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黄老师,您好!
我的儿子半个月前刚满三周岁。他是今年9月份刚上的幼儿园,他的可爱让老师们都很喜欢他,但他的任性和自我也让老师很头痛。这个我不担心,毕竟每个孩子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只要我有耐心伴随他成长,他会改善的。最主要的是老师反映他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不是智力有问题,而是行为和心理都还处于小宝宝状态,属于“晚熟”型。睡觉要老师哄(在家不会要哄),提要求会扑到老师怀里撒娇。他的语言能力发展较好,会说很多完整的句子,但有的时候,他的言语比别的孩子显得稚气,举个例子,小朋友从老师处领属于自己的物品时,都会说:是我的,给我!而他是大声嚷嚷:这是贝贝的(他的小名)!给贝贝给贝贝!老师你为什么还不给贝贝呀?刚开始我没有在意,觉得他这样真可爱,可现在老师发出指令,别的孩子都知道该做什么,而他是自己当时做什么就仍做什么,对老师的指令不听从,也不理解。我感觉自己的孩子比别人落后了许多,心里不是滋味。我反思自己平时在生活中的教育,的确和别的妈妈有不一样的地方,从小就让万物是有生命的植入了他的脑海,小时候哄觉也说:星星睡着了,月亮睡着了,小草睡着了,毛毛虫也睡着了,小贝贝怎么还不睡呀?他就会赶快闭上眼睛。太阳落山了,他问太阳到哪去了,我说太阳公公回家了,明天早上会再出来和贝贝玩,他揪小草,我让他不要揪,小草会疼的,他就会问:那他的妈妈会给他吹吹吗?小草的妈妈哪儿去了?现在长大了,晚上喜欢我给他讲故事,看到故事里的图画,问题多得数不清,看到童话书上的月亮有鼻子眼睛和嘴巴,就一个劲的指着问我,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看见小动物就问他的妈妈哪儿去了,有时和他走到路上,他就问:妈妈,太阳公公有没有眼睛和嘴巴?我说应该有吧,他就问:在哪里,我怎么看不到?骑自行车,他也问自行车的嘴巴鼻子在哪里,让人无法回答,但每次都还是认真给他回答了。看见大小两个苹果,他会自言自语:大的是苹果妈妈,小的是苹果宝宝,家里的东西只要有大小一样的,他都会给他们定角色,连沙发都被他分成了沙发妈妈和沙发宝宝了。是不是生活中的这些“拟人”化的认知造成了他的“晚熟”?那我是不是从现在开始要改变方式进行引导?其实从内心里讲,我是多么想为他的童年营造一个五彩缤纷的童话世界,让他感觉到幸福和快乐,可如果因此造成他的“晚熟”或“异常(我很不情愿写出这两个字)”,那我也只能“忍痛”将他从梦中拉出来,是吗?盼复解惑!
老师回答:
你好!亲爱的贝贝妈妈:我为你对贝贝的耐心和用心而感动!贝贝是幸福的!我能体会你担心贝贝“晚熟”的心情,但这种定义也是不准确的,其实,是你对事物的理解产生的误区造成了贝贝的现状:
关于还没有把贝贝称呼为“我”和“晚熟”的问题。
其一是,从两岁开始(主客体的分离期),我们就要开始跟孩子用第一人称来称呼了,而你一直都是用的“贝贝”。亲爱的,不管以前我们没注意到什么造成了孩子的现状,重要的是从现在开始“我该怎么去做?”所以,从今天开始,用第一人称来跟孩子沟通:“孩子,请你到我这里来一下!”
其二是,我们要把“为他的童年营造一个五彩缤纷的童话世界”跟现实生活要区分清楚,直白的说就是别把胡诌都归纳为想象力丰富。想象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必须为孩子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才有足够的想象素材库,而不是凭空想象,这样会让孩子的思维出现混乱的状态,而在现实生活中出现无所适从的迷惑。
本来,为孩子营造童话世界根本就没有对错,而什么年龄用什么方式才是我们要学习和注意的。2岁半以前用你现在的方法就挺好,可是2岁半以后,现实生活中事物的明确概念就要明确,比如当孩子问:太阳有没有眼睛和鼻子,我们就可以跟孩子一起去翻阅和了解太阳这棵恒星的科学常识,而不是“有吧”,况且,现在的百科全书都是图文并茂的。贝贝那么好问,那么愿意阅读,这是个多么好的机会啊!
面对孩子,我们的原则就是:画画的时候,可以不着边际的想象;生活的时候,就要尊重科学,尊重现实。
亲爱的,只要我们自己能区分清楚,采用合适的方法来引导贝贝,我相信贝贝很快就能适应的。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aojiao/19481.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