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宝宝虽然才100多天,但已经有自己的小思想,喜欢玩什么,不喜欢玩什么,曾经和宝爸聊过,以后有宝宝了,会不会惯着养,当时两个人都是意志坚定的说一定不能惯,可现在宝宝才这么丁点大,就已经开始有要求耍性子了,不随他去,就大哭大闹,爸妈看着他哭的可怜样随之就妥协,就像今天,宝宝对姥爷载的蒜苗感兴趣了,见到就乐,离开就哭,而且还得上手抓一颗才行,不让他抓吧,他闹,让他抓吧,绿油油的小苗全部在他手下玩完了,这么小道理又听不进去,随之任之吧又怕惯出一身毛病大了不好改,而且各路育儿专家还有条理论,就是婴幼儿时期如果哭啊闹的不管他,会给宝宝造成不安全不自信的感觉,要尽量满足他的要求,增强他的自信心,可一味的满足他的要求,会不会形成习惯呢,以后一旦有要求不满足了就会给宝宝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其实这些要求在他们的眼里都是想玩的游戏,能不能放纵他们,想要什么,想玩什么,统统满足?还是要三思,特别是这么小的宝宝,这个问题不能轻视。
桐妈解析:
案例中宝宝妈提出的问题,的确会让很多家长感到困惑。经验的育儿常识常常告诉我们,孩子不能太娇惯,否则会养成自私任性的“坏毛病”,但也有理论主张尽量少忽略孩子的需求,否则不利于孩子建立对这个世界的信任。在这些看似矛盾的提法面前,家长应该何去何从呢?对此我的认识是:
是否应尽量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这个问题要分年龄段来看。对于那些可以明白行为界限的孩子来说,应该坚持一定的原则,该满足就满足,不该满足就不要妥协,哪怕孩子因为主张得不到满足而哭闹。正如美国幼儿园给家长的忠告中提醒的“别溺爱我。我很清楚地知道,我不应该得到每一样我所要求的东西,我哭闹不休其实只是在试探你。”
然而,对于一岁特别是半岁以内的孩子来说,满足他们的一切需求却非常重要。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正在建立跟妈妈(或其他固定教养者)的依恋关系,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对这个世界的信任感,而这种依恋关系能否顺利建立,往往取决于孩子对妈妈的感受。由于思维模式的局限性,这个时期的他们对妈妈的感觉往往是“非好即坏”的,“好妈妈”就是满足他们需求的妈妈,“坏妈妈”就是不能满足他们需求的妈妈。他们有意与之建立亲密关系的,当然是他们眼中的“好妈妈”。所以,在建立积极亲子关系的意义上,妈妈应该考虑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
但这样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当孩子的需求或主张具有一定破坏性、安全隐患或者对他人生活造成妨碍的时候,是否也应该满足他们?如果连这样的要求都要满足的话,那岂不是太纵容了孩子?这样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却也是可以变通的,对此我的建议是:当孩子的需求或主张具有上述负性影响的时候,妈妈不妨通过鉴别孩子当下要求背后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提供合适的替代物,借以给孩子“变相”的满足。
比如,案例中这位宝宝用手去抓蒜苗的行为,其实是这个年龄的孩子喜欢用手探索世界的内心需要驱使的,蒜苗对他来说是很新奇的东西,便禁不住用手拿过来“研究”了,并不是说孩子本身要搞破坏,所以这个时候直接拒绝孩子去碰蒜苗,不仅会让他的探索需求受到阻碍,还可能让他感觉不到妈妈的“好”,这个时候妈妈就应该思考变通的办法了,不妨通过尝试提供其他能满足孩子探索需求的东西转移孩子注意力来解决问题。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除了喜欢到处抓握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随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极易被其他新奇的事物转移,妈妈就不妨利用这个特点,在孩子玩蒜苗等不适合他们玩的东西时,拿其它新奇或着他喜欢的东西来逗引他,一般来说就很容易把他吸引到其他活动上去了。实在没法用其他物体吸引,就在他抓到一点蒜苗后再把她抱开,同时再提供其他有吸引力的东西,转移成功的概率也会很大的。这样虽然会损失一点蒜苗,但由此保护了孩子的探索欲,也是值得的。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aojiao/1103818.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