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关于小班多胞胎教育的探索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育儿知识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小班开学接近一个月了,小朋友已经基本熟悉了幼儿园的环境,也基本适应了幼儿园的常规生活,从哭哭闹闹的单一情绪逐渐变得丰富起来,老师们都评价孩子们变得越来越可爱了,因为他们已经不再畏首畏尾,见到陌生人知道打招呼,知道认真回答别人的问题,还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所以很多中、大班的老师来到小班都喜欢蹲下身来和小班孩子们逗会儿乐,而在我们班还有一道亮丽的风景备受关注,那就是我们班的一对双胞胎和一个三胞胎。

先介绍一下我们的双胞胎姐妹,姐姐叫张文凌,妹妹叫张文敏,我们都习惯叫她们凌凌、敏敏。开学第一天,这两个小丫头在嗓音方面的优势就已经显山露水,俩姐妹好像是寄人篱下的难兄难弟,抱在一起哭做一团,班里的小朋友都把脱下来的衣服整齐得放在衣帽橱里,但是她们俩的外套却紧紧的抱在怀里,谁也不肯放下,偶尔有一个因为疏忽把衣服掉了,另一个会赶快帮着把衣服捡起来,然后继续抹眼泪,不论是吃饭还是洗手、上厕所或者户外活动,两个人都形影不离,因为小姐妹长得特别相像,衣着打扮如出一辙,所以我们几乎分不清谁是姐姐,谁是妹妹,但是每次我们搞错了,她们都会帮助我们澄清一下,比如有时候我对着凌凌说:“敏敏,你怎么还不去喝水?”凌凌就会马上回答:“我是凌凌,敏敏喝完水了”如果我再追问那你为什么不去喝呢?她就又继续哭,什么话也不说了。所以开学第一天,姐妹俩除了了重复的澄清自己的身份之外几乎很少说话,看到此情况我便心生一计,故意的把她们的名字喊错来转移她们的注意力。有一次在“喊错”之后,我故意自嘲得一摊手说:“唉!又弄错了”一句话竟然把姐妹俩都逗乐了。(克服焦虑法则之一:转移法)

如果说多胞胎是我们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那么三胞胎姐弟则更是风景中的亮点,它们分别叫李佳、李奇、李倩,李佳是老大是女孩,李奇是老二也是唯一的男孩,李倩最小,但是脾气也最大。这仨姐弟凑一块儿那可就更热闹了,因为其中的李佳、李奇是后来调班过来的,所以她们得以“团圆”的时候已经是开学后的第六天了,班里已经基本没有了哭声,但是自从这“铁三角“来到我们班,就又连续一周的时间哭声不断,特别是李倩,哥哥姐姐来到身边了,本来我们以为有了依靠和依恋情绪应该比原先更稳定一些,但是却没想到比原先哭的声音更高了八度,倒是哥哥李奇特别有风度,每次都不忘了给妹妹擦眼泪,有一次李倩把整个碗打翻在地上,但是却倔强的无论我们怎么说也不乐意把碗捡起来,看到老师生气的表情,懂事的李奇赶紧帮妹妹把碗捡起来,还小声得对妹妹说着什么,好像是类似于要听老师的话或者别哭了之类的。

多胞胎尽管使我们班集体在外观上增色不少,但是这几个特殊的成员却使我班在常规训练方面成了一大难题。以户外活动排队为例,这边凌凌敏敏手拉手无视“大队人马“地存在,那边三胞胎姐弟手拉着手,肩并着肩,谁也不离开谁,一个掉鞋,俩人都蹲下帮着提,一个的球跑了,俩人都跟着去捡,”“铁三角”也因此得名。又加上别人的好奇打招呼转移了她们一部分注意力,使我们的户外活动一度陷入了非常混乱的状态。再说自由活动,他们彼此的情绪也都相互受影响,例如好不容易凌凌露出了笑脸,敏敏一哭就会影响到姐姐的情绪,然后姐妹一起哭;好不容易李奇专注得玩玩具了,旁边的姐姐李佳情绪一有变化,李奇就会赶紧过去安慰姐姐,如果遇到小朋友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也一定都是集体行动,其中一个在动,其余的都跟着兴奋,其中一个不动,俩人都跟着沉默。上课就更甭提了,即使三胞胎姐弟偶尔低调,也经不住双胞胎姐妹的高调扰乱。因此,自从我们班有了这些特殊的成员,我每次上网都会查阅很多关于多胞胎的后天教育方面的资料,开始关注起了多胞胎的教育问题,一则为我们班级利益着想,因为必须尽快建立良好的常规管理,二来也是对孩子的教育负责。

那么,多胞胎的情绪真的是有感应得吗?应该怎么教育才对他们行之有效且有益呢?在我查阅了大量有关于多胞胎教育书籍及网络资料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尽管有很多事实记录或者双胞胎的案例证明他们之间似乎是有传说中的“心灵感应”:例如二人虽然身处异地,可是他们的情绪状况却常常很相似;例如,如果双胞胎里一个人生病了,另一个不出三天也会生病。历史上甚至有双胞胎在睡梦中因心脏病同时发作而死亡的记录。但是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双胞胎(特别是同卵双胞胎)的生理周期(包括智力周期、体力周期、情绪周期)较为一致。在遇到气候变化或其他的环境因素改变时,他们的身体会做出相同的反应。而有一些疾病,如某类心脏病引发猝死完全取决于一种遗传基因。但如果双胞胎中的一人得知另一个人情绪低落或者高昂,一般会很快受到对方情绪的感染,这一点更容易从心理角度来理解。
所以心理学家主张:抹去双胞胎之间的相象性,让双胞胎中的每个孩子都独立发展,让他们分别拥有自己的生活,两个人各自有自己的生活烙印,真正成为自己。专家认为,家长应该在双胞胎的关系中掺入水分,使彼此疏远。但事实上,生活的开放,即使家长不做任何事情,环境本身就已经让他们变得不一样,随着他们的长大,区别会越来越大。虽然今天的心理学家已经不再建议刻意地在双胞胎的关系中掺水,(这个问题专家还有争议)但是他们依然强调要鼓励两个孩子不同。

有了这样的科学理论依据,我开始着手对我们班得多胞胎实施我的计划:

首先,和家长沟通,共同实施计划

我下载了一些资料分发非她们的父母,让他们了解一些这方面的正确的观点和主张。比如应该让他们明显区分开,完全不一样的名字,完全不一样的衣服。不同的发型,或者是不一样的衣柜。也让外人能很容易地把他们区别开。比如赋予他们不同的责任 :父母在潜意识中对老大和老二通常有不同的要求,比如赋予老大更多的责任,在某些时候会要求老大看好弟弟或者妹妹,或者对老大要求更加严格,父母对孩子不同的态度将对孩子的行为有直接的影响。(这一点家长一般都能做到)比如让生活把他们分开:双胞胎的父母会发现即使没有成人的陪伴,两个孩子也会彼此吸引,他们可以独自在一起呆上很久,你可能会觉得他们彼此的情感是那样深,似乎已经融为一体。但是,父母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鼓励双胞胎之间的这种融合,等他们长大成人后,社会也将会在他们之间设立种种障碍,让他们彼此分开。因为专家的建议是,尽量多创造机会,让他们慢慢适应分开,彼此都有独自的生活,从而各自都发展出不同的个性。尽可能地给他们创造不同的个性发育环境,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意味着绝对的不通融。
其次,有效利用多胞胎中角色分工,以大带小,以强带弱。

著名的心理学家热那佐索曾经这样说过:双胞胎一般都有自己的秘密语言,在两个人的小圈子中,彼此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们的分工也不同,只要仔细观察,你很容易发现一对双胞胎中谁在负责对外的联络工作,谁在负责内部的协作工作。公开的集体活动可能加强他们彼此的这种倾向。例如在一个很多人参加的野营活动中,双胞胎由于性格不同,在整个大活动中承担不同的工作:有主见的大大可能会主动安排其他小朋友的工作,而安静乖巧的小小可能只是负责某个局部的操作。类似的社会活动大大地强化了双胞胎的不同个性,或者说给了他们一个舞台。只有更多地和其他孩子接触,双胞胎才能够成长为自主的成年人,同时保持着相互间的默契,所以我们也要多为双胞胎创造这样的机会,例如,凌凌敏敏姐妹中,凌凌明显得比敏敏成熟懂事,情绪也比较稳定,所以我就鼓励让姐姐为妹妹树立榜样,而三胞胎中李奇虽然是老二,但是或许是因为是男孩的缘故,姐妹俩都非常依恋他,所以我就鼓励李奇作为男子汉的角色出现,以此转变姐姐和妹妹的焦虑情绪。

而我做得最重要的也是必需的工作就是把她们分离。最初,我采取了“强行”分离的方法,但是结果却让他们姐弟几个特别反感,特别是三胞胎中的男孩李琦,用一种从来都没有过的眼光看着我,其他的几个也是觉得特别委屈,并且这种分离“治标不治本”稍不注意他们就很自然的凑到一起,而这时候他们是很兴奋的,有一种久别重逢的感觉。所以这种强行的分离最后在他们姐弟的笑容里以失败告终。但是他们对幼儿园生活的适应已经明显提高,这也许得益于身边有自己的姐弟的缘故,而那时我们班正打算给小朋友分小组,所以在怎样做标记方面动了不少脑筋,我们把我们班的小朋友变成了“水果宝贝”??六个组分别是西瓜宝贝、苹果宝贝、葡萄宝贝、香蕉宝贝、桔子宝贝、梨宝贝,(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秩序和习惯,并且更利于我们观察记录幼儿的活动情况。)然后我就请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水果,多胞胎姐妹中凌凌选择了西瓜 ,敏敏选择了苹果 ,然后很自然得她们分到了不同的组别,变成了不同的水果宝贝。而李倩、李琦、李佳也分别变成了不同的水果宝贝。孩子们都对与这种分组的方法津津乐道,并且很快记住了自己的组别,(每组桌上都有水果标志)他们非常喜欢被叫做“某某水果宝贝”,我的计划初战告捷。

在其他的活动中,例如排队,我们会有意的让各种水果宝贝站在一起,她们尽管不是很情愿,但是有这种组别约束,渐渐的对相互的依恋变得淡漠,并且排队的时候我们一般用个子高矮,或者排队快慢、男孩女孩分队等来决定排队的次序;还有做操、户外游戏都刻意的让他们独独立的活动、交往和交际,从孩子们兴奋的表情中,从凌凌敏敏开心的笑容中,从李佳投入的舞蹈动作(其实是在做操)我们的行动初见成效。

现在,我们的多胞胎已经基本融入了我们这个班集体,他们就像别的小朋友一样作为普通个体呆着这个集体里,,没有哪个老师刻意去强调他们这种特殊的关系,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是有益的,我们也将继续探索。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aojiao/1084601.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