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你会和孩子怎样沟通?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育儿知识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人与人要想和谐共处,一定少不了沟通。即便父母与孩子之间,虽然血脉相连,却仍需要沟通这条纽带促使彼此心心相印。失去沟通,再美的旋律也难免跳动出不和谐的音符。

  沟通就是大家一起说说话,但又不仅仅是说说话。尤其是与孩子之间,我们从不同的立场、出于不同的动机、选择不同的语言和他说话,往往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有时能带给孩子安慰,有时却让他受到伤害;有时能为孩子增加力量,有时却让他产生依赖;有时能和孩子拉近距离,有时却使他与我们更加疏远……所以必须承认,有效的沟通是一种颇具“技术含量”的对话。

  对比下列两组情景中由类似事件引发的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对话,揣摩其中的细节,相信能使我们悟出一些沟通的门道,从而提高沟通的“水准”。

  当孩子遭人取笑后

  情景①:

  三年级的小男孩果果有点儿轻微近视,妈妈给他配了副眼镜。第二天,果果戴着眼镜去上学,没想到遭到一些同学的取笑。果果很不高兴,回到家对妈妈说他不想再戴着眼镜上学了。

  果果:“他们叫我‘小四眼’,我恨死这副眼镜了!”

  妈妈:“谁说的?你告诉老师没?”

  果果:“没有。我以后不戴眼镜了。”

  妈妈:“那帮孩子真讨厌,别理他们。他们要是再敢说你,你就去告诉老师。”

  果果:“反正我不想再戴了。”

  妈妈:“人家笑你,你就不戴了?不戴眼镜看不见黑板怎么办?”

  果果:“烦死了,不跟你说了。”

  情景②:

  5岁的苏珊原本有一头长发,不过夏天梳着长发太热了,苏珊的脖子后面都长了好几颗痱子。于是妈妈和苏珊商量后,给她剪了一头干净利落的短发。星期一来到幼儿园,一个男孩子发现苏珊变了样,笑她是“假小子”。就为这话,苏珊一整天都闷闷不乐。晚饭后,细心的妈妈看出苏珊似乎有心事。

  妈妈:“我们的小苏珊今天好像有点儿不高兴。”

  苏珊:“嗯。”

  妈妈:“前几天妈妈出门没带伞,结果半路下起雨,把我淋了个浸湿,我也很不高兴。那么,你今天为什么事不高兴呢?”

  苏珊:“有个小朋友说我是‘假小子’。”

  妈妈:“怪不得呢,他那样说你,你心里一定不好受。”

  苏珊:“当然啦。”

  妈妈:“我知道那是什么滋味。我小的时候,冬天穿着厚棉袄,你猜有人说我是什么?”

  苏珊:“说你什么?”

  妈妈:“说我是北极熊!”

  苏珊:“哈哈!”

  妈妈:“我当时气得差点儿哭出来,不过我才不哭呢,我哭了,说我的人肯定很得意。反正我穿得暖和就行。”

  苏珊:“反正我凉快就行。”

  妈妈:“就是,短发多凉快呀。来,再别上个小卡子。啊??真是个漂亮的小姑娘!”

  不用多说,情景①中,果果妈妈与果果进行的是一次不愉快的、失败的沟通;情景②中,苏珊妈妈与苏珊则显然实现了一次推心置腹的、成功的沟通。家长与孩子之间,沟通的核心是孩子,但沟通的成功与否,全靠占有主动权的家长如何把握和引领谈话的局面。苏珊妈妈之所以能与女儿进行成功的沟通,关键在于她的共情能力。

  “共情”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指对他人的情绪、情感具有深刻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在与人沟通时,能够进入到对方的内心世界,将心比心地体验对方的感受,并对对方的感情作出恰当的回应。家长具有共情能力,就可以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使孩子感到自己被接纳、被理解和被尊重,从而变得愉快,并乐于敞开心扉作自我表达。

  不难看出,苏珊妈妈在谈话的字里行间,都透露着这种共情能力,使女儿感受到妈妈能理解并体谅她的“不高兴”。同时,妈妈通过讲述自己的类似经历,让苏珊知道她的坏情绪是很正常的。在妈妈循循善诱的启发下,苏珊最终明白一个道理:真正令自己不开心的并非是一件事情本身,而是自己对这件事情的想法和态度,所以干吗不让自己快快乐乐的而是沉溺于别人的言词中徒增烦恼呢?妈妈与苏珊之间这场卓有成效的沟通,必将使她们的母女关系更加亲密、更加和谐。 

  相反,果果妈妈在沟通中,不仅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带着共情心理去倾听、体验孩子的感受,反而夸张地替孩子将麻烦进一步转嫁到别人身上,还提出了一个不怎么样的主意。殊不知,孩子可能就是想发泄一下心中的不快而已,他并不是真的想把这件事情搞大。毕竟,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没有哪个孩子真正愿意冒着失去朋友的风险到老师那里去告状。孩子不想受到歧视,更不愿失去朋友。用“告状”摆平一切,不利于孩子的人际交往。

  我们必须承认,很多时候,影响我们与孩子沟通的最大障碍是,我们常常只将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奉为真理和指导原则,因而总是误解孩子。事实上,孩子需要的既不是我们死死盯住他的行为不放,也不是我们咄咄逼人的提问和填鸭式的灌输,更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而是我们的理解和同情,尤其是对他行为背后的情感的理解。而一旦他的情感得到充分的理解和尊重,情绪得到彻底的宣泄,孩子的性格就会“柳暗花明”,他就不会再依赖于他人,而是转向积极地寻求自我的力量,并且最终独立地、创造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是的,我们务必摆脱过去思维习惯的干扰,敞开沟通的渠道,在沟通中学会倾听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学会说一些抚慰心灵的而非先发制人的话。也许有时这样做并不能改变什么,但至少可以让孩子的感觉好受一些,更重要的是,它会让你的家庭更加和谐,让孩子的性格更加平和。

  ■人与人要想和谐共处,一定少不了沟通。即便父母与孩子之间,虽然血脉相连,却仍需要沟通这条纽带促使彼此心心相印。失去沟通,再美的旋律也难免跳动出不和谐的音符。

  ■我们从不同的立场、出于不同的动机、选择不同的语言和他说话,往往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有时能带给孩子安慰,有时却让他受到伤害;有时能为孩子增加力量,有时却让他产生依赖;有时能和孩子拉近距离,有时却使他与我们更加疏远……

  ■孩子需要的既不是我们死死盯住他的行为不放,也不是我们咄咄逼人的提问和填鸭式的灌输,更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而是我们的理解和同情,尤其是对他行为背后的情感的理解。

  ■我们务必摆脱过去思维习惯的干扰,敞开沟通的渠道,在沟通中学会倾听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学会说一些抚慰心灵的而非先发制人的话。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aojiao/1218579.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