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我们总拿孩子当孩子,对孩子不按规矩要求,自己也不按规矩去做,于是陷入一个又一个的死循环当中。
当心没有规则的死循环
图书馆里有电脑可以上网,每个人限时30分钟,但是如果没有人等在后面,就可以一直用下去。有个爸爸带着儿子打游戏已经很久了,所以当有人站在他们后边排队的时候,爸爸马上就对儿子说:“好啦,这是最后一个游戏,我们要给后面的人让座了。”
游戏结束了,儿子立刻就大哭起来,爸爸只好说:“那好,我们再玩五分钟,五分钟结束了就一定要走。”
五分钟过去了,儿子故伎重演,爸爸很无奈--男人很怕人对着他哭的,束手无策的样子:“你不能老这个样子耍赖的,不是说好的吗?好了,最后一次了,不能再这样了!”
于是一个又一个的“最后一次”,半个多小时后,爸爸才下定决心把儿子拖走,总算结束了这个没有规则的死循环。
其实,我们总是陷在这种拉锯战当中,大人和孩子在这个死循环中筋疲力尽。
第一种,“再也不许……了”。
再也不许打人了,再也不许骂人了,再也不许咬人了,再也不许吐口水了,再也……父母这样大声叫嚷的时候,到底会产生多少效力呢?或者,有些父母这样说,只是为了当众缓解一下自己的尴尬。但孩子们到底能否理解什么叫“再也不”吗?
父母如果真心认为孩子的某些行为有失礼仪,就应该拿出切实可行的奖惩措施来,因为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受到伤害的一方来讲,大呼小叫都不解决任何问题。孩子们没有承受结果,就不会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
第二种,“再如何如何,就不给你……”。
成年人都知道“食不言、寝不语”的道理,但是很多父母却很难把它作为规矩立在那里。因为确实有一些孩子,好像天生对饭菜没有兴趣,更有一些孩子能把自己饿到要靠吃维生素来补充身体。让他们坐在饭桌前,已经很不容易了,如果没有电视没有玩具,这些孩子根本就拒绝张嘴吃东西。
很多人说,孩子不饿,就让他们去玩,玩饿了自然会好好吃一顿饭的,父母越是逼迫,他们会越反感的。话虽这么说,但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很多父母觉着孩子在正餐时间无法进到足够量的食物,只好在游戏时间不停地加餐,一会儿是水果,一会儿是牛奶,一会儿又是饼干,总觉得多吃一口是一口,于是到了下顿正餐的时间,孩子还是在没有饥饿感或者是没有食欲的情况,又被按到了餐桌上。
当然,还有一些孩子口味单一,或者不愿意尝试新东西,这个很大程度上受到父母的饮食结构、甚至妈妈在怀孕期的食谱所影响。既然我们不能重新进行味觉胎教,那么只能在教养方式上想办法。但是无论如何,一边嚷着“你再跑开酒不给你吃了”,一边又追在后面喂,只能让父母的话越来越没有分量。
第三种,“这是最后一次了”。
除了恋爱中的傻瓜,会有成年人愿意相信这句话的真实性吗?你以为小孩子就会相信它吗?但是父母却常常这么说,“这是最后一次买玩具了”或者“这是最后一次吃糖果了”。
还记得商鞅变法里的那个故事吗?商鞅在城门贴告示说如果有人能把木头从城门东运到城门西就重金奖赏。一开始非但没人相信,大家还都讥笑不已,直到有个直爽的农夫揭了告示并且轻而易举得了重金,人们才相信商鞅是一个言出必行的人,从此改革的法令畅通无阻。所以,想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威信吗?就从小事开始,就从当下开始。太阳照样升起,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最后一次的。
上面说的图书馆里的那对父子,是华人。事实就是如此,我们华人父母最容易陷入这样的死循环当中去,常常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还效果甚微。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中国人习惯把孩子当孩子,只要有人说一句“不过是个孩子”,仿佛所有的错就都可以原谅了。而西方人把孩子当成家庭的一份子,孩子要做什么都会说出他的道理,同样父母要做什么也有父母的规矩,小人要负责,大人要守信,大家都是平等的。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aojiao/488789.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