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基本上是背什么会什么,但都是短暂记忆,很快就会忘掉。这样的记忆到了幼儿园或者小学后,又会在教学目标的刺激中被唤起。给孩子来点古风古韵——家庭中的五个一工程。
一周一首古诗
孩子两岁后通常都会在家长的辅导下背诵古诗,基本上是背什么会什么,但都是短暂记忆,很快就会忘掉。这样的记忆到了幼儿园或者小学后,又会在教学目标的刺激中被唤起。
女儿上幼儿园中班的时候,老师开始带孩子们背古诗,女儿能把长长的《古朗月行》给背下。我都不会背,女儿因此嘲笑我一通。我就痛下苦功,每天念叨念叨,终于给拿下。儿子看到我念念有词,也不甘落后,找到有这首诗的《小学生应背古诗》,读了几天也可以背诵了。一不做二不休,我逼着妻子也背这首。结果一周以内,我们四人互相提醒,互相考核,全都把这首诗给记住了。而且记忆还挺深刻的,过了好长时间依旧能记住。
由此,我们家开始了一周一诗的小仪式,大家轮流选自己知道、喜欢并且愿意背的古诗作为本周诗歌。一般由我来解读原诗,大家轮流在纸上写下诗文,钉在门口的记事板(宜家有出售的软木板,之前一直用来展示孩子们的作品、照片、手迹什么的)上,吃饭、出门或无所事事时,大家都来说一说、背一背。
我要说说我的苦心。我选的诗多是儿子即将在语文课本中要学到的,这既是好的预习方法,又可以将儿子学习的压力分摊到平常时日。
有时候,我会发挥综合学习的功效,比如妈妈提出了超长的《木兰辞》,我们就安排movie day先看动画片《花木兰》,孩子们都喜欢,再推出《木兰辞》。因为整体故事孩子们都有所体会,读和背诵起来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
一周一个字
我在做主编编写学前识字内容时,选择了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这三个主要的造字方法,编写了36组汉字。其中的象形字从我们自身出发,从目之所及看到的近处、远处的大自然,到我们所接触的动植物、农活等主题,选了12组96个字,会意字选择了由象形字结合而产生的12组84个字,形声字选择了12组象形字为形—偏旁部首共120字。尽量将每组的汉字通过故事的方式勾连起来,帮助孩子理解。
那个时候,我就给儿子介绍一些有趣的汉字,并在家里的小黑板上写写画画。每个象形字都是一幅图,契合孩子读图、看图、记图的特性。我不强求儿子能认识这个字,但求他能知道这个字。
后来发展到定期给孩子说字。那时候已经不全是我板书了,有时,我会利用孩子们画画、摆火柴棍、用毛笔乱写乱画的时间来实施说文解字。
一周一个成语
我们的阅读实践很多,孩子的阅读习惯都不错。立足于此,我们会做些拓展,比如发现成语就说出来,然后由我来讲解,或者由会查词典的儿子去查成语词典。我也会有意识地在故事时间里讲一讲成语故事。
说到成语故事,我挺反感目前市面上有些儿童书中选的成语故事,总是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画龙点睛、杯弓蛇影这些离孩子生活太远的成语,没什么趣味性。
我会选我们平常用的成语说给孩子听,如车水马龙、一毛不拔、力大无穷、眼疾手快……他们遇到类似的生活情境一下子就能应用。比如,我们要停车的时候,闺女总是提出比赛:看谁眼疾手快找到停车位。
成语积淀还可以通过词语接龙游戏来进行。除了首尾相接外,我们特别喜欢一些专题性成语接龙,比如说出带数字的成语,说出有动物的成语,趣味性更强,而且有助于孩子形成归纳总结的意识。
一周一个典故
有些成语有典故出处,我会找到出处,读出古文原文,慢慢让孩子们知道文言文的存在,打消他们的陌生和抵触心理。
后来发展成选择故事性特别强的典故讲读给他们听。我是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开始的,有趣的故事让大家忍俊不禁,讲完故事再读一次古文,他们虽然不怎么去深究,但不抵触就是胜利。
我们看到好多青铜器中有很多大鼎,就开讲一言九鼎,这可是源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的小故事,但是九鼎得从夏禹定天下铸九鼎说起。还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鼓作气等,都可以从有趣的故事引到古文的听读上,让他们知道古文的存在。
一月一个古人
儿子曾经问过我屈原的事,我知道他是从端午节故事中记住这个人的。我当时就用我记忆中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一些知识打发了他。没过多久,儿子又问我唐诗、汉乐府之前的诗歌,还问我屈原到底写了啥诗?看样子不能再去应付孩子了,我就找来家里提到屈原的书,重新梳理了对屈原的认识和理解,另外找时间给他介绍了一番。
由此,我开始跟儿子聊聊古人。我们从孩子知道和学到的古人谈起,比如李白、孔子、李世民、门神秦叔宝和尉迟恭(正值新年前后,我们买了门神,当时还听评书《隋唐演义》)、三曹、三苏、夏启等。
综合学习、立体阅读可能是我比较擅长的。抓住孩子主动学习的契机,提供较为宽广的信息,和游学、电影、课文学习等结合,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古诗文的阅读跟母语阅读启蒙、英语阅读启蒙一样,要注重孩子的兴趣。举个不恰当的例子,金庸里的古诗文就很多,我们阅读的时候兴趣盎然,全赖整个小说的趣味所在。
你是理科男?也没问题啊,是不是理科男看金庸的更多啊,不妨就用金庸小说中的古诗文给你的孩子开始一次古文启蒙之旅吧。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aojiao/388681.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