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是不是坑,跳一跳才知道
很长一段时间里,幼儿(6岁以下)兴趣培训班,在我们眼中都等同于“坑”,也因此在要不要给娃报班这一问题上从未有过纠结——当然不要了,这有什么好考虑的呀。
之所以认定是“坑”,主要有以下两点疑虑:一、“有必要吗”;二、“会很累吧”。(当然还有重要的一点:太烧钱啦!)
至于为何这么想就不解释了,因为现在观念已变。而改变的原因只有一个:才发现自己之所以没上心,皆因孩子还没成长到那个阶段——
当你发现他就像一株春日里刚冒出头来的小苗,日新月异,身体里每时每刻都响着拔高的声音时,你会不由自主地生出一种焦虑感——你提供的环境是否足够“营养”,能不能让这株小苗在最能“吸收”的时候获得满足?
所以即便是坑吧,也得试一试。用小J 先生的话说就是,“不试怎么知道好不好呢。”
何况还有个“敏感期”理论——那么多老天赐予的、孩子成长的良机,没抓住就过去了,过后即使付出再多努力,也不一定能补过来。那该有多可惜啊。
如此,心念一动,世界就不一样了。
02那么多期望......
先是发现,原来我对孩子还是有挺多期望的。因为爱他,所以很愿意看到他健康快乐地过好每一天。
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得有个强健的身体——那是不是要培养几项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呢。何况运动不仅锻炼身体,还可以磨练意志哦。
其次,我们希望小J快乐,而深刻持久的快乐根源于对世界的热爱;接近艺术、提高审美能力,又是培养这种热爱的温床。所以是不是要让他接受一点音乐和美术的熏陶,从而更懂得欣赏美呢?
老J对此曾有过误解,问我:“你是想让他成为一名艺术家吗?”
“当然不是。除非他自己想要。”我回道。想了一下,又打了一个通俗的比方:世界就好比一个大房子。本来有1000平,但如果我们不会感受和欣赏它的美,就只能享受其中的100平,或者更少……这样一辈子活下来,不感觉太亏么?
再多一句,这些都是我的切身体会。别的不说,就美术吧。有时候我觉得好看、好玩的东西,老J会完全无感;而他对各类音乐的沉迷,也是我难以企及的——我们都只能感受周边世界中极为有限的某些美好,对剩下的大部分相当隔膜,因为自身的素养只提供给了我们这么大点空间。
外语的学习也是一样。掌握多一门语言,就等于多了一双看世界的眼睛。这是我对他的第三个期望。
看吧,是不是还挺多的啊。
当然,以上只是我们作为父母的一厢情愿的想法,关键还要看孩子自身的天赋与兴趣。而且除开这三点,还有很多有趣有益的东西,如果他喜欢且坚持,我们自当尽力支持。
03报兴趣班,什么时候开始好?
既然决定了“跳”,接下来就是寻找合适的“坑”了。
但急吼吼扫了一圈周围的培训班,再结合网络、书本的各种信息之后,才发现给一个三岁的小孩找班,似乎有点早了。
首先,我最想要开始的体育训练,基本上都不招收四岁以下的小朋友。因为太小不合适。尤其是竞技类运动,如球类、跆拳道等,更不可让孩子太早接触。先不说单一运动和高强度训练容易对孩子的身体造成损伤,出现像肌肉拉伤、关节韧带撕裂等情形;其固定规则和玩法、以获胜为目标的理念也不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这阶段的孩子因为自身心智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有限、注意力容易分散等特征,更倾向于开放的、没有太多规则的游戏类运动。
与此类似,难度较大的舞蹈和体操也不适合幼儿。方便的话,放些音乐让孩子随意舞动、锻炼一下身体的协调性就可以了。
其次,如果是想学习音乐,器乐类的训练也还不到时候。这个容易理解——孩子身体各部分的发育还相当稚嫩,据培训班老师说,有小朋友学钢琴时都敲不下琴键,还怎么学啊?
唯一没有年龄限制的是美术和外语。
但就绘画而言,虽然孩子很早就可能开始点点画画,但据日本鸟居绍美在《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一书中的介绍,九岁之前,尤其学龄前孩子的画画都是不需要“教”的,让他随意涂画就可以了,否则很可能破坏其作画的兴致以及创造力,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
至于外语的学习,容我先倒一倒苦水。
04小J的外语启蒙历程
让孩子在幼年时掌握几门语言,既是可能,也是益处多多的事情。除了上面谈到的“看世界”,对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也很有帮助。所以全世界都在建议家长尽可能让幼儿暴露在多语种环境中。
而我们家勉强也称得上是这么个环境:虽然平常大家都讲普通话,但外公外婆私下里以方言为主;爸爸会说英文,母语则属于南岛语系。
因此早在小J出生以前,我们已约定让他学习多种语言了。这其中除了教育的需要,也有情感的推动:老J梦想着将来能用自己的家乡话跟他的孩子交流,我也愿意看到孩子能听懂他外公外婆的方言。所以大家一早说好,孩子出生后,爸爸、外公外婆跟他讲各自的地方话,妈妈则跟他说普通话。
然而诡异的事情发生了。很快我便发现,我的老爸老妈,从头到尾都在用他们那不甚标准而诚意满满的普通话逗弄外孙;而老J,坚持了差不多一年、在小朋友能够表达之后,也迅速地转向了用磕磕巴巴的中文跟他交流——原本孩子已能听懂他大部分日常用语,并对之做出准确回应了……真是前功尽弃啊!
但事已至此,孩子发展出“多母语”的黄金阶段已过去大半,再痛惜也没用,只能尽力做些弥补了。
悲催的是,这任务几乎都落到了我身上。我也是那时才想明白,其实在孩子学话这件事上,谁的作用都不及我这个朝夕相伴的母亲。原因在此就不多说了。但我实在是有心无力啊!一来会的外语只有英文,且忘得差不多了;二来因为有咽炎,除了上班必须,其他时间都不想开口。平常跟小朋友读书讲故事已累得够够的,还要再教多一门语言吗?
开什么国际玩笑啊!
这么一想,我对小J的英语学习更提不上劲来,也少有热情主动带孩子接触英文。这样犹豫磨蹭之中又过了大半年,直到他快三岁时才有了紧迫感:这样下去不行吧?聊胜于无啊,能学多少是多少吧......这才下定决心将英文引入他的生活,也由此开启了我们“打酱油”式英语启蒙的序幕。
(说“打酱油”是因为,虽然觉得娃学英语已经刻不容缓,但我们依旧是抱着“顺便”的态度来做这件事的。关于育儿我有一个原则,要称信念也行,那就是再爱孩子也不能以牺牲父母的自我幸福感为代价,否则定将得不偿失。)
第一步是在小J的书单中增加了英文绘本。反正要陪他看书呀,也算是一箭双雕了。(S认为语言首先是交流的工具,故不太会计较自己发音标准与否,但也能理解语音派父母。若爸妈担心自己口音会带偏宝贝,那就选择带朗读音频的绘本吧。新近出版的基本上都有。一般以二维码形式出现在封底,拿手机扫一扫就能听到“标准读音”了。)
其次是给娃挑选了几部英文原版的动画片,并规定开机只放英语原片。但这对小朋友来说,依然是最没抵抗力的一种渗透方式——虽然不知道他看懂了多少,但很明显,每晚的动画时间都是他不愿错过的时光,拿起手机便难放下,总要我们三番四次地催促才肯退出。
第三个点子是在灵光一闪中乍现的——懒得跟娃解释各类新词,干脆直接在他发问时用英语说出来。比如说遇见蝙蝠,他问是什么,我们就说"It`s a bat. "等他习惯了这个名称后再告诉他中文。这比先教普通话再说英文难度要小多了。而且不怕会影响到他的中文表达,因为这是他每天都浸淫其中的母语啊。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aojiao/1120706.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