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暑假“宅娃”影响孩子发育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育儿知识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自“宅男”、“宅女”之后,“宅娃”又成为一个流行词,每到寒暑假,总有一部分孩子是“宅”在家里的。专家指出,“宅娃”整天待在家里不出门,缺少运动,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生长发育。而“不见天日”,只玩电子产品,也容易造成近视。从心理角度来说,“宅娃”如果长期在家自得其乐,会变得害怕与人交往,导致性格缺陷,开学后,也很难适应,严重的还会影响学习。

  
什么是“宅娃”?就是成天待在家里不出去,上网、看电视、看书,或是自己跟自己玩,几乎没有伙伴的小孩子。每到寒暑假,总有一部分同学是“宅”在家里的,有的甚至几天都不会出门,以初中生和小学高年级生为主。

  
轻度“宅娃”:假期习惯在家独自玩。暑假一开始,肖女士就已经为上小学五年级的女儿安排好了假期生活:“每天早晨八点钟起床吃早饭,然后做两个小时的寒假作业,完成作业后可以看一个小时的电视。午饭我会提前做好,到时候你自己在微波炉热一下,饭后睡一个小时,下午2时半开始练书法、绘画,5时以后在家自由活动。”看着这密密麻麻的日程表,女儿露露却没有任何怨言。“其实,我都习惯妈妈的安排了,每个假期基本都是这样度过的,而且在家比上培训班舒服,不要那么赶着去上课。”露露天真地说道,她很喜欢爸爸妈妈上班后,自己一人在家的感觉。

  
为什么不给孩子安排一些室外活动呢?肖女士解释道:“家里没有老人带孩子,她自己出去我不放心,万一出现安全问题可就麻烦了。”

  
专家解析:家长过度担忧,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心理咨询师张功和表示,家长担心孩子的安全无可厚非,可是对外界情况担忧过度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试想,当家长一遍遍地向孩子灌输外界有多不安全时,孩子自然而然地会对外界产生抵抗力,而很多时候,他自己并没有去实践,没有去判断,只是听信了这个被夸大的危险,久而久之,孩子会主动变得喜欢“宅”在家里。整天待在家里不出门,缺少运动,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生长发育。而“不见天日”,只玩电子产品,也容易造成近视。从心理角度来说,如果长期自得其乐,会变得害怕与人交往,导致性格缺陷,开学后,也很难适应,严重的会影响学习。

  
重度“宅娃”:不愿上学“自闭”在家。对于暑假里出现的“宅娃”,有些家长认为不必过于紧张,等开学后一切就会好转,可是,孩子如果常年“宅”在家里不愿上学,那家长可就心焦不安了。

  
陈女士的小儿子今年17岁了,从去年起就开始“闭门不出”整整一年。因为陈女士两口子以前做生意忙,孩子寄养在爷爷奶奶家,小学时,孩子的成绩很好,在班级都是前几名。中学时,孩子转学跟随陈女士居住,因为读的是重点班,他的成绩并不突出。

  
也许是因为转学的缘故,他在新学校的人际关系很差,几乎没有朋友。有一次,他希望妈妈给他买一部手机,但陈女士没答应,此后,他开始拒绝上学,成天待在房里上网,吃饭也回到自己的小屋,不让妈妈收拾他的房间,再后来,他开始喝酒、抽烟,并有了自残行为。在这期间,陈女士也想了很多办法,请他的同学来家里玩,和孩子谈心,可每次都被他撵出去。心痛的陈女士无奈之下寻求心理师的帮助。

  
专家解析:孩子没病,家长“有病”。张功和指出,在多次接诊中,他发现“宅娃”已非个别现象,他曾经接触到有小学四年级孩子待在家里不愿上学。其实,很多“问题孩子”都是由家长“制造”出来的。通常情况下,当家长发现孩子没有按常规做事时,第一反应就是我的孩子出问题了,然后就会去质问孩子:“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同时会说教孩子:“你应该这样做。”而并没有仔细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孩子每一次“非常规”的行为其实都是“正常”的,这是他成长过程中的探索。

  
家长应该谦虚地跟孩子说:“看到你这样做,妈妈有些不舒服,我怀疑自己得了心理疾病,你能否陪我去看看医生,看问题出在哪里?”以这样的语气跟孩子谈话,大多都能消除隔阂,孩子也愿意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教育孩子从小问题着手,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愿意和你说话,也就不会产生大问题。

  
性格型“宅娃”:“宅生活”也可以很丰富。珍珍是一个比较文静的女孩,今年上初二。暑假每天早饭后是两个小时的阅读时间,从青春类《最小说》,文学名著《边城》到畅销书《我们台湾这些年》等等都在她的涉猎之内。下午2时是兴趣爱好时间,弹一小时钢琴,然后做手工布艺,累了的话就在阳台上舒展一下。“我不喜欢热闹,难得有这么长时间可以好好待在家里做自己喜欢的事,开学后又得忙忙碌碌了。”珍珍对目前的“宅生活”感到非常满意。

  
专家解析:不要强制干涉。张功和认为,对于这种性格型的“宅娃”要辩证看待,首先不要强制干涉他们的“宅生活”,最好是顺其自然,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物质运动强健身体,精神食粮充实心理世界,两者不可或缺。其次,条件允许的话,在家里准备一些运动器材,让孩子抽空锻炼锻炼。孩子之所以文静,既有先天性的因素,也与后天教育环境有关,家长在平时要有意创造条件让孩子多与外界交往。

  
专家支招:如何让孩子脱离“宅生活”。

  
1、找伙伴:从小时候,就给孩子找一些好伙伴,假期里,几个人就可以结伴玩些户外游戏,避免长时间独自待在家中。

  
2、报兴趣爱好班:根据孩子意愿,报一些活动兴趣班,学东西在次要,关键是让孩子能继续和同伴在一起玩闹、学习。

  
3、带孩子外出:家长尽可能抽时间多带孩子外出活动,一起去体验大自然,参观名胜古迹,不仅仅增长知识,而且可以让孩子彻底放松,忘掉学习的压力。

  
4、下班后多跟孩子交流:利用晚饭后的时间,跟孩子一起散散步,说说心里话,或者一起看看电视,娱乐一下,别老催着他抓紧时间学习,早点睡觉。(高乐)

  
[相关链接]

  
德国家长怎样帮孩子“脱电”

  
孩子沉迷电脑已成为家长们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德国家长的诀窍是,给孩子列一张课外活动计划表,规定“电子时间”和“非电子时间”的内容。

  
今年41岁的科林曼是柏林一家建筑公司的工程师。他有两个孩子,12岁的本尼和9岁的路易莎。两个孩子对电子产品都很着迷。为此,他和妻子范妮塔咨询了电脑教育专家,并与孩子讨论,设计了一张课外活动计划表,这张表格分为“电子时间”和“非电子时间”两大内容。

  
对于“电子时间”,科林曼夫妇会首先给孩子讲述沉迷电子产品的后果。同时,他们会要求孩子必须先做作业,然后锻炼身体,最后才能用电脑,并规定每周使用电脑的时间。但孩子可以自行分配看电视、游戏、上网等的时间。

  
“非电子时间”的内容则更多些。一是每天两小时家务,如每天早上扫地、傍晚清洗地板;每天晚餐为大家摆餐具;隔两天浇花;每天遛狗;每天收拾玩具,以及帮爸爸妈妈洗菜、外出购物、擦洗家人的鞋子等。其二是必须参加俱乐部或培训班活动。此外,科林曼还会每周带孩子去书店、图书馆买书、借书,以培养他们每天阅读的习惯。

  
一段时间后,“非电子时间”的内容变得越来越充实,孩子们对“电子时间”的依赖度自然降低。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aojiao/1087582.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