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们认为对孩子“不能专制,要培养孩子的创造性”,但却总是对孩子发号施令,而且不喜欢孩子发出和自己“不同的声音”,这是何其专制和可笑。“不要总是随你的性子做事,乖乖听妈妈的话”,这是很多妈妈都会对孩子说的一句话,而这正是专制的体现,是抹杀孩子创造能力的“毒药”。因为,允许孩子有不同的观点是培养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基本条件。
有一次咨询室来了一位自认为非常努力生活的年轻妈妈。她的丈夫为人可靠,有稳定的工作且在领域内较有名望,还出过书,两人一结婚就有了房子和车子。这在别人看来是特别幸福的生活,但是这位年轻妈妈生完孩子之后却觉得人生很无趣,有时还会想:“真要和这个男人过一辈子吗?”甚至还去咨询过离婚的事情。她想离婚,却找不到什么特别的理内;而真要离婚,她又对自己单独养育孩子没有信心。她认为不管怎样都要和丈夫生活一辈子,但又不甘心生活如此没有趣味,为了寻找解决方案来到了我这里咨询。
她说原本想和丈夫过恩爱有趣的生活,但事情总不能如愿。我问她,结婚之前的生活是否过得有趣,还问她是否曾经真心爱过或者被爱过?她迟疑了一会儿,回答说“被父母爱过”。我让她仔细讲述有关父母疼爱她的故事,她讲了一些父母养育她时所受的劳苦,大多都是关于提供吃穿以及送自己去学校等事情。在讲述的过程中,她突然发现她和弟弟所接受的爱是不相等的,对此她感到非常苦恼。
这位年轻妈妈只有一个弟弟,虽然兄弟姐妹不多,但是父母只肯供弟弟上大学,她却要自己挣钱上大学。得不到父母的帮助,只凭借自己的力量从大学毕业并非易事,但她从来没有因此埋怨过父母。其实她可以向父母诉说自己的辛苦,还可以向父母讨要称赞,但她并没有这么做。
她父母之间的关系虽然看起来还好,但也不是特别恩爱和难舍难分的关系,所以她认为自己的婚姻可能也会像父母一样。她和丈夫是通过婚介公司认识的,现在却突然对自己如此草率地选择人生中最重要的配偶而苦恼。与其说丈夫身上存在问题,倒不如说自己对丈夫根本没有爱意。她甚至还重新问自己是否真正被父母爱过。
在回顾自己过去生活的同时,她又发现了一个事实——自己作为妈妈并不懂得怎样和孩子愉快相处。进而她又发现了更多让她难以面对的事实——她的孩子更愿意和保姆一起玩,她的弟妹从不把自己当成长辈来看……原来自己的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和丈夫之间。
在与人相处时,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习惯发现别人的问题,认为别人这也需要改、那也需要改,于是看别人越来越不顺眼。很多妈妈在对待孩子时就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当孩子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的时候,妈妈总会以“不要总是随你的性子做事,乖乖听妈妈的话”一类的“劝解”来压制孩子。我知道这是妈妈担心孩子误入歧途而说的话,但是一个从没对妈妈产生过异心的孩子,就会变得不能把自己和妈妈区分开来,越来越唯父母之命是从。
家中的第一个孩子是最能体会到这种感受的了。很多妈妈在没有育儿经验的状态下,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地对待第一个孩子。家中的“老大”被妈妈强势的“包含”所压倒的例子数不胜数。
一个没有拥有过自己感受的孩子,就没有留心他人感受的能力,也没有与他人沟通的能力,而这很有可能会影响他与朋友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孩子要么变得很高傲,要么变得很自卑,有些自卑的孩子习惯把内心藏于书本之中,因为书本不会威逼自己,只会静静地对待自己,所以他感到很有安全感。
大人只关注孩子是否喜欢读书、学习成绩是否优秀,除此之外在他们看来都不重要。在咨询过程中大部分患有忧郁症的年轻人都是听父母的话的乖乖女、乖乖仔,而他们也都是被公认的“可造之材”。
一天,一位年轻人在收听广播中大键琴演奏,突然流出眼泪。一向只对独奏乐器关注的她,在听到J.S.巴赫演奏的管弦乐第二套组曲的时候,第一次感受到了大键琴和其他乐器融在一起发出的声音是多么美妙。
每个人都拥有各不相同的声音、味道、颜色、热情,我们也需要丰富多彩的生活。我们对那些不能体会到这一点的人感到惋惜,尤其是对正在破坏这种协调的妈妈们的行为感到心疼。
不过现在知道这种观点也为时不晚,所以我想向妈妈们说:“试着去理解你的孩子。”
用金钱养育孩子,会把孩子教育成只会赚钱的人,只有用爱养育孩子,孩子才会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有些孩子的感性思维非常发达,有些孩子的学习非常优秀,而另有些孩子一出生就拥有能理解他人的才能,希望妈妈能明白孩子各不相同的特点,从而因材施教。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aojiao/413228.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