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换位思考,才能得到孩子的理解
现在,家长碰到一起,只要一谈起子女的事,都是满肚子的苦水。仔细一推敲,许多家长都经历过这样的心理变化过程:先是望子成龙,因而十分宠爱。但是,时间不长,就发现孩子并不感激父母的好意或苦心,也没有照父母的要求或愿望去做。于是,恨铁不成钢,家长在失望阴影的笼罩下向孩子施加压力,恐吓、威胁、打骂现象不断发生。最后,似乎有所发觉,孩子不是那块料,无可救药,终于一怒之下,随他去吧!
与这种心情相对应,这些家长在教育子女时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上,起初总是引诱、给钱,而且给很多,接着就是惩罚,最后是放任。
这些家长总是埋怨孩子不争气,埋怨孩子不听话,埋怨孩子不理解自己的一片苦心,亲子关系僵持,对峙严重,但很少反省自己。
是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家长的失败是由于孩子不理解他们的好意,才没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但是孩子为什么不理解父母的好意呢?
寻根究底,还是父母不理解孩子,是父母提出的要求没有从孩子的心理出发,是父母以自己的思路、以自己的标准来理解孩子的言行、来要求孩子。所以,孩子理解不了父母的好意。
那应该怎么办呢?很简单,要孩子理解父母,父母必须首先理解孩子。要理解孩子,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来个“返老还童”,换位思考,父母把自己放在孩子的地位上,凡事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想一想自己在孩童时遇到这件事会怎样对待,就可以和孩子说到一块儿去了。
只有换位思考,才能知道孩子在想什么,才会明白孩子为什么会那样说话、为什么那样做事,才能理解孩子的意图,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和孩子说话。
比如,有一天晚上,东子写作文,一时写不出来,在那里直烦躁。我就过去和东子交谈起来,并给他构想了好几个思路。可是第二天,我发现,前一天晚上讲的好几个思路,东子一个也没有用,他还是照自己的思路,一直写到深夜。
当时,从内心讲,我确实有点不高兴,觉得这孩子也太不听话了。不过,我没有发脾气,也没有批评他不听话。因为我转而又想:孩子好胜心强,认为只有自己想出来的才是自己的东西,这种素质是很重要的,他能做到这一点,我应该感到高兴。想到这里,我立即合上作文本,对孩子说:“卫东,你这个题材选得好,这样写很好!”而对前一天晚上辅导他的事只字不提。
尊重和平等,是最重要的教育关键词
换位思考解决的是如何理解孩子的问题,想解决问题还要“尊重孩子”。因为只有尊重孩子,平等相处,才可能获得孩子的认同,亲子关系才能融洽。
“尊重孩子”并不难。我把它简化成一句话:既不要把孩子看成是孩子,又要把孩子看成是孩子。
这样说,并不矛盾。我说“不要把孩子看成是孩子”,是因为孩子已经长大了,是一个独立的人,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心理上强烈要求自作主张、自作安排,尤其是男孩,表现更为突出,对于父母还把他们当成小孩子非常反感。这个时候,父母的打骂、毫无道理的斥责、不容分说的批评,只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反感。久而久之,亲子之间就会越来越对立,以致家庭教育不见效果,或者孩子会养成一种难以挽救的懦弱的性格。所以,家长一定要尊重他的人格,你不能把他还看成是小孩子,而要把他看作大人,这样孩子就会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
我说“又要把孩子看成是孩子”,是因为他确实是孩子,要从孩子的特有心理出发去理解孩子的言论和行动,而不能以大人的标准来要求他。
我是这样说的,在家里也是这样做的。
首先,我十分注意在和孩子谈话时尊重孩子。比如,我在同孩子谈话时,总是语句简短、亲切,说话时不时停顿一下,让孩子有机会插话,而不是长篇大论,一个人说个没完;孩子在说话时,一时没接上话头,要等一等,让孩子接下去讲完;孩子正在说话时,从不打断孩子的讲话。我讲话时,总是用商量的口吻,不用命令的口气。我想让孩子去买斤盐,就说:“东子,去买斤盐,好不好?”如果孩子确实有事不能去,我就自己去买。
当然,有时候我与孩子之间也有矛盾,在某一个话题上争论起来,相持不下。这个时候,我很少提高嗓门去大声斥责孩子,只要问题不是很急,可以暂时回避争论,再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孩子讲清楚。
比如有一次,女儿晓春说老师布置了一个作文,要根据题目给的材料,写一篇既是议论文又是说明文的作文。女儿问我这种作文怎么写。
我说不会的,不可能既是议论文又是说明文。我还找出一本高考复习资料,找到那一年的高考作文题,就是给材料作文,写一篇议论文或者说明文。
女儿坚持说老师布置作业就是那么说的:必须既是议论文又是说明文。
我一看,意见没法统一。我心里很清楚,肯定是孩子在老师布置作业时听错了,但是我没有批评女儿,而是问:“这篇作文明天交不交?”
女儿说:“明天不交,下周一才交。”
我说:“那好办,我们不要争了,反正明天不交,你今晚就不写,明天到学校再问一下老师,看老师究竟是怎么布置的,好不好?”
结果,第二天中午放学时,女儿一进门就说:“爸爸,是我听错了,老师说写一篇议论文,或者是说明文。”
这个时候,我也没有去批评孩子前一天晚上和我争论的事,没有借此机会显示老爸正确,只是淡淡地说:“行,那你就照老师说的去写。”
其次,我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非常注意和孩子平等相处。
所谓“平等相处”就是不摆架子,不搞家长制。做父母的有了错,就要承认错,不要文过饰非,更不要恼羞成怒地强不知以为知,甚至打骂孩子。
比如,我经常要写一点科普作品,于是,就经常让两个孩子做第一个读者。这样,一方面可以问孩子们看懂没有,如果孩子看懂了就可以发表;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孩子检查作品有没有错误,孩子指出错误后,立即改正,不仅保证了作品的科学性,也是尊重孩子的有效方法。
东子就曾指出过我把铀的原子序数92误写为原子量的错误,女儿就曾指出过我把南极洲的最低气温-88℃写成-90℃的错误。我表扬了他们。
我记得有一次,那是女儿在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们一家四口围坐在小方桌边,正在吃午饭。只见哥哥一会儿轻轻捅一下妹妹,一会儿又轻轻捅一下妹妹,妹妹扭扭身子,摇摇头,眼睛瞟了我一下。
我知道孩子们一定有什么事,就平和地问:“什么事?说吧。”
“小妹,快说吧,不要紧的。”哥哥说。
女儿就怯生生地说:“我们老师说你说错了。”
“我说什么说错了?”我不明白地问。
“你昨天告诉我,说北斗星绕着北极星转,是一年转一圈,我们语文老师说你说错了。”
也不知道是因为一个小学二年级老师说我这个大学老师说错了,还是因为孩子说老爸说错了,我的脸一下子火辣辣的。我想起来了,前一天吃晚饭时,女儿问过我这个问题,当时我也不知道,还是查了一本科普书《四季星座》之后,看到那本书的开头有四张星图,春、夏、秋、冬,北斗星正好在北极星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这不就是一年转一圈吗?所以我告诉孩子是一年转一圈。
于是我赶紧问:“你们老师说多长时间转一圈?”
“一夜转一圈。”
“你们怎么讲到这个问题?”
“我们有这一课。”说着,女儿就把小学课本递给我,我接过来一看,上面有一课“数星星的孩子”,说的是沈括观天象、数星星的故事。课本上清清楚楚写着:一夜转一圈。我当即放下饭碗,查找了有关资料,没有答案;又把那本《四季星座》查阅了一下,书上也没有说。当天夜里,我睡得很晚,每个小时出去观察一次,直到凌晨4时,确信“一夜转一圈”是对的。
第二天一早我就告诉女儿:“晓春,爸爸昨天晚上看了,确实是一夜转一圈,你们老师说的是对的。”
女儿高兴地一把抱住我的脖子:“爸爸,你真好!”
我心里很高兴,女儿的话是对爸爸的最高评价。我也深刻地体会到,在孩子面前认错,并不会掉价,只会赢得孩子的信任。
这使我想到2011年3月我到广州讲课时,遇到一位老师,他告诉我他姐姐对待孩子的故事。他说,他姐姐和5岁的儿子一起共读《弟子规》。读着读着,遇到一个字,妈妈不认识了,就停了下来。儿子这个时候调皮地、以一种讥笑的口吻说:“查字典!查字典!”
看来,以往当孩子遇到不认识的字时,妈妈就要求孩子查字典。本来,如果这位妈妈能放下架子,不认识的字就去查字典,正是一次增进亲子关系的极好机会,可是这位妈妈没有这么做,可能是被孩子调皮的话语激怒了,她伸手把书扔到孩子的脸上。孩子一惊,很生气地说了一句:“你不过就是我妈妈!”然后一面嘴里嘟哝着“有什么了不起”,一面转身回到自己的房间去了。
宽容以感化,训斥求奏效,以理服人
当然,孩子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在孩子有了错之后,家长应该怎么对待呢?做家长的,这时应该和孩子共同寻找错误的原因。找到原因后,心平气和地给孩子指出来。对于犯了错误的孩子,轻者骂、动辄打,显然是错误的;而不帮助、不教育,听之任之,也是错误的。正确的态度是区别不同的孩子,或宽容以求感化,或训斥以求奏效,但要有理有据。宽容和训斥是相辅相成的两个办法,既不要只讲宽容不作训斥,也不能一味训斥不讲宽容。
宽容比责骂有力量
对于那些自觉性强、性格内向的孩子,他们或者是初次犯错,或者是偶然出错,并非有意为之,均可宽容相待。
宽容,表明允许孩子犯错误,希望孩子改正错误。恰当的宽容是很有力的教育,因为宽容能够从情感上感化孩子,有利于孩子接受教育。宽容是告诉孩子,允许孩子对错误有一个认识和改正的过程。
比如,放学了,孩子高兴地背起书包往家跑。在楼道门口,只顾低着头拼命往里跑的孩子和正在往外走的邻居张奶奶撞了一个满怀。年逾古稀的张奶奶被撞倒在地,手里的东西撒了一地,孩子见状,手足无措,呆若木鸡。
爸爸闻声从屋里出来,大声训斥:“没长眼睛啊,往张奶奶身上撞!”一位路过的叔叔也厉声批评:“怎么把老奶奶都撞倒了,还是个小学生,太不像话!”被碰倒在地的张奶奶慢慢爬起来,一手捂着被撞痛了的肚子,一手拍拍孩子的肩膀,微笑着说:“没事。下次当心点儿,去玩吧。”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三个人的话显示了两种教育方法。在这个例子中,孩子无意中撞倒了张奶奶,是孩子好动性格的反映,并不是有意为之,应以宽容为好。
再比如,我们家亲子对话最常用的方式是利用吃饭时间说一些有趣的故事。这一天中午吃饭时,我们一家四口人围坐在小方桌四周,我就借机讲了一个中国古代的“白马不是马”的哲学故事。
我说:“马,是对所有不同种类的马的总称,世界上只有具体的白马、黄马、红马,没有什么东西叫马的。”
我看着孩子们不太明白的眼神,继续解释说:“这就好比人,世界上只有具体的爸爸、妈妈、老师、校长……世界上也没有什么东西叫人。”
我的话刚落,女儿就蹦出一句:“照你这么说,那爸爸不是人。”
她妈妈一听,马上说:“你在瞎说什么?”
我也为之一震,孩子怎么骂人?
但是,我马上意识到这是孩子对概念的理解非常快、非常准确,只不过她是孩子,毫无顾忌地就说了出来。“爸爸不是人”的话虽然错了,但是这并不是孩子有意识地犯错。所以,我并没有批评孩子,而是表扬女儿说得对。
但是孩子毕竟还是孩子,他们一时还分不清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因此,恶作剧、错误会不断地出现。加上孩子的自我要求不严,自我控制能力弱,只是依靠宽容,有时也难以奏效。有时孩子也可能不理解父母的宽容,反而会以为“自己的错误不严重,所以没有批评”,这在客观上等于起了怂恿的作用。所以,必要的训斥还是不可缺少的。
必要的训斥是盐,不可或缺
所谓“必要的训斥”是指在不训斥则不足以教育孩子时,讲究方法、以求奏效的训斥。对于那些调皮捣蛋、没有自觉性的孩子,他们或者屡教不改,或者故意为之,则应以训斥为主,伴以宽容。
训斥的关键在于要有理有据,“有理”就是训斥地有道理,“有据”就是训斥的事由符合实际情况。还要从孩子的心理出发,让孩子感受到有理有据。
有效训斥必须注意以下几条:
首先,孩子的行为有可能危及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安全时要严加训斥。比如,一个人在马路上玩耍,或者一个人到河里游泳,或者手里拿着刀子玩耍等。
其次,在孩子真的犯了错误、需要训斥的时候,务必了解清楚孩子错误的客观事实、前因后果,分析孩子实际应该承担的责任。因为只有了解清楚,训斥才能有理有据。不能不问青红皂白,胡乱训斥一顿。
做家长的,在孩子犯了错之后,要和孩子共同寻找错误原因。有时候是由于他们幼稚;有时候是由于他们并不认为错;有时候则可能是因为误解。家长应先找到真正原因,再心平气和地给孩子指出来。
如果孩子的错误是由家长的错误而导致的,那就更不能责怪孩子了,家长应该主动作自我批评才对。
比如,少年大学生田晓菲的妈妈,一位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就非常尊重孩子,遇事首先从严要求自己、检讨自己,亲子关系十分融洽,家庭教育的效果非常明显。结果,田晓菲13岁出版了两本诗集,14岁考进北京大学英语系。
当然,晓菲的爸爸妈妈对此认识也不是一开始就十分明确的,有两件小事对他俩触动比较大。
晓菲的家里藏书很多,晓菲又非常喜欢看书,这本来是件很好的事,让晓菲随便看好了。可是不然,爸爸妈妈竟然用封条把书柜封上了。因为爸爸妈妈认为书柜里有一些书不适合晓菲看,比如有一本亨利?詹姆士写的小说,书里面有关于性的描写,他们认为不能给晓菲看。所以,爸爸妈妈每天下班回家,只要看书柜上的封条还是原样贴着,就放心了。其实,晓菲早就揭开封条,悄悄地把书偷出来看过了。后来,爸爸妈妈知道了,晓菲笑着说:“你们别以为我不懂,我全知道!你们那么防着我干什么!”
还有一次,晓菲发现妈妈拿着一个大信封,神秘地交给爸爸,悄悄地说:“明天快点把书给还了!”听说是书,又这么神秘,逗得晓菲心里痒痒的。于是,晓菲趁爸爸不注意时,用一本《代数》书把大信封里的书换了出来。一看,是《西厢记》,她高兴极了,于是很快把书看完了。
在这两件小事中,从道理上讲,晓菲的行为有错,要说也可以批评几句,但是,爸爸妈妈并没有责备孩子,相反却责问起自己来,觉得自己不应该不信任孩子、不应该不尊重孩子,晓菲的错误行为是父母的错误行为导致的。
所以,对孩子的错误要力求判断准确,区别孩子是有意犯错,还是无意为之;是不愿避免,还是无力避免;是重犯,还是初犯;是父母的原因,还是其他原因。力求从孩子的心理出发,分析孩子错误行为中有无合理的正确因素,准确辨清孩子应负的责任。只有这样,训斥起来才有针对性。错误事实准确,责备合理确切,孩子才会心服口服。
做家长的一定要清楚:训斥的目的不是显示家长威风,而是帮助孩子改错。
最后,家长要做到“三要三不”。
“三要”是:一要在出错现场批评,效果较好。尤其是对幼小的孩子,如果不当场训斥,早上发生的事情等到晚上再训斥,小孩子早就忘在脑后了。二要狠抓初犯不放。对于儿童初犯错误,一定要及时训斥。让孩子第一次有这种行为时就感到错了,以后就不会再犯或只会少犯。如果初犯不予制止,形成了习惯,就难以纠正了。三要全家人意见统一、态度一致。同样是撒野、淘气,家里有的人训斥,有的人不管,有的甚至护着孩子,说不该训斥孩子,这会使训斥失效,教育失败。但是,意见一致并不是全家人一起讲,也不是大家七嘴八舌地一齐训斥,那样会使孩子无所适从,不知听谁的好。应该以一个人为主,进行批评,其他人表示支持、赞同就可以了。
“三不”是:一不动手打人。训斥应当是摆事实、讲道理的批评,不是大发雷霆、大动肝火,更不是动手打孩子。因为发火、打人会使孩子无法理解被训斥的原因,不知道自己错在何处。二不当着外人的面训斥孩子。比如,有客人在场时,孩子有了错处,不要当着客人的面训斥孩子,但客人走后一定要及时予以批评。同样,不要当着孩子的同学、朋友训斥孩子,因为那样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不利于教育孩子,但同学、朋友走后一定要及时批评,并指出之所以等同学、朋友走后才批评是为了照顾其面子,让孩子体会到温暖。还有吃饭之前,不要训斥孩子,以免影响孩子的食欲,特别是不要用不给饭吃的办法来体罚孩子。三不要无休止地训斥。要先表扬,后训斥。对孩子行为中合理的部分,要表扬;对不合理的部分,就应该批评,坚决反对那种不问青红皂白只知道训人的做法。训斥时要直截了当,干脆利索,观点明确。不要训斥起来没完没了,把其他与此次问题毫不相干的事也联系起来,那样会使孩子搞不清楚究竟错在哪里;也不要重复语言,同样的话讲好多遍,使孩子听得不耐烦,失去教育的效果。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aojiao/1092806.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