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顽劣儿”,大多数家长和老师都头疼不已。一些家长认为只要孩子不犯大错、不总被老师“请”就行,至于学习,家长已经不再抱任何希望。其实,比起那些老实听话的孩子,顽劣儿有着他们独特的优势,家长需要做的,是重新考虑对待这种孩子的教育策略,而不是放弃。
“你们孩子智力不行,上课坐不住,总有小动作,有时还下座乱跑,回家好好教育教育。”这样的话,李女士已经不知听老师说几遍了,刚开始她还能和颜悦色跟儿子讲道理,但是很快她就没了耐心,取而代之的是动手打儿子,结果还是没有什么效果,孩子仍然是那么顽劣,老师一见面就说教。现在,李女士最大的希望就是儿子不要给她惹祸。一般来说,顽劣儿精力旺盛,不守纪律,会经常搞一些恶作剧,以小学阶段的孩子为主。
家长不能被老师的标签所影响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
专家认为,顽劣儿和父母早期教育的失调、失误有关,父母会觉得孩子小不懂事儿,而忽略了孩子行为规矩的教育。但是,早期教育有几个关键期,一旦教育的最佳时期错过,再想实施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但是,这顽劣儿除去顽劣的一面,优点还是很多的,比如思维比较活跃,想象力比较独特,探究的本领和成长的力量更强,特别有感召力等等。当他们内心的渴望一旦被唤醒、激发的时候,当他们能够学会自我教育的时候,他们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比那些逆来顺受、听话的孩子进步要快得多。顽劣儿之所以不被老师喜欢,是由于老师出于工作需要,是老师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家长不能因为老师的定性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不能削足适履。
对于家有顽劣儿的父母来说,首先要承认差异并接纳这种差异。有些家长就是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事实,总想,我的孩子要是那样该多好啊。可是你的孩子不是那样的,就是这样的。你只有接受这个现实,才有可能不断地去尝试并找到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
其次,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因为老师给他贴的标签,从而被认为他不行,没有救了。这种观点会影响家长对孩子的正确评价,不仅给孩子带来心理负担,还会阻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因为家长认定孩子不会有所改变,那家长就不会努力去尝试。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想提高、想自我完善的倾向。这些顽劣的孩子只是学习上不够理想,思想上不够成熟,只能证明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惩罚是最笨、效果最差的一种方法。
用惩罚的方式让孩子变得听话是很多家长采用的方式,孩子表面上会服从,那只是他对权威和大人的服从,而不是对这件事情的认可。还有的孩子会认为,惩罚可以抵罪,反正我受到惩罚了,我的错误就可以抵消了。这样会影响孩子对错误的反省。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个体的行为超过了他预期程度的惩罚,他会愤怒,会产生相应的侵犯行为。很多家长都说,我没办法了,就打他。这是最不可取的。还有一种观点是,超限抑制。个体在一定的限度范围内对某件事情会有反应,如果超过了这个限度,再刺激也不会有反应了。有一个中学生和爸爸叫板,你打呀,你打死我吧。
要想改变顽劣儿,家长应该积极关注孩子的优势。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机会,比如除学习以外自己能独立完成的任务,而这些任务那些听话的、学习好的孩子不一定能完成。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孩子体验积极情绪。当他体验到积极的情绪时,他也体验到了什么是成功的行为。当一个孩子得到了超过他预期的奖赏时,他会有更积极的行为产生,这样就会步入良性循环。
也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名人成长的故事。最好这些名人在成长中和这样的孩子有相似点,越相似越好,比如也是顽劣儿童,荒废了很多时光,因为某件事的刺激让其有所触动,然后拼命努力,把以往浪费的时光全补回来。这样的故事网上有很多。
改变是一个过程,家长要有耐心。
告别旧行为、开始新行为对谁来讲都是个挑战。家长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孩子有时并不在乎家长说的是什么,而是在乎家长的态度。有些家长说,我本来是想跟他好好说的,可是说着说着就压不住火了。当家长发完火的时候,可能也很后悔。本来想理智地处理问题,可最后还是没有控制住情绪。那孩子也一样,即便他认识到了自己的行为不对,可是他也有管不住自己的时候。孩子在反复的时候,家长要先认可孩子的努力,而不要用一些“狗改不了吃屎”之类刺激的话对孩子全盘否定。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aojiao/402163.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