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幼儿园中常常听到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抱怨:我的孩子能说会唱,就是数学不行,加减法教也教不会,真笨。当然也有些家长干脆放弃教育,把责任全交给了幼儿园老师。家长的忧虑和烦恼也困扰着我们幼儿教师:果真是孩子天生少了学数学的细胞?还是幼儿生来只喜欢唱唱跳跳难入数学之门呢?其实不是孩子天生笨,关键在于如何诱发和引导幼儿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们知道,幼儿的生活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成功的教育应该是三者并进,而尤以家庭教育为主轴和中心。因为幼儿在家庭中和父母的接触,交往最早、最亲、最多,家庭相对于幼儿园来说是一个更为宽松、开放、自由的环境,这种环境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它不仅能触发幼儿自我学习、主动探索的愿望,而且有利于幼儿个性的良好发展。可以说,幼儿数学启蒙,家庭是一个最优化的环境,家长们千万不可轻视和放弃这个教育的良好时机。那么,如何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早期的数学启蒙呢?我认为:
(一)要创设一种轻松、自由的、有利于幼儿思维自由驰骋的环境。
由于数学具有抽象性,故千万不要在家庭教育中采用对立式的教授形式,这样不仅不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难于收到学习效果,而且会引起幼儿的反感,导致他害怕、讨厌学数学的心理。家长应在创设的数学环境中让幼儿在自由、自愿的条件下,轻松自由的动手摆玩,在猜猜想想中吸引孩子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应当提醒家长们注意的是幼儿数学不仅仅是数数和加减运算,它的内容是广泛而多样的。我们周围的生活中就蕴含着数、量、形和一定的空间方位形式,这些都是幼儿数学启蒙的内容。孩子本身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数学知识的环境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日常生活环境让孩子伸出小手数一数,比比长短、粗细;看看积木有哪些不同形状?皮球、蜡笔、娃娃都放在哪里?(方位)等等,让孩子在生活中有意无意地重复体验数、量、形的概念,从而引发他的兴趣和主动思维的积极性。
(二)为幼儿提供可操作的材料和物品,激发幼儿自我学习和主动探究性。
幼儿期的思维以直觉形象为主,他们对数量和空间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只能从改变客体的动作中获得,罗辑推理也要借助于具体形象和动作来进行,即要通过作用于事物动作来主动地建立数学知识,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让幼儿通过操作熟悉的事物,建立具体的观念,主动地学习,获得知识是幼儿学习安徽学的最好方式。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用品或玩具:如钮扣、瓶盖、豆子、杯子、积木、笔、游戏棒、扑克牌等等,让孩子在动手操作、分分、数数的活动中获得有关分类、排序、比较、匹配等数学知识和技能,掌握初浅的数概念。家长也可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和子一起玩数学游戏,如猜拳数数、猜手指分钮扣、摸积木、拼图形、撕纸条、抢椅子、比高矮、挑游戏棒、玩扑克牌等等,重要的是注重培养幼儿在自己动手动脑过程中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智力、能力的发展。
(三)能善于发现幼儿学习中的困难,及时点拨、帮助幼儿整理、概括获得的数学感知经验。
在孩子的操作、学习活动中,家长不要急于求成而盲目干涉,应以一个旁观者或伙伴的身份细心观察,了解孩子思维和动作的特点、过程,发现问题,及时点拨、指导和建议。如给幼儿3根不一样长的小棒让他排排队。观察一下你的孩子可能会横着排,也可能会竖着排。先别忙着纠正他。因为你的孩子对小棒的长短序列已经有了比较和判断的能力,只是不知道如何正确的排列。你可以和孩子一起不断尝试不同的排列方法,帮助引导他得出正确的多种排序的形式,如按长短排,按高矮排。当你的孩子已经掌握了以上的排序后,你也可以再添给他2根小棒,让他重新再排。(当然最好的方法是按序设法添加进去)。在幼儿已有的排序经验基础上,帮助幼儿整理得出一端对齐来比较长短的方法以及以地平线为标准线来比较高矮的方法,以使幼儿能获得有关排序的感情经验。
(四)应注意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进行数学启蒙,不要拔苗助长。
家长往往对孩子期望甚高,但要注意幼儿的天性和身心发展的内部规律,要安排一些幼儿喜欢、愿意参加的游戏或动手活动。使幼儿身心愉快地获得知识,而不要成为孩子的一种负担。另外,更不要拔苗助长,把超前的数学内容灌输给孩子,如有的家长让孩子记背20以内的加减运算,孩子只是机械地被动记忆,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根本不理解其实意义,若让幼儿先拿4块红积木,再拿6块蓝积木,问他一共拿了几块积木,他却只会朝你干瞪眼,不知其所以然。可见脱离了幼儿的实际而盲目拔高,只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aojiao/455679.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