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立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育儿知识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得不偿失的“提供”和“代劳”

  其一:我在县城读高中时,我的一个奶奶经常托付我回家(农村)时告诉我的叔叔———她的儿子下雨天要关好窗户,到了晚上要反锁好大门。她不时向我抱怨,养儿养女真不易,儿子都快40岁了,还要她操心。其实我觉得,我这位叔叔更不容易,因为到了中年还不能自立,生活对他的考验将在我的奶奶过世之后变得更加严峻。

  其二:我在清华读书的弟弟也是我的朋友,所以我有机会听到他不会向父母表露的烦恼。他说上大学之后他发现20多年来,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干,不会洗衣服、做饭之类倒是小事,更重要的是他发现自己在交际经验和社会经历方面落后同龄人好几年,增加阅历尽快成熟成了他最大的愿望。我知道这都是我叔叔和阿姨“代劳”的结果,为了节省弟弟的学习时间,他们包办了弟弟所有课外的事,同时几乎禁止了他所有兴趣的发展以及对生活的各种参与。

  现在,问题出现在我们面前,当我们满怀爱心地为孩子提供什么、代劳什么或者帮助什么的时候,这些是否真的对孩子有益?

  答案十分肯定,类似于上面的做法有害无益,得不偿失。道理十分简单,因为我们无法一辈子叫孩子起床或者提醒他关窗户,那么我们就应该教会他们自己做这些。因为总有一天孩子要自己开创生活,我们就不能禁止现在孩子参与和尝试各种生活。同样,我们无法永远帮助孩子,那么我们对孩子最好的帮助就是帮助他们学会自我帮助。

  自立是孩子的需要

  2001年的冬天,《燕赵晚报》以通版的形式报道了一个悲剧故事。题目叫做《王威,你可听到你的妈妈在哭泣》。大体内容如下:王威出生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受到两代人的完全呵护。家人不允许孩子随便下楼,到后来王威习惯于不下楼。所有的事情都在家人的安排下进行,从上学到参加工作,再到恋爱。家人无比溺爱着王威,王威也理解并感激家人的爱。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王威越来越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感到自己好像一个爱的玩偶。这种痛在他的内心深处暗暗滋生、生长,最后到了王威不能承受的程度。心理上长期的压抑和痛苦,最后演化为王威的神经系统异常。家人带着王威奔走于全国各大医院,均没有改变。后来,家人带着王威走进心理门诊。心理医生建议让他的父母给王威创造一些自主、自立的条件。王威的父母遵从医生的建议,王威的情况也有所好转。可是,毕竟积习难改,不久王威又旧疾复发。几经反复,经过痛苦的抉择,王威给父母写了一封长信,决定离家出走。于是,在王威与家人含着眼泪吃完最后一次晚饭后,王威拎着行李箱走出了家门。

  从王威出走到这篇报道的发布,已经有三年的时间,家人没有收到王威的一丝音信。王威毫无社会经验、生活不能自理,再加上他那内心巨大的痛苦,王威的下落不能不让人揪心。报社为此组织了一次家庭教育的研讨会,我应邀参加,在会上我发表了如下的意见:

  我们可以根据王威的经历推断,王威的内心肯定存在极度的压抑。我们想,一个从小没出过远门,一个连大院门都不愿出的人(不愿而不是不敢,不愿证明他已经习惯于不出大门),从来不会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的人,他被社会接纳的程度有多高呢?作为一个社会人,如果不被社会接纳,如何被自己接纳呢,无所适从的王威又如何确立自己的自尊和自信?而且我们知道,王威18岁就参加了工作,介入了社会,那么这种不被社会接纳的困境和矛盾很早就出现了。据说王威是敏感、有悟性而略显软弱的,经验告诉我们,这样的人肯定对自己的处境以及别人的评价极为敏感,而且惯于自省,我们从报道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王威的自责和负罪感。同时,我们又知道王威是缺乏独立能力和软弱的人,而且他的失控证明了他自制力的低下。习惯性的依赖心理、意志的薄弱、必要能力的缺乏与强烈的自立需要和愿望形成了尖锐而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对矛盾由来已久,而且异常强烈,这个时候王威的自省习惯和超人的悟性反而让王威精神上的挣扎更加痛苦。至于王威的“无病之病”,倒没什么奇怪的,因为长期的心理压抑和不适,造成生理上的异常这是很常见的事。只不过这成为王威心理问题恶性循环的一个环节。

  王威的痛苦是一个清醒的人的痛苦。王威对自己处境的清醒认识,准确的表达以及他强烈的改变自己的愿望,证明了王威身上诸如天赋、理性、向上等优良的素质。然而是什么使本该优秀的王威走上了离家出走的不归路呢?当我们想到王威母亲的痛苦,我们真地不愿再说什么。王威的家庭的溺爱不是一般的溺爱,不仅有求必应而且一切包办,否则他不会习惯于连大院门都不愿出。这种“爱”不仅仅剥夺了王威的独立,还剥夺了王威的坚强、王威探索的天性、王威的成熟、王威的优秀。我们知道一个孩子无法拒绝成人对他的态度,当这个孩子长大成人发现自己还像一个孩子一样依赖家庭,他已经很难改变。至此,我真想大喊一声这样的爱,是一个幼小的、正在发育和成长的生命所不能承受的。这是一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爱!

  需要补充的是,虽然王威这样的悲剧属于个例,但是像王威这样受着父母过度呵护的孩子却不在少数。自立是一个人的精神需要,破坏孩子自立的条件,就破坏了孩子尊重自己、拥有自己和发展自己的基础。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道理,我们再来看一个故事。

  幼儿园的院子里,孩子们围成一圈,有说有笑。圈子中间有个水盆,里面漂浮着一些玩具。学校里有一个刚刚两岁半的小男孩。他独自一人站在圈外,看得出他充满了好奇心。他开始慢慢走近其他的孩子,想挤进去,但是他没有力气,挤不进去。于是开始想办法,他的目光向周围移动。在他那张小脸上流露出的表情是很有意思的,突然他的目光落到了一张小椅子上,显然他决定把椅子搬到这群孩子的后面,然后爬上去。他开始向椅子走去,脸上露出了希望的神情,正在这时,老师走过去蛮横地抓住他,把他举过其他孩子的头顶,让他看水盆,还说:“来,可怜的小家伙,你也看看吧。”

  无疑这个小孩看见了漂浮着的玩具,但它却没有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征服障碍物所获得的快乐。看到玩具并没有给她带来任何好处,只有通过自己对智慧的运用发展其内在的力量才是最有意义的。当小家伙在感到自己快要成为胜利者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不由自主地被一双铁钳一样的手举了起来。原来她脸上那种欢欣、探索和期望的表情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剩下的只是一种“别人会替他做事”的孩子的那种呆滞的表情。

  自立是孩子的需要,孩子在自立中增长自己的力量并由此获得自尊和价值感。但是这种需要被长期压抑就会萎缩。或许,有的父母会说“我发现自己的孩子并不喜欢自立,事事都依赖我。”这种说法是不对的,相反渴望独立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是父母们不恰当的帮助和给予促成了孩子依赖的习惯。

  当一位母亲在帮助她的孩子穿衣服时,孩子说:“我自己能穿衣服。”但是母亲说:“我帮你穿吧,我没有时间等你。”或者“你太小了。”这样,孩子渴望自立的愿望就会被父母的命令所抑制。如果孩子不依赖父母,父母就不赞许孩子,当父母不赞许孩子时,孩子必定也不会赞许他们自己,因为人幼年的价值观是依赖于父母的态度的。这样孩子就接受了父母强加给他们的依赖心理,但是父母却认为“我的孩子从小就喜欢依赖别人”。

  明智的父母都把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精神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我的一个朋友范钧在这方面就做得特别的好。在很多人眼里,我的这位朋友是一个不幸的女人,她离过两次婚,现在跟她一起生活的女儿有一条腿是假肢。但是,一个人是否幸福不在于面对什么样的生活,而在于她如何面对她的生活,实际上,每个接触过她的人,都会对她爽朗的笑声和对待生活的热情留下深刻印象。她现在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第三家公司,女儿在英国读高中。

  她已经很富有,而且她比别人更有理由呵护自己残疾的女儿,但是她却要求孩子打工谋取生活费。女儿很长时间都在麦当劳打工,有一次,她给妈妈打电话说:妈妈,我的假肢这几天好疼。(读者朋友,假如你是这位母亲你会怎么回答呢?)

  范钧说:孩子,这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是因为你的脂肪太多了,锻炼锻炼就好了。

  人很多时候是从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中学会看待和安慰自己的。假如我的这位朋友大惊小怪并告诉孩子赶快辞工,那么当孩子再次面临难题的时候,她会怎样呢?她的女儿听妈妈这么说,就半信半疑地说:是吗?那我试试!一星期之后,女儿打电话告诉妈妈,说她好多了,她感到自己更强壮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aojiao/396708.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