去完成要求,这时一定要明辨是非,既不能让孩子感到不通情理,又不能让孩子的“狡猾”得逞,这时候更要谨慎,因为无论是哪种偏差(让孩子感到不通情理或让孩子的“狡猾”得逞)都会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我们在孩子面前要言出必行,行之必果,为孩子做出榜样。当我们对孩子提出要求,我们要用行动告诉他父母的要求是必须完成的。但是要想建立威信肯定不仅仅是这样,我们要处处注意建立和维护自己的威信,这当然需要聪敏的父母自己摸索了。
现在,我们来说明要求的合理性。要求合理是严格的前提。当我们对孩子要求本身不合理的时候,我们的态度越强硬对孩子的消极影响就越大。要么是造成孩子彻底逆反,我们威信扫地;要么是孩子被迫服从了我们,大大压抑了孩子的天性和活力。
把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强加给孩子,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要求不是根据孩子的特点和需要来制定,而仅仅是出于父母的主观愿望。孩子不喜欢钢琴,可是父母认为孩子学钢琴很重要,逼着孩子学,不仅事倍功半,还会导致孩子的抵触情绪,伤害亲子之间的感情。
苛刻的要求同样是不应该的。不允许孩子有失误,也不能容忍孩子在改正自己的错误时的反复,求全责备不是严格而是过分。比如有些小学生的父母就要求孩子考满分,即便是孩子考了最高分,不是满分,家长依然不满意。有的父母对孩子要求面面俱到,我们不是说不提倡孩子的全面发展,问题是孩子不可能同时把所有的东西都做得尽善尽美。我们对孩子的要求要有轻重缓急,如果我们的目标是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那么我们在要求孩子不要走题的时候就先不要去管孩子的错别字。
对孩子要求过细过死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一些家长在要求孩子完成什么或者做什么的时候还对孩子提出如何做的要求(必要的指导是另一回事),这样不仅压抑了孩子的积极性,还压抑了孩子的创造性,试想一下,当我们的上司不允许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任务时,我们难道不感到压抑和束缚吗?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aojiao/1082072.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