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块饼干,我把饼干咬掉了一小块,变成了月亮。然后孩子们也照着我的样子变了。有的变成了小鸭,有的变成了小石头,有的变成了小马,有的变成一朵小花,还有的说是太阳。看他们的样子,都在为自己的成果而胜利欣喜。
理论分析:
圆圆饼干变变变,小班的孩子本来就很喜欢变,何况这是他们每天都在接触的饼干,对于在熟知的事物上发现新的现象,这让孩子们惊喜不已。
语言活动,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有说的欲望。特别是小班的孩子,不期望他们说得有多好,只要能够说,就很好了。所以基于诗歌的内容,我选择了一块大而圆,咬起来又松的饼干,为的是让孩子们变得有趣变得轻松。那样更有利于形成一个放松的语言环境。
在第一个环节中,孩子们对饼干变小船发生了很浓的兴趣,几乎是所有的孩子都跟着我做这个变小船的游戏,兴奋之际,他们也激动地大声地跟念着《饼干圆圆》这着儿歌,虽然连起来还比较有困难,但我尽量放慢速度,好让孩子们跟上。
在念到“你吃一半,我吃一半”时,我请孩子们和边上的好朋友一起交换,把一半给你的好朋友。意外的是,孩子们基本上都做到了,环节进行得很顺利。阿呜一口,小船真甜。这个环节告一段落。
第二个环节中,则是安排了孩子们自己玩。我有一块饼干,我在饼干上轻轻地咬一口,变成了月亮,你能变成什么呢?咬一口,变成了什么?咬两口,变成什么了呢?
这样的提示是为了让孩子们更能思考着去做,有些孩子吃饼干速度较快,几口就没了,太快的话,就起不到变一变想一想的作用,而有的孩子吃得就太慢,太慢了饼干就咬不出样子。而我提出咬一口,看一看,像什么?咬两口看一看,像什么?告诉孩子们如何去“变”。而且这种轻松的操作过程适合每一个孩子。
同样从结果来看,孩子们对于操作和说都表现得非常认真,他们仔细小心地咬上一口,然后仔细地看,与大人不同的是,他们的发现都在于第一步想到的。比如一个孩子咬了一口,一看饼干,就马上报告我说:“我变出了一只小乌龟”其实我一看那块饼干,并不像呀,但我还是非常认可,“你的小乌龟很可爱,在睡觉吧?”
孩子们的创造力都在于一瞬间的爆发,让他们想一想,再说,其实是不大可取的。特别是小班的孩子,在他们玩的一瞬间,沉浸在活动中的一瞬间,他们才有可能因动而有灵感。所以在语言活动中,让孩子们玩一玩,在一个玩的状态中,在玩中说才能更激发孩子说的欲望。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aojiao/1089451.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