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如出一辙的爱子之道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育儿知识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犹太家长爱孩子的理念和方式真的是独辟蹊径吗?其实,犹太家长爱的教育和中国传统的爱的教育有很多相似之处。“不患慈,患知爱而不知教也”、“溺子如杀子”、“一畦萝卜一畦菜,自己的孩子自己爱”、“黄鼠狼养的孩子是香的,刺猬养的孩子是光的”、“严是爱,娇是害”、 “惯子不孝,肥田收瘪稻”、 “严是爱,宽是害,不打不管要变坏”、“自古雄才多磨练,从来纨绔少伟男”等等,都是中国自古流传的家教传统。中国古代家训中最有名的那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更是和犹太人爱子秘籍惊人地相似,犹太人认为爱孩子虽然没有固定模式,但爱孩子都要有长远眼光,要为孩子纷扰将来考虑,父母不能在爱的名义下感情用事。可是,这些和犹太家教精神如出一辙的中国古训,搁在现代中国父母身上,就知易行难了。也难怪,独生子女政策给中国家长养孩子增添了时代课题,许多家庭都患有“421、621综合症”,即四到六个老人,一对父母共爱一个孩子,总想竭尽全力将孩子保护得更多更久。中国家长明知这样对孩子不好,可心里却总是放不下。就像在肯德基餐厅,无数次地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拿着汉堡,大吃二喝嚼着鸡翅,老爸老妈,有时候还要加上爷爷奶奶,大眼瞪小眼地在一边看着,或者吃点从家里带来的东西。由于从小就受到太多的溺爱,有些孩子从不动脑筋,从吃穿用到上什么学校,报考什么专业,选择什么工作都有家长的格外关照。遇到不顺心的事、受一点点挫折时,他们就眼泪汪汪,满脸委屈,表现出“草莓族”外表鲜美、不禁挤压的特征。可以说,这代中国新生父母延续了上一辈中国父母的牺牲精神、奉献精神,并在特定的时代环境下将它愈演愈烈,甚至发展出“孩奴”、“草莓族”、“啃老族”等一系列标签,甚至做”直升机“的“中国妈妈”都上了美国词典。初到以色列时,我也是中国式妈妈中的一员。耳濡目染了犹太人爱子女的方式后我开始思考:父母对孩子的爱和保护到底要小心翼翼到什么时候呢?特别是比较了儿子以华、辉辉与同龄犹太孩子在生存能力上的差距后,我便开始反思,作为母亲,在爱孩子的方式上,是不是不要那么腻、那么占有、那么霸道、那么全权?我还曾经向一个专门搞儿童教育的犹太朋友请教过这个问题,他的一些话启发了我。他说:“沙拉,你的母爱本身没有罪,可如果超过分寸而越俎代庖,让你的孩子被过分的爱养懒、养散、养跨了斗志,那则是你母爱的罪了。父母如果从小对孩子一手包办,一种可能是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形成一种虚假的“安全感”,;另一种可能是勉强孩子违背意愿,结果造成了和孩子的矛盾,这种矛盾往往是到了青春期后会加剧、激化。最近,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节目常常关注青少年心理问题,更多孩子心理疾病的原因已不再是以高考压力为主了,而是变得和父母的教育态度紧密相联。10年的跨国教育经历,至今都让我脑海不断出现着两副跳跃着的鲜活画面:一些中国父母爱孩子的画面像一幅子宫图,而犹太父母爱孩子的画面却像一幅篝火图。最美的子宫图就像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达文西的手稿中。剖开的子宫里有一个足月的婴儿。因此,有人说:“子宫的意义就是孩子的宫殿。”中国父母要对孩子的人生负起有责任的想法,这种感情除了用“子宫”这个画面来形容外,再也找不到其他更恰当的表达方式了。但是,当孩子走过幼年,父母在内心深处还设立“虚拟子宫”,这样最大的可能是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形成一种虚假的“子宫安全感”,久而久之就被培养成了平庸无能的人。犹太父母爱孩子的画面则像一幅篝火图。没有固定的模式,也算不上锦囊妙计。画面中,父母用篝火点燃孩子的人生和前程,遥遥望见他们就像一轮新的太阳从地平线升起。子宫图中的父母之爱与篝火图中的父母之爱矛盾吗?不!没有子宫般的爱,就没有温度、没有奉献、没有牺牲;但是,不用篝火点燃这种爱,你再多的温度都是没有理智的感情用事,都是没有功劳只有苦劳的牺牲,都是缺乏智慧和艺术的爱!健康的亲子之爱,应以子宫为出发点,在旅程上点燃篝火,点燃孩子生命深处的生存技能和生命素质。儿女是来源于子宫的作品,即使是作品,一旦发表,也会获得独立于作者的生命,不是作者可以支配的。对儿女的成长搏以全力、有所为的施爱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有价值的高质量之爱。而这种篝火之爱正是当前很多中国父母欠缺的,因此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就成了影响孩子成长质量的雷区。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aojiao/1260691.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