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纪录片
《成长的秘密之锡坤闯世界》
《成长的秘密之锡坤闯世界》观影思考
2006年年底,北京李跃儿芭学园的创始人李跃儿和她的先生徐小平决定投资拍摄自己幼儿园的孩子们,徐小平先生有一个梦想:用拍摄动物世界的方式来记录孩子们的成长!即在完全自然的状态下追踪拍摄孩子的生活状态,于是,他们聘请了著名摄影师刘德东先生。刘德东先生来到芭学园后,独具慧眼地把镜头对准了灵性的依依,善感的柔柔、辰辰和南德,探索空间的锡坤,孩子王迟亦洋……在为期一年的拍摄中,我有幸参与其中,见证了孩子们对自己身边的摄影机已经习以为常的自然状态下,刘德东先生真实而自然地记录下了芭学园孩子们的生活和成长,以及芭学园老师们的教育智慧。记录下来的影像后来由北京师范大学张同道教授的工作室历时两年编辑
制作成为电影《小人国》和18集电视纪录片《成长的秘密》。《小人
国》于2010年在全国公映,2011年《成长的秘密》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播放。
关于电影——
《成长的秘密》是一部记录北京李跃儿芭学园孩子成长的纪录片,其中一集《锡坤闯世界》记录了两岁的锡坤在空间敏感期的种种行为和心理表现:他将足球、鞋子、布娃娃、教具等等物品扔进垃圾桶,每天乐此不疲;他喜欢将自己的小脚穿进大人的皮靴,摇摇晃晃地迈着;与小伙伴一起翻出众多同学的书包寻找零食……芭学园的老师懂得锡坤的内在发展需要,他们接纳着锡坤的种种“出格”,耐心地陪伴着锡坤度过这个发展时期,同时帮助锡坤发展规则意识。
观影思考——
在我们传统的教养模式中,缺失了养育孩子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懂得孩子生命发展的内在规律。一些父母对于孩子发展中出现的种种行为,常常以“调皮捣蛋”来评价,从而扼制孩子的发展行为;当新的育儿理念引入了“尊重孩子”这个概念后,一些父母错误地理解了“尊重孩子”的真正含义,于是对于孩子的一切要求都顺从,对于孩子的一切行为都放任,对于孩子对父母的不满动辄对孩子说“对不起”,父母小心翼翼地看孩子的脸色行事……父母以为这就是尊重孩子。然而,父母却发现孩子的成长不如预期,他们变得蛮横无理,父母们开始反思:到底什么是“尊重孩子”?
在《成长的秘密之锡坤闯世界》中,我们一起来探讨究竟什么是“尊重孩子”。在观赏这部纪录片时,我们一起来思考下面的问题:
1. 我们如何理解锡坤扔鞋、翻书包、穿大人鞋等行为?
2. 幼儿园老师是如何满足锡坤内在发展需求的?
3. 在满足锡坤内在发展需求的同时,幼儿园老师如何帮助锡坤建构原则?
4. 如何理解反思角对孩子的作用?
影片中最令我感动的是结尾部分,在雪地里,锡坤捧着幼儿园老师的脸亲吻着,用他的亲吻和充满爱的眼神与老师交流着,大李老师曾经对自己的理解、支持、帮助似乎都被两岁的锡坤深深地感受,他用自己的方式在表达着对大李老师的感激,在雪地里,两个灵魂的对话在无声地进行着……
第一节 生命发展的激情与节律
敏感期
“敏感期是指生物在其初期发育阶段所具有的一种特殊敏感性。” ①这种阶段性的敏感让生物获得某种机能的长足发展,这是一个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一旦获得了这个特定机能的发展,这个敏感性就随之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下一个敏感期的到来,为生物带来下一个特定机能的发展激情。0~6岁的儿童更具有生物的特性,生命中充满了富含激情的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
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敏感期不同,让儿童的内在有序地发展,这个发展秩序被写入了人类的基因,成为生命中的内在发展规律。孩子在每一个敏感期发展起来的生命机能如同一片片拼图,这些拼图随着孩子的长大逐渐整合形成独特的人格状态。
两岁大的锡坤把小朋友的鞋子和篮球扔到垃圾桶中、把自己小小的脚放进了一双大大的皮鞋走路、翻小朋友们的书包、在车上玩司机
① 《童年的秘密》,[意]玛丽亚•蒙台梭利著,金晶、孔伟译。
的袖子、把教具撒落一地、翻爬教具柜子等,这些探索的行为表明他正在经历空间敏感期。锡坤在空间敏感期的探索是为了发展自己对空间的认知,在尝试各种不同的物质空间关系中建构对空间的概念。
空间敏感期出现时间从1岁半持续到6岁左右,呈螺旋状发展。处在空间敏感期的孩子,喜欢从上往下或从近处往远处扔东西;喜欢从上往下跳;喜欢推着带轮的椅子跑来跑去;喜欢攀爬;喜欢走马路牙子;喜欢把物体垒高,一遍遍地推倒重垒;喜欢钻到桌子底下,或者大纸箱子里;喜欢旋转木马,喜欢大人抱着他转圈;喜欢爬到沙发靠背上;还喜欢独自呆在一个空间里……每个孩子出现空间敏感期的表现不尽一样,他们在自己的体验中形成了对物质世界的空间概念。
锡坤对空间的认知来自生命内在的激情和本能,这样的激情成为锡坤探索的原动力,这就是大自然给予人类幼年时期发展的恩赐!如果锡坤在空间敏感期的探索被成人阻止,那么锡坤的空间认知发展就受到了阻滞,成为孩子内在认知的一个缺陷。
父母有必要了解孩子各个年龄阶段的发展规律和探索行为,从而更好地帮助孩子度过每一个敏感期。
读者朋友们可以通过阅读《你的N岁孩子》(美国耶鲁大学格塞尔儿童发展中心四十多年研究成果,由数名作者所著)和《谁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关键时期关键帮助》(李跃儿著)来了解更多。
第二节 尊重孩子内在发展规律
我们在养育孩子中常说到“顺其自然”,这个“自然”就是指儿童的内在发展规律;我们所提出的“尊重孩子”是指尊重孩子内在发展的自然规律,而不是顺从孩子的所有行为和要求。我们所说的给“孩子自由”,就是给予孩子内在发展的自由,而不是行为的无规则化;教育的实质之一就是帮助孩子完成每一个阶段的发展任务。
父母如何才能够做到尊重孩子内在发展规律,如何给予孩子内在发展的自由,如何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孩子完成每一个敏感期需要发展的任务呢?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善于发现孩子的敏感期
只要我们跟随孩子的探索行为,我们就会发现孩子的敏感期。就像锡坤开始把鞋扔进垃圾桶后,老师们发现了他的空间敏感期一样。
记得儿子4岁的时候,周末我们约朋友到一家小餐厅吃饭。不知道什么时候儿子离开了餐桌,等我们找到他的时候,发现他已经站在了另一个无人就座的餐桌上,正在用一根筷子指着餐厅墙上的一张地图,嘴里喃喃地念叨着什么,餐厅老板非常和善,没有阻止儿子的行为,在我们想将儿子抱下餐桌的时候,老板还笑着说:“别打搅他,没有关系,反正也没有客人来。”
看着儿子指点地图上的江山,我立刻意识到了儿子对地图的需求,回家后我与先生立即到书店给儿子买回了中国地图和地形图、云南省地图和地形图、各国国旗图,然后将这些地图按照他的身高贴在他的房间,他对这些地图非常喜爱,每天都会做一番研究。跟随着餐厅里的那一张地图,我们发现了儿子对地理文化的敏感。很多父母不知道如何才能够发现孩子的敏感期,为自己懂得不多的育儿知识而焦虑,其实,只要父母怀着敬畏之心等待和迎接孩子的每一个探索行为的到来,就能够顺着孩子的脚步找到孩子的敏感期。
父母不要急着去提前开发孩子,这会破坏孩子的内在发展的秩序。比如,锡坤还没有开始探索小方块掉在地上的声音时,成人为了诱导他而故意往地上撒小方块,这会影响到锡坤当下的内在发展秩序。每个孩子探索空间的方式不一样,父母不要用锡坤的方式来套自己的孩子。
给予孩子探索环境的安全感
老师们为了让锡坤顺利度过空间探索阶段,每隔两小时就要将锡坤扔进垃圾桶里的各种东西捡出来,垃圾桶也随时保持干净,为锡坤提供探索的环境。
大李老师也为锡坤的探索创造了安全的环境,锡坤来到教室里,先将工作材料架上篮子里的珠子倒了一点在地上,立即回头看了看大李老师的反应,然后又倒出一些珠子,再回头看大李老师,当他发现大李老师没有阻止他后,便获得了探索珠子的安全感,此时,他将篮子里的珠子全部倒在地上,不顾一切地开始探索珠子与地板撞击发出来的声音。大李老师将珠子抛撒在地板上,让珠子用另外一种方式落地并发出声音,扩展了锡坤的探索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大李老师没有讲话,她放松的表情和身体语言给予了锡坤探索的安全感。
在现实中,由于父母不懂得孩子需要安全的探索环境,面对孩子的探索行为,父母常常用负面语言来恐吓孩子,以此达到阻碍孩子探索的目的。
●当孩子在玩水的时候,我们总在旁边不停地唠叨:“小心,不要弄湿衣服!”
●当孩子在雪地里玩雪,我们会唠叨:“小心冷着会生病的,生了病要去医院打针啊!”
●当孩子爬楼梯时,我们总会不停唠叨:“楼梯多脏啊,看把手
弄脏了!真不爱干净!”
●当孩子翻弄抽屉时,我们也会不停地教导孩子:“要爱整洁,
不要把东西翻乱了啊,不然妈妈不喜欢你了!” ……
这些恐吓和责备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是:自己的行为不受到赞同、不被信任、觉得物品(衣服、抽屉里的东西)比自己更重要,孩子处在探索欲望和担心被父母责骂的矛盾中,不能够尽情享受带来的精神愉悦,为了成为听父母话的“乖宝宝”,孩子放弃了自己的探索来迎合父母的需要,渐渐失去了探索的激情。当孩子内在需求发展被阻止时,孩子内心会烦躁不安,气恼,无故发怒哭闹,无理取闹的行为会大大增加,只有内在发展得到满足的孩子内心才能够宁静平和。
为孩子的发展提供应有的环境
芭学园的老师们为锡坤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环境。当大李发现锡坤与众不同的空间探索激情后,为了不影响班级孩子们在教室里的工作,大李老师在孩子们工作结束吃晚餐的时间,专门为锡坤单独安排
半个小时的时间来到蒙氏教室,满足锡坤对教具的探索欲望,为锡坤
的探索提供时间、空间和物质环境,这就是对锡坤个体特性的尊重。
我的儿子在两岁左右时,突然对用剪刀来剪纸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了儿子的安全,我专门买了平口剪刀,然后准备了大量的报纸。因为家里到处都是儿子剪出来的纸屑,外婆为此有了意见。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买回来一个红色大塑料澡盆放在客厅里,报纸和剪刀就直接放进大盆,儿子剪纸的工作就在大盆里进行,这样,他可以心安理得地坐在大盆里工作两个小时,纸屑都落在盆子里,外婆不再有意见了。
接纳孩子的与众不同
父母很容易拿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孩子班级里的小红都已经开始对文字感兴趣了,怎么我的孩子还没有开始啊?会不会落后啊!书里都讲这个年龄应该到文化敏感期了啊!”每个孩子进入某一敏感期的年龄不会完全一致,程度和表现方式也不一样,不要要求自己的孩子同隔壁邻居或班级里的孩子在同样的年龄出现同样的探索行为,这是不尊重孩子个体特性的。一个孩子进入文化敏感期可能表现为对文字的兴趣,另外一个孩子则可能表现为对国际象棋的兴趣。我们不要照着书本来刻意地寻找孩子的敏感期,而是要跟着孩子
出现的探索行为来发现其敏感期。
计算育儿行为的价值
我们常常教育孩子爱清洁讲卫生,但是,一旦孩子当下的探索和内在发展与此相冲突时,我们需要认真地计算一下我们育儿行为的价值,在保护孩子内在发展需求与讲卫生之间,需要父母做出取舍。
虽然我是儿科医生出身,有专业的儿科医学背景,但面对儿子的运动发展与爱卫生的冲突,我做出了错误的计算。
儿子出生后,我们把儿子的卫生置于很重要的地位而忽略了他运动发展的需要。儿子失去了在地上摸爬滚打的机会,使他在运动发展阶段应该发展起来的平衡功能、运动技巧、运动中的感觉统合、自我保护能力、勇气和信心都遭受挫折,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儿子能够平稳地走路比同龄人晚了近一年的时间,那个时候,儿子走路时经常将头碰撞在门框和家具上,路上稍有一点不平就跌跤,跌跤的时候他还不忘记保持手的干净,不会用手着地来保护自己,而是举着双手跌下去,头和脸经常受伤。一直到小学儿子都存在运动不协调。为此,我和先生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帮助儿子修复他的这一“短处”,我们陪同他滑冰、骑自行车、游泳、打球等,同龄孩子只要一周就能够学会的运动,儿子需要3~4周,这让我真切感受到错过了发展的敏感期后修复是多么的困难。
如果当初我懂得孩子运动发展的内在需求,我会毫不犹豫地选
择让孩子在地板上摸爬滚打,把孩子的卫生习惯培养放到第二位。
父母只有懂得了孩子的内在发展,才会有计算育儿行为价值的能力和智慧。
对于孩子的探索不要功利
每一个敏感期出现的探索兴趣和激情对于孩子的内在发展都至关重要,父母要着眼于孩子的内在建构和发展,不要只看到那些能够为孩子和父母带来荣誉的兴趣和爱好,而无视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探索激情。
记得儿子在一岁左右的时候,对电灯的开关产生了极大的探索热情,喜欢按电灯的开关,观察开关按钮与灯亮和灯熄之间的关系,每次观察都长达1小时左右,这个兴趣持续了半年之久。这半年中,我们每天陪伴着他,不担心电灯是否会被弄坏,直到他不再对电灯感兴趣为止。后来儿子的兴趣转移到了汽车的方向盘上,每天先生下班回家,儿子就要到汽车上摆弄方向盘,兴趣盎然地玩上两个小时,我就拿上一本书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陪伴着他,让他安静地玩到累,然后,我们一起下车回家,这个兴趣也持续了半年之久。之后,探索的兴趣转移到了其他方面,无论儿子的探索是什么,我都安静地陪伴在左右,由于儿子在探索时不会来打搅我,我乐得偷懒、休息和看书。这些看似毫无意义的探索行为让儿子发展了专注力和意志力,保持了探索的热情,获得了探索的安全感,而这些品质为他后来的学业优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当时的“偷懒”也正巧歪打正着,给足了儿子内在建构和调整的时间与空间。
如果我当时不“偷懒”,或许会将儿子探索电灯和方向盘的时间用于学习英语、识字、数学、舞蹈……如果当初我就像现在的大多数父母一样,在孩子出生后开始焦虑他们的学业和未来,我就不会气定神闲地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花两个小时看儿子摆弄方向盘,也不会和儿子一起研究电灯开关了,我庆幸自己当初的“木讷”和“偷懒”保护了儿子有充裕的时间和机会建构自己的内在。
现在的父母更喜欢孩子花时间和精力学习那些看得见的知识和技能,并通过这些看得见的知识来评判自己和他人的孩子,而不愿意顺应孩子的发展步伐,等待孩子内在建构的慢慢成形。父母们醉心于拿孩子掌握的技能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看,我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更聪明能干。”这种功利会完全破坏孩子在这个兴趣点上的探索激情,也会让孩子变得浮躁不安。比如孩子对国际象棋感兴趣,父母就为孩子学习国际象棋立下目标——要夺得省级或者全国冠军,父母根本不关注孩子在国际象棋中获得的其他感受:快乐、毅力、智慧、勇气等;孩子对钢琴感兴趣,就将孩子考级作为学琴的唯一目标,完全忽略孩子对音乐文化、韵味的向往,精神的愉悦等,父母的功利会将孩子的激情变成一种不堪重负的压力,甚至让孩子担心如果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就会失去父母的爱,这是孩子最害怕的。由此,父母完全破坏了孩子享受探索的快乐。
第三节 教育的实质是帮助孩子建构和发展
对孩子进行更高一级的引领
顺应孩子的探索兴趣又能够给予他更高一级引领的教育,才是我们一直以来追求的高级教育!
当冬天来临,锡坤对室外的大空间探索也基本得到满足后,幼儿园老师开始引导锡坤的探索向更高一级发展,比如,老师通过蒙氏教具来引领锡坤在相对小的空间进行认知,让锡坤的探索进入一种工作状态。在拼接图形的工作中,两岁的锡坤不但发展了空间认知能力,还发展蕴含在这项工作中的其他能力:逻辑、专注力、成就感、手掌和手指肌肉运动能力、图形认知等,这就是引领——向更高一级的状态引导孩子。关于工作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我在《善解童贞1——0—6岁孩子的性发展与性关怀》中进行了详细讲解,不再赘述。
在芭学园一次认知“树叶”的课堂里,老师将一片片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树叶神秘地从一个纸袋里展现给孩子们,然而,老师的课没有停留在树叶和秋天的知识中,在课堂的最后,孩子
们与老师一起将树叶抛向天空,和着“风儿你从哪里来,树叶片片掉
下来”的美妙歌声和音乐,孩子们的情感被唤起,他们被老师引领到了这样一个美妙的精神世界里,在涌动,在交汇,在相互感受着对方,这种充满情调的课堂给孩子们带来了至高的精神享受,建构着孩子们高贵的精神愉悦品质,这就是成人引领孩子的最高精神境界!
帮助孩子认知自我效能
孩子对自己能力的认知就是自我效能认知。自我效能认知的过程是孩子发现内在的自我,建构内在自我的尊严和信心的重要过程。芭学园的老师们是怎样帮助孩子认知自己的能力的呢?
●在厨艺课上,锡坤对酱油产生了兴趣,把酱油从瓶子里倒入小碟子,然后端着托盘走到另一处,这时,锡坤决定将小碟子里的酱油倒入刚发现的杯子,此时他端起碟子,大李老师无声地将杯子拿起配合锡坤,避免锡坤将酱油洒泼。大李老师不露痕迹地帮助锡坤成功地将酱油倒入杯子,让锡坤发现了自己的能力。
●大李老师从蒙氏教具,教具盒子里的6个图形模块中拿出了3个,引导锡坤将这三个模块放入盒子里,大李老师用适合锡坤能力的工作让锡坤获得成功,这样的成功对于刚开始进入工作状态的锡坤来说,能够刺激锡坤发现自己的能力并继续进行这项工作,后来他在大
李老师的帮助下将六个图形模块准确地放入了盒子。
●锡坤和莹莹一起收拾工作毯的时候,两人同时从两边开始卷起工作毯,几次之后两个孩子总结了经验:要从一边来卷。这是两个孩子独立思考的结果,整个过程中老师没有做任何干预,而是耐心地等待孩子总结经验,最后自己完成了工作。锡坤和莹莹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直接经验,他们发现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在此时的“无为”是对孩子的最好帮助。在影片的最后我们看到两岁的锡坤自信满满地收拾好了工作毯。
教育不是用语言说教
在帮助孩子内在发展和建构的过程中,芭学园的老师们主要用行为让孩子获得直接感受和经验,孩子能在经验中修正自己的行为。
锡坤来到钢琴旁拉下盖布,努力地掀起键盘盖,但刚掀到一半就由于力量不支放弃,键盘盖重重地砸了下来。老师闻声后立即过来告诉他:“锡坤,这个琴盖会把手夹住的——‘吱’,然后手就会非常疼。来,我们一起把它盖上。来,锡坤给老师帮忙盖上。”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锡坤把钢琴的盖布盖上,接着又让锡坤去捡随盖布掉下的装饰花。收拾停当之后,老师满意地亲了锡坤一口。老师没有给锡坤
讲大道理,只是引导锡坤完成该做的事情,明白不可以做的事情。
一位妈妈告诉我她5岁的儿子难以管教,每次坐地铁时都非要站在座位的靠背上,双手抓着悬在空中的扶手,有时候还将双腿悬空,像在做吊环运动。每当这个时候,妈妈总是站在旁边无奈地反复对儿子说:“听话,下来!不可以这样,这样不安全……”儿子并不照办。妈妈正确的做法是,直接把孩子抱下来坐在位置上,不允许孩子站到靠背上去,告诉孩子:“你的做法不安全,不可以这样!”只有妈妈用行为阻止孩子,孩子才会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第四节 顺其自然与建构规则的关系
顺应孩子内在发展需求就是顺其自然,顺其自然的同时如何建构规则意识,这是很多父母在育儿中遭遇的困境,在此,我们提出处理这个问题的原则:满足孩子内在发展在先,规则建构在后。比如,当锡坤在鞋架前试穿小朋友们的鞋子时,老师没有阻止锡坤,而是等待锡坤试穿完后,告诉锡坤要把小朋友的鞋放回到鞋架上,并协助锡坤一起归位。
父母如何引领孩子将玩具归位
归位是整个工作过程的一个部分,是最后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处理不好,直接影响到了孩子从这个工作中获得的精神愉悦,影响到了孩子对一件工作的完整性意识建构。在芭学园里,孩子们每次课堂结束后都要对工作材料进行归位,这已经成为了课堂的规则。锡坤在教室里尽情尽兴地探索了珠子后,珠子散落在教室的地板上,大李带领锡坤进行归位,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遵循了以下的原则。
●引领锡坤进入归位的环节
老师没有对锡坤进行归位的规则说教,也没有以旁观者或监督者的身份来要求锡坤归位,而是以锡坤伙伴的方式收拾散落一地的珠子,锡坤被老师归位的活动吸引后主动加入到归位的活动中,这就是引领的过程。如果父母以说教者、监督者和旁观者的方式来要求孩子对玩具归位,会引得孩子非常反感,从而抗拒父母,由此,归位的环节不能够落实。
●把正确的方式展示给锡坤看
锡坤从老师手中拿过簸箕和扫把后,不知道怎么使用才能够把珠子扫进簸箕,此时,老师拿起扫把和簸箕,认真地示范把散落的珠子扫进簸箕里,反复几次后锡坤便学会了。这个过程中老师用具体的行动来告知锡坤方法。
●帮助锡坤完成归位
在归位的环节,孩子已经感到精力不济,此时,孩子需要成人的帮助才能够完成归位,在引领锡坤归位的过程中建构他的归位意识,这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要求锡坤完成全部归位工作。
●不夸张表扬锡坤的归位行为
当看到锡坤把珠子放入篮子后,老师说:“我看到你把珠子放进了篮子。”老师肯定锡坤的方式是如实描述锡坤的行为,而不是做出夸张的表情:“啊!你真是太棒了!!!”归位是工作的一部分,锡
坤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而且是力所能及的事情,不需要这样的表扬
来刺激。
●孩子的工作没有结束时,不要要求孩子归位
如果孩子的这项工作没有结束,比如搭建的建筑没有完成,但是又到吃饭时间了,孩子需要将工作暂时停下来,这样的情况下父母不要要求孩子拆掉建筑,归位工作材料或者玩具。
反思角不是惩罚孩子的方式
帮助孩子建构规则意识必须要通过一些方式才能够实现,反思角是其中一种方式。反思角是阻断孩子当下不当行为的一种方式,不是
惩罚孩子的方式,与将孩子关进黑屋子或进行体罚有着本质的不同,
这样的方式对锡坤是没有伤害的。
当锡坤所在的班级工作结束后,孩子们都在进行工作材料的归位,此时,锡坤发现将工作材料抛撒在地上发出的声响是那么有趣,于是,他把同学们已经归位到架子上的工作材料掀翻,让工作材料从架子上掉到地上。虽然老师知道这是锡坤的探索,如果不及时制止,其他小朋友就会认为这是被老师允许的行为,导致小朋友们都参与到这个行为中。于是,大李老师在反复用语言告诉锡坤“不可以这样做”但锡坤仍然没有停止的情况下,将锡坤抱到了一个角落坐下,并告诉锡坤他需要在这个“反思角”安静一分钟,阻断了锡坤“破坏”归位的行为。
两岁的锡坤此时只会顾及自己内在发展的需求,他还不能够将自己的需要与环境和集体的需要结合在一起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当锡坤并不理会大李的语言告诫时,大李老师通过让锡坤坐反思角这个行为,阻断了锡坤当下的活动,让锡坤知道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对于6岁前的孩子来说,在建构原则的过程中,行动比讲道理更容易让儿童理解。
反思角的应用要慎之又慎,不可以轻率使用,以下为使用反思角的基本原则。
●父母要准确判断孩子的行为是否需要被阻断
这需要父母的育儿智慧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准确判断,如果父母判断失误,可能会破坏孩子的内在发展与建构。比如,孩子在空间概念建构阶段,喜欢像锡坤一样把鞋子扔进家里的垃圾桶、翻抽屉、翻衣柜等,如果这样的探索行为被父母判断为孩子的错误,而让孩子坐反思角,这就破坏了孩子的内在发展。
●待在反思角的时间不可以太长
不可以让孩子在反思角坐上5分钟或者更长的时间,太长的时间让孩子感觉无聊,于是在反思角找乐子:唱歌、做鬼脸、找本书看等。一般来说半分钟至1分钟就可以。
●态度温和而坚定
面对锡坤的行为,大李反复告诉他“你不可以把珠子抛撒在地上,大家都在进行归位”,但锡坤并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此时,大李将锡坤带到反思角:“现在你可以在这里冷静一分钟,时间到了我会过来叫你。”然后坚定地离开了,锡坤试图离开反思角,大李老师坚定地让锡坤呆在原地。
●为建构规则应用反思角
老师让锡坤明白坐反思角的原因,她告诉了锡坤:“在同学们归位的时候,不可以把已经归位的工作材料抛撒在地上。”老师帮助锡坤建构起规则的意识——违反规则会承担行为的后果。这种对孩子有
建构作用的反思角使用方法才是我们提倡的。
一位母亲告诉我:“我儿子在出现严重错误的时候,我会请他到反思角,我跟他一起坐反思角,因为我说他的错其实就是我的错,我们一起反思。”还有一些父母在孩子犯错误后,他们不是让孩子坐反思角,而是自己去坐反思角,用惩罚自己的方式来寻求孩子的认错。这些错误使用反思角的方法应该纠正,父母需要明白自己的角色是引领孩子成长,而不是孩子的“同伙”。
第五节 当尊重被误解为顺从
一个家住13楼的3岁男孩在爬窗子,妈妈没有进行阻拦,我忍不住与妈妈聊到这个话题:“虽然窗子有防护栏,还是应该给孩子建构安全的概念。”妈妈回应我:“这是孩子的意愿和需要,我必须要尊重他。”3岁孩子的内在发展需要应该是建构安全的概念,当孩子出现了不安全的行为时,父母的责任是要立即阻止不安全的行为——把孩子立即抱离窗户,告诉孩子“不可以爬窗户,那是不安全的”,孩子需要父母这样的做法来帮助自己建立起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此时,父母应该尊重孩子安全意识和能力发展需要,而不是顺从孩子爬窗户的“需要”。
副驾驶座位的争执
我到一座城市讲课时与网友们聚会,参加聚会的还有网友们的孩子,当聚会结束后,一位网友决定由她先生开车,让我和另外一对母子搭乘他们的车回家。当我们准备上车的时候,开车的先生和他4岁的儿子A已经坐在了驾驶室。搭乘车的孩子B有3岁多,B提出要坐副驾驶
的位置,但A拒绝让出座位,A的理由是:到餐厅来吃饭的时候他已经
让B坐了副驾驶位置,现在该他坐了,况且这车也是他们家里的。B在妈妈怀里大哭起来,妈妈温柔地安抚着孩子,但没有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
我们也没有理由让A出让这个座位,僵持了半小时后,我给B的妈妈提出了建议:“让B选择是和我们一起坐后排,还是坐出租车的副驾驶位置,如果他愿意坐出租车,你们母子就打车回家吧。”妈妈温柔地征求孩子的意见:“宝贝,我们是坐这车的后排还是坐出租车回家呢?”孩子没有在妈妈给出的选项中进行选择,而是提出让爸爸来接。妈妈立即给爸爸打电话,恰恰遇到爸爸值班,如果要来接他们还得等上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此时,妈妈又征求孩子的意见:“宝贝,爸爸在上班,我们是要爸爸来接还是坐车回家呢?”孩子坚持要等爸爸来接,妈妈答应了孩子的要求。
当时已经是晚上9点左右,我们不可能陪着这对母子等上一个小时,所以我再次建议:“让孩子选择坐后排还是坐出租车吧,不要麻烦正在加班的爸爸来接了。”妈妈回答我说:“我要尊重孩子的意见!”这让我无话可说了,我们当即决定留下他们母子等待,我回宾馆休息了。
B的妈妈将“尊重孩子”误解为“顺从孩子”。孩子要求坐副驾驶位置并非关乎孩子的内在发展需求,妈妈可以直接告诉孩子爸爸不
能够来接我们,坚持让孩子在出租车和后排中进行选择。此时此刻,
妈妈具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如果B哭闹,孩子发泄情绪的权利会被尊重,但是,孩子的要求不可以被满足。
还有的父母将“尊重”演变成了“谨小慎微”,孩子对父母稍有不满或者发脾气哭闹,父母就急忙向孩子低声下气地道歉:“宝贝,对不起!”每天要对孩子说上几十次“对不起”,孩子像帝王一般,父母像奴仆一样,父母对孩子失去了引领者的地位,这种不正常的亲子关系会严重妨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给孩子自由”的受害者
6~7岁孩子性健康课堂是孩子和父母一起参加的亲子课堂,父母都坐在教室的后面,不与孩子坐在一起,这样可以避免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时候受到父母干预。
上课已经开始了十分钟,小萌在妈妈的陪伴下进入了教室,满脸怯懦的她进入教室后拉着妈妈不肯放开,这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对这对母女说:“妈妈请坐在后面的位置,孩子到前面来。”
小萌死死抓住妈妈的手不放,头往妈妈的怀里钻,已经在座位上坐好的孩子们此时都转过头看着她们,我一看就明白了孩子的状况,立即说:“那妈妈就陪孩子一起坐前面吧。”
课堂的内容与孩子们的身体、生命密切相关,所以孩子们被深深地吸引着。小萌快满8岁了,她是这些孩子中年龄最大的,小萌几乎不参与到我们的讨论中,第一节课进行到一半时,小萌妈妈到后排的位置上就座了,小萌安静地坐在原来的位置上,直到第一节课结束。
课间休息的时候,我与小萌妈妈简单交流了孩子的情况后,我坐到了小萌身边,此时小萌正玩着一个漂亮的玻璃盒子。小萌见我来到她身边坐下来,立即钻到了桌子下面,我开始有一搭没一搭地和女孩聊天,她也回应着我。5分钟后她从桌子下面钻出来了,而且坐在了我身边,我知道此时她开始接纳我了。我们的聊天进入愉快状态。女孩的妈妈坐在远处看着我们,她在观察我与孩子的交流。
我:“我看到你今天进来的时候,要妈妈陪你坐在这里听课。”小萌:“嗯,我不想一个人坐在这里。”我:“还有这些小朋友陪着你啊。”小萌:“但我还是想妈妈陪着我。”我:“我知道你今年要上学了,如果去到学校上学,也要妈妈陪
着你坐在教室里吗?”小萌:“嗯。”我:“你上学后班级里的其他小朋友的妈妈都不坐在教室里,只
有你妈妈在教室里,是这样吗?”小萌:“嗯。”
我:“可是,上学后教室里是不可以让妈妈陪着孩子坐在教室里
的啊。”
小萌:“我就要我妈妈陪着。”我:“学校的老师是不会允许的,所以,你上学后,妈妈是不可以陪你坐在教室里的。”小萌:“我上学的时候比现在大了,可能我也不需要妈妈陪了,但是还要有很长时间我才上学。”
小萌显露出一丝痛苦的表情,此时,她虽然因为知道了“妈妈不能够陪自己到学校上课”这个真相而感到痛苦,但她没有离开我去依偎在妈妈怀里,而是主动转移了话题与我继续进行交流。
小萌指着她带来的一个小小的精美玻璃容器:“看到我的蜗牛了
吗?这个里面是蜗牛。”我很吃惊地说:“啊,我都没有看到这里面的蜗牛啊!”的确是我没有看到,蜗牛很小,小得看不出来是蜗牛,还有几片
树叶在里面。我说:“是蜗牛宝宝吧?”小萌笑了起来。我继续问:“你在哪里捉到这些蜗牛宝宝啊?”小萌:“在草里捉到的,我今天来上课的时候,在路边的草里捉
到的。”我立即意识到这是给小萌与其他孩子建立关系的机会,于是对小
萌说:“你愿不愿意给他们看你的蜗牛,你也可以告诉我们很多蜗牛
的知识,对吧!”
小萌笑着点头。
我把孩子们叫到一起,告诉他们玻璃瓶里有个秘密,让大家排队观察,然后由小萌告诉大家蜗牛的知识。孩子们很兴奋,立即排好了队,每个孩子都认真观察着玻璃容器里小得难以辨认的蜗牛,小萌自信的笑容浮在了脸上,眼睛里闪耀着幸福的光芒,忙碌着给大家讲解,已经没有刚进入教室的时候那种羞怯了。此时我离开小萌,让孩子们有自己的世界。
我转过身看到小萌的妈妈,她坐在原来的位置上没有动,但已经泪流满面!小萌妈妈对我说:我知道了你的用心,也学习到了帮助女儿的方法,非常感谢!
与小萌妈妈的谈话中我了解到,小萌在3岁的时候进入幼儿园,妈妈认为传统幼儿园的做法对孩子有伤害,一年后就将孩子转学到了现在的幼儿园。小萌在这所现代教育理念的幼儿园呆了几年,却成为了不能够上学的孩子,这其中必然是存在问题的。
不论是幼儿园老师还是小萌的父母,都没有用积极的方式引领孩子适应当下的生活和学习,他们奉行“给孩子自由”,错误地认为一旦违反孩子的意愿就是伤害孩子,于是,他们将“给予孩子精神和内在发展的自由”误以为了“要顺从孩子的要求”。比如:在幼儿园里,老师让孩子自己决定是否参加集体课程和集体活动,如果孩子说
不参加,老师就任由孩子独自一人在教室外面晃荡,老师们认为这就
是给孩子自由,如果强迫孩子参加就会违背孩子的意愿而伤害孩子。老师不主动引领小萌进入群体,也不要求小萌参加集体课程,小萌的妈妈一直全职,每天到幼儿园陪孩子,久而久之,小萌与班级里的其他孩子格格不入,离同伴群体越来越远。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了,父母和老师却没有为小萌进入小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小萌妈妈和幼儿园的老师们虽然接受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但没有吃透这些理念的根本。“给孩子自由”的内涵是指给予孩子内在精神发展的自由,给予孩子按照他们自己成长节律来发展的自由,不是给予孩子任何行为的自由。小萌的父母和老师都没有把握住小萌成长的机会,给小萌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害。小萌的基本生存能力发展在同龄孩子之下,她甚至不如传统幼儿园成长起来的孩子。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aojiao/417868.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