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母子关系很僵,妈妈觉得自己管不了这个孩子,同时想让孩子习得一些好习惯,于是把孩子送进一家寄宿家庭,希望借助外力管教孩子。这个孩子每个星期只回家两天,即使只有两天,妈妈想跟孩子说说话,孩子排斥着、拒绝着,并对妈妈发脾气,妈妈很痛苦,花了那么多心血,花了那么多钱“爱”孩子,但孩子连正脸都不看一眼。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着过去不恰当的教养方式,现在孩子对抗着妈妈,连说话的机会都不给妈妈,妈妈很想找到方法走进孩子的内心。那么如何做呢?
第一、自己不要给孩子贴负面标签。
有的家长提起自己的孩子,会不自觉地贴上标签:犟小子、倔驴子、娇气公主、生气包、撒谎大王、不听话的主……,并且在孩子面前象家常便饭一样脱口而出,这些负面标签就像自我实现的预言一样,在孩子成长的生活里会一一应验。有的家长虽然嘴上没有说出来,但在心里给孩子打上了烙印,认定孩子会怎样怎样。我为什么要提到这一点呢?因为这种隐藏在后面的想法,决定了家长以怎样的态度和方式跟孩子说话。
例如,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很会顶嘴,你说一句,他有十句等着你,很烦人,这样争执下去,家长极有可能把孩子打了一顿 。基于这样的想法,家长跟孩子说话时面目表情可能就会严肃而凝重,有的会皱着眉,有的会双臂抱在胸前,一副要掐架的样子。这样的气场就把你阻隔在了走进孩子内心的外面。
第二、跟孩子聊天的目的。
你跟孩子说话,是想责备他,还是想关心他;是想发泄你的不满,还是想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有的家长说:“我当然想解决问题,但孩子不配合,说着说着愤怒升级,最后谁都不痛快。”家长的目的很好,但在具体实施中,又回到数落的老路上,孩子的反应有可能是:闷头不作声,你说你的,我消极对抗;顶嘴、争执;愤怒;也是不吭声,但自我感觉很自卑,很差劲。不管是哪一种,孩子拒绝了你,你没有走进孩子的内心,你没有帮孩子解开疙瘩。试想,有人训斥了你,你愿意高兴地跟他掏心置腹吗?答案是否定的。
所以,在执行的过程中,一定要想着你的目的。如果发自内心地想帮助孩子,你就会无条件地接纳孩子,不管他的行为多么糟糕,同情他,理解他,只有这样,孩子才愿意跟你配合,并共同找到解决办法。这里有一些技巧,我会另写一篇文章,单独介绍。
总之,要想让孩子对你打开这扇门,你得用心,得有智慧。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aojiao/413554.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