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时代,“拼”字正成为时下许多年轻人的时尚字符,拼吃、拼玩、拼唱、拼车……有人称之为“拼团时代”,如今连养孩子也可以“拼”了。
乐乐的爸爸妈妈都不是赶时髦的人,但是因为乐乐,一不留神也时髦了一把。春节期间,他们把乐乐送到一个同样家有小孩的朋友家“拼养”了一天,加入了最近流行的“拼”一族。几对父母组成一个小圈子,每到周末或者节假日,将几家孩子集中起来,由其中一对父母轮流照看,这就是目前兴起的“拼养”。
在一项网络调查中,有接近八成的参与者表示如果条件合适,愿意参加“拼养”。对于“拼养育儿”,有人认为有利于孩子成长,不失为育儿新招。同时,也有一些人表示这个提议有悖于传统,不会轻易尝试。如今的家长和孩子渴望品尝“解放”的滋味,却又面对众说纷纭。
调查:
八成家长赞同“拼养”担心出现安全问题
在某育儿网站上,一位妈妈在论坛上发起了“让我们一起‘拼养’孩子”的帖子,得到了很多家长的回复。为适当解脱家长围着孩子转的窘境,告别“孩奴”,这位妈妈发帖征集能“拼养”小孩的家庭,拼养方案要求有三:有3岁以上孩子的家庭;父母要有绝对耐心和责任心;还要会做饭。这位妈妈说,每到假期,如何安置放假的孩子成了最令她头疼的事情。“今年寒假,有三位妈妈加入到我们的拼养计划, NONO妈妈周三、周四休息,可以带孩子,99妈妈周一周二有空,格格妈妈周五周六有空,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整合各位妈妈的时间,在妈妈需要走开的那段时间,帮着照顾孩子。”
在一项网络调查中,有63.2%的家长赞同“拼养”孩子,认为这很有创意,只有4.7%的人无法理解这种做法,他们认为养育孩子是父母的天职、责任,本来平时工作就忙,一“拼养”,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更少了。有83%的家长认为,“拼养”最大的好处是:让孩子走出家门,在群体中生活,有利于孩子的性格培养,不过也有家长也产生了一些顾虑,最大的顾虑是安全问题,要是孩子受到意外伤害怎么办?其次是担心参与“拼养”的家长和自己的教育理念不同,把孩子教坏了。排在第三位的顾虑是担心自己的孩子成为实验品。
家长:
有人赞主意好 有人认为太冒险
赞同:在一家房地产公司上班的杨小姐表示,由于先生长期出差在外,自己每天都要接送孩子。“我在电视上看过国外有人这样做,找几个可以一起‘拼养’的家庭,大家‘轮值‘,不用另外花钱请人帮忙照顾孩子,休息、育儿两不误。”而另一位“准爸爸”周先生,也连称这个“懒妈”的主意 “超赞”。“我在行政单位上班,而妻子在广告公司做策划,我们既不想放弃事业,也不想像别人那样把孩子送到年迈的父母亲那里。从孩子的成长来看,‘拼养’更有利于孩子的情感交流。”市民刘先生很有感触地说:“自己的童年是跟着爷爷奶奶一起过的,除了看电视,就只能自己一个人玩。那种缺乏玩伴的感觉至今回忆起来还觉得很伤感。现在看到自己老家的小外甥女,才7岁,基本上没什么朋友,一天到晚就坐在电视前面,话都很少说,更不会玩了,好像患上了孤独症。”他觉得还是现在的父母有办法、会创新,能让独生子女的孩子从小就能在同伴的陪伴下成长,学会怎么样去结交朋友,如何与朋友相处,还能学会自立、自强。他表示,自己将来有了孩子,也要采取这种“拼养”方式。
反对:一位姓陈的家长则表示,“拼养”孩子这个想法过于冒险,自己只采取观望态度。“那位发帖的母亲所说的‘耐心和责任心’如何界定?‘拼养团‘的权责是怎么样的?如果孩子发生了意外,又怎么处理?”这位家长还说:“假如说让爷爷奶奶带孩子会引发溺爱的问题,那么年轻父母在‘拼养’时,难道不会出现对自己家的孩子偏心的情况?”
专家:
选择“拼养”家长应慎重衡量得失
青少年教育专家熊汉忠提醒家长,“拼养”有一定风险,第一,孩子的安全。安全因素又分两种,一种是人身安全,孩子在“拼养”过程中因为值班家长的疏忽让孩子受到了伤害,或是孩子之间打架等,这是很多家长都比较关心的问题;另一种是心理安全,当一个孩子一直没有离开过父母,突然要去别人的家庭,有的孩子特别是年龄小的孩子会认为自己的父母不爱自己,没有安全感,会有分离焦虑,如果不得到解决长大后会有严重的安全感缺失。
第二,从教育孩子的角度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几个“拼养”家庭中,父母的教育观念肯定有差别,若长时间“拼养”,孩子会不知道听谁的;二是有些家长本身的一些不良习惯在“拼养”过程中孩子学到了,从教育孩子的角度来说,“拼养”的作用就适得其反了。
因此,有关专家提出五点建议,供家长参考。
1. 孩子年龄不宜过小,最好是学龄前孩子。
2.“拼养”的家长肯定有一些观点和习惯不一样,大家要充分讨论,站在孩子的角度求同存异,让“拼养”活动更有价值,更利于孩子成长。
3.“拼养”不要太频繁,如果一连几个月孩子都不在自己家里,这样性质就变了。最好是假期或者周末的几次。
4.在“拼养”中要强调公平性,家长不要有偏心,对待别人孩子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规则去约束。
5.对于生命安全问题,家长可以考虑签一份“拼养”协议书。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aojiao/1090511.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