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整体到心灵
观察能力的提高最重要,在于能够从心灵上感悟事物,找到认识事物的规律。我们仍然从故事开始。
进入故事
我说我们能不能编一个故事,将土豆、苹果和橘子都编进去,再给它们起上名字,让它们就像在动画片里那样分别当一个角色呢?比如有一天,那个叫胖胖的苹果正在树上跟它们的兄弟姊妹高高兴兴地了聊天,突然,有一只大手捏住了它,嘣地一揪,就这样离开了自己的家园,被汽车拉着来到了市场,在那里碰见了与自己命运相同土豆笨笨和橘子跳跳。三人同病相怜,成了最要好的朋友。之后呢?哪位同学知道?
有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它们逃跑了……
另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它们跑到街上了!他们发现了一辆汽车,正好是拉它们的那辆……
还有一个站起来,说老师,它们想,这辆汽车肯定还要回去,就商量好搭上车回到自己的家里……
我说:噢?那它们一定是想念自己的兄弟姐妹了?它们要搭上这辆车回到自己的家园,但是怎样搭上这辆车呢?它们搭上之后怎样才能不被发现呢?它们能不能回到家中?这中间发生事儿太多了,有冒险的,有好玩的,有感人的,有吓人的。我们要把这些事编成故事,再画到纸上。每个人编得要跟其他人不一样,越特别越好!孩子们噢的一声,四面散开,投入到工作当中。
实体化的过程
孩子那个疯狂呀,完完全全进入到故事里面去了。土豆、苹果和橘子,长胳膊长腿,脸上笑嘻嘻的,手拉着手坐在汽车上面,头发被风吹得老长,天上飘着白云。之后,每个人都拿着自己的创作跑到我这里来:老师,你先听我的!老师,你先听我的!给我讲他们创作的故事,语无伦次,上气不接下气。
每人讲完我都问:我怎么能认出来哪是苹果、哪是土豆、哪是番茄呢?老师,这个是苹果,这个是土豆,这个是橘子!我说那你抬起头,看看黑板。一看黑板舌头伸了老长——原来自己画的跟老师一样,也是三个大圆圈!刚才还在笑话老师,结果犯了同样的错误。
这说明什么呢?尽管孩子认识了特征,但一到实际中还是做不到,我不能指出他们的错误,要让他们自己认识、自己发现,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实体化的过程。观察并不是当时就要让孩子具有观察能力,而是在让他们重视观察,在他们心灵里种下一颗“观察”的种子。
下一节课,是方形物体;再下一节,是玩具,物体的组合,有圆又有方。这样一步步下来,孩子就会彻底重视观察这件事了,你不让重视都会重视的。时间一长,观察就会像一种营养,渗透到血液里了,最终形成观察的习惯。
从归纳到心灵
再往下,是提高品位,让孩子进入精神层面,从归纳到心灵……
每种课都有专门的进入方法,怎样进入,才能更好地表达、得到提升,都得非常讲究。进入、表达、提升,三者缺一不可,这中间提升最重要。
提升很难,关键得有个灯塔作指引,让你找到方向。食物是人的基本需求,属于物欲范畴,玩具就有点精神意味了。再住上,应该是人所独有的东西。
比如说,人呆过的地方都会留下一些痕迹,物品要是被人用过,就会留下人的烙印,别人就会感觉到。什么物品最能留下人的烙印呢?鞋子。鞋上留下了运动与岁月最明显的痕迹,所以从鞋子进入最好。
透过鞋子观察背后的东西——穿过鞋子的那个人,他的职业、性格、喜好,也就是那人的“味儿”。引导孩子在观察时融入感受与想象,这就进入到精神与心灵领域,进入文化的氛围。
氛围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眼睛很难观察到的,只有心灵才能捕捉。氛围的形成取决于每一个个体、每一个单元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和谐。我发现,进行氛围的营造甚至比纯粹的观察更能让孩子喜欢。一旦进入氛围,他就不再为了观察而观察,成了为享受而观察。孩子的品味就会真正提升,你提供物质的东西已经不再使他感到满足。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aojiao/453036.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