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向乖巧的孩子突然叛逆了起来,家长希望他往东,他偏往西;小小的孩子什么都说“我不要我不要”;夜里不想睡觉要出去玩……凡此种种,让家长伤透了脑筋。当家长在孩子面前似乎失去了权威的时候,到底要怎么做呢?吼孩子说“你再不听话就没人要你了”或者干脆大打出手,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呢?
现象直击:
家长遭遇“权威困境”
我应该保持“家长权威”吗?
谈到“家长权威”,阿璐觉得有点不好把握:“不是说要尊重孩子吗?那家长还应该有什么‘权威’吗?是不是一切应该顺其自然呢?”
尊重孩子反遇刁钻古怪
在杂志社工作的小婷决心做一个“民主”的妈妈,想着坚决不能打骂孩子,利诱也不妥,所以生了宝宝以后,事事放低身段来和孩子商量,可是日子久了,小婷却发现孩子变得越来越刁钻古怪不听话,任意妄为得几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而自己则越来越没有权威。面对孩子坚持说“不”的时候,小婷几乎要恼羞成怒了。
孩子扬言“打死家长”
“我要打死奶奶!”海珠某小区里,2岁多的冬冬在奶奶的怀里挣扎着大喊。事实上,冬冬是被外婆从家里“赶”出来的,因为平时是外婆带冬冬,而冬冬却也喊着要“打死外婆”,本已很辛苦的外婆觉得无法承受,就把孩子“赶”出来给奶奶带。
面对孩子的任性嚣张,冬冬全家人都不知道如何是好,觉得自己在小小的孩子面前失去了“权威感”,为孩子、自己和全家人的未来担忧害怕。
专家分析:
家长“真权威”来之不易
家长应该保持“权威”吗?家长的“权威”是怎么流失掉的?又该怎样找回来?对此,记者采访了广州黄金教育中心主任李惠健和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资深心理教师梁红。专家认为:家长保持适度权威是必要的,但健康的“权威”并不容易塑造。
“树立权威”有必要
专家表示:“现在的家长越来越倾向于‘民主’地对待孩子,这确实会使亲子间的感情更加浓厚。‘民主’的育儿方式以美国的父母为代表,事实上,美国父母的确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鼓励他们自己思考问题,自己拿主意;但与此同时,美国的父母在孩子面前也很有权威,美国的小孩在父母面前比中国的小孩更听话。”
李惠健认为,与孩子平等相处是教育的黄金法则,但无论如何,家长要记住自己的角色:孩子的父母是教育孩子的责权人,必须具备权威性,这是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相处的前提。“如果家长在孩子心目中毫无威信可言,那么对孩子的指导和管教只会徒然引起孩子的反感。”
权威误区:
伤害家长权威的三种错误方式
专家认为,家长的适度权威非常有必要,但塑造“真权威”非常不容易,而且家长常常因为以下三种错误的方式伤害了自己的权威:
错招一:
隔代教养造成“权威错代”
现在很多父母由于工作原因把孩子托付给祖父母来抚养,有些是白天由老人带,晚上则自己带;有些家长一周才能见孩子一次,有的甚至一年都未必见得到一次。专家认为,这种教养方式对于父母的权威是最大的损伤。
梁红认为,“在孩子的心目中并非没有权威,但如果孩子小的时候没有由父母来亲自养育,在他们的心目中,其实祖父母才是真正的父母,而自己的父母则变成了同辈的哥哥姐姐,这种情况下是没有权威可言的。”
错招二:
教养分歧中弱势方丧失权威
专家提醒家长:如果家庭中父母总是就孩子的教养问题发生争执,意见不统一,孩子不但会觉得无所适从,时间长了,也会对争执中的弱势一方丧失尊敬感,这就是“1+1=-1”的效果。
梁红建议,如果夫妻双方意见不统一,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当遇到具体事件时其中的一方不妨保持沉默,之后再在孩子不在场时进行商议,这样才能够避免一方在孩子面前丧失权威或让孩子不知所措。
错招三:
过度发展的俄狄浦斯情结
专家表示:3~6岁是孩子成长中的“俄狄浦斯期”,也就是说,孩子在这个阶段会出现“恋父、恋母”情结,这种情结本来是正常的,但如果这时期父亲过分关注女儿或母亲过分关注儿子,造成孩子完全的“恋父、恋母”,甚至取代了妻子或丈夫的位置,就会造成孩子对于所“恋”父亲或母亲的“完全臣服”,从而使得另一方家长在孩子面前权威尽失。
如何塑造“真权威”?
家长的权威与生俱来
家长到底应该怎样树立自己的权威?专家认为,其实家长对于这个问题不需要过于担心,事实上,家长在孩子面前的权威是伴随着孩子的出生就存在的。“孩子一出生对父母就会有崇拜,自己的一切都是家长给的,因此家长自然就有一种权威感。”梁红认为,如果后期家长发现自己在孩子面前“没有了权威”,其实是自己的教养方式存在问题,而不是孩子出现了问题。
言传身教,言出必行
父母的权威不是仅仅靠名分能树立起来的,不要以为对孩子吼一句“我是你爸”“我是你妈”,这种权威就可以唾手可得;更不要以为可以通过棍棒和巴掌就把权威给打出来。
如果家长自己都不爱读书,每天一下了班就看电视、打麻将,却要求孩子“好好学习”的话,孩子是很难听从家长的教导的。另外,家长要记住“言出必行”,只有这样,“言”才能有力量了。
不要以权威自居
李惠健提醒家长: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充老资格,不用过去的经验来看待今天的一切,避免对孩子说“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多,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一类的话。要努力为孩子打造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除了与孩子谈学习,还要和孩子讨论天下事,多倾听孩子的意见,不要以权威自居,尽量让孩子多说。
提醒:
别让“权威”过了度
“家长的权威不可以没有,但更不可以过度。”专家提醒家长:在树立自己的“权威”的同时要当心“矫枉过正”。“事实上,孩子的心灵充满了灵性,完全有能力在自己不断的人生经验中获得成长,家长只需要从旁协助,并不需要强迫孩子‘一定要这样’、‘一定要那样’。”专家认为,一般来说,孩子的行为都不是“胡作非为”,而是有充分理由的、有意义的。如果孩子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问题也不是出在孩子身上,而是出在父母身上。
“如果孩子说‘热’,就应该让孩子脱衣服,因为他是真的觉得热。如果家长认为‘冷’而一定要求孩子多穿衣服,时间长了就会造成孩子不相信自己的感觉,而只认为‘妈妈的感觉是对的’,造成孩子以别人的感觉为导向,没有自我,丧失自己珍贵的自信和独立性。这样的成长过程会非常痛苦。”
作者:冯秋瑜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aojiao/410936.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