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妈妈8行为夺走BB幸福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家庭教育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在许多妈妈的眼里,现在的孩子幸福得不得了。以前几个孩子挤在一张床上,想拥有一个单间的愿望如同天上的月亮一样遥不可及,而现在的孩子自小就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妈妈那一代人20岁以前没有几个进过饭馆,而如今的孩子却能常常光顾肯德基、麦当劳。一言蔽之,以前如果有人能过上现在孩子们的生活,他一定幸福得能飞起来。可是,现在的孩子们真的觉得自己很幸福吗……

一、幸福时代不幸福的孩子

  在许多妈妈的眼里,现在的孩子幸福得不得了。以前几个孩子挤在一张床上,想拥有一个单间的愿望如同天上的月亮一样遥不可及,而现在的孩子自小就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妈妈那一代人20岁以前没有几个进过饭馆,而如今的孩子却能常常光顾肯德基、麦当劳。一言蔽之,以前如果有人能过上现在孩子们的生活,他一定幸福得能飞起来。可是,现在的孩子们真的觉得自己很幸福吗?

  幸福时代不幸福的孩子

  曾经在一本书中看到一位老师讲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年暑假,我在上课,上绘画课的同事找到我:“有个新来的女孩叫蓉蓉,有些不大对劲。眼睛不敢看人,目光散散的,从来不说话。”老师带我到班里,把孩子指给我看,就见孩子的小身子抖了一下,两只眼睛直勾勾望着我。那是一对怎样的眼睛啊!我敢说,那是我见过的最让我难忘的眼睛了??美丽,却又充满惊恐。那种感觉就像是看见了一头待宰的小鹿。我想不论是谁,见了这对眼睛都会为之伤心的!

  我来到孩子面前,慢慢蹲下来,两手轻轻地扶着她的上臂。可是,就在我的手掌与她的身体接触的那一瞬,蓉蓉浑身猛地哆嗦了一下,我立刻明白怎么回事了:这孩子肯定被大人吓坏了。

  原来,在家里,孩子的父母常常会争吵,妈妈的脾气大,常常会暴跳如雷,对孩子和丈夫吼叫。她心情不好时常常会把脾气撒到孩子的身上,导致孩子现在总是惊恐万分,跟人交往时总像绵羊遇见了狮子!

  掩卷沉思,女孩那双惊恐的大眼睛一直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女孩的眼神充满了对他人、对社会的不信任,幸福成了和她无关的事情。

  这是一个幸福的时代,炮火硝烟离我们很远,物质也极大丰富,在这个应该人人幸福的时代,为什么还会出现不幸的孩子呢?

  孩子不幸福

  也许有人会说,那样的孩子只是生活中个别的例子吧。我们通常会认为,现在的孩子就像在蜜罐里长大的一样,几乎要什么有什么,还能不幸福吗?儿童心理咨询专家翟静说:“可是孩子们的答案恰恰相反,感觉自己不幸福的孩子不在少数。”让我们来听听孩子的声音吧。

  有一个幼儿园的老师问班上的孩子:“你们可以吃到任何想吃到的东西,不仅穿得暖和,而且花样翻新。每一个孩子都享受着六个长辈甚至更多人的爱。每逢假日,你们可以乘火车甚至飞机去旅游;每到节日,你们收到大大小小的红包和礼物……那么,你们一定感到很幸福吧!”

  然而,孩子们却异口同声地回答:“真没劲!”“我们不幸福!”

  老师接着问:“那你们最向往的幸福是什么呢?”

  孩子七嘴八舌,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的幸福是周末可以躺在床上睡懒觉。”一个女孩说:“我的幸福是放长假,爸爸妈妈陪我到海边去晒太阳。”

  孩子们的幸福各式各样:买一大堆零食坐在地板上吃;爸爸妈妈不要太唠叨;不要有做不完的作业……

  从孩子们纯真的眼睛里,你可以真切地看出他们对幸福的渴望。爸爸妈妈们不得不反躬自问:我们鞠躬尽瘁地为孩子们创造幸福,可是孩子们为什么还会觉得不幸福?

  孩子在精神上不幸福

  新华社曾做过一项调查,当问孩子是否感到幸福时,十个孩子中就有七八个孩子的回答是“不幸福”。据统计,每十名儿童中就有一名儿童有心理问题,我国至少有三千万名儿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家庭教育专家金琰说:“今天的孩子们在物质上是幸福的,他们吃的、穿的、用的,我们小时候甚至没有见过。而在精神上,他们并不幸福,幸福的孩子不会有这么多忧虑,不会有这么多心理问题。”

  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孔屏从大量真实的案例中发现,不少孩子在学习上存在着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写作业磨蹭、好动等不良行为,这些孩子普遍存在学习障碍。不少孩子还存在自卑心理,有的因为成绩差而自卑,有的因为容貌比不上周围的伙伴而自卑,有的因为没有朋友而自卑,还有大量孩子因为学习不好而恐慌。

  一位教育专家戏称:“傻孩子”、“笨家长”、“苦老师”越来越多,似乎谁也不幸福。学习负担的加重让孩子过早失去了本该属于他们的嬉戏时光,除了学习,孩子和父母的生活不再有别的主题。最终,我们培养出的孩子可能会成了物质上的富翁,精神上的贫民,幸福指数上的乞丐。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济南一位名叫李艳的母亲无奈地承认,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女儿从3岁就开始上各种培训班,有故事班、美术班、舞蹈班、琵琶班、奥数班、英语培训班、钢琴班,有的特长培训一直坚持到现在。“大人和孩子这么辛苦,就是为了让孩子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多一点胜算。”这位妈妈说得很无奈。

  也许,妈妈会觉得自己是在筹划孩子未来的幸福,可是孩子脸上的笑容却在渐渐消失。殊不知,孩子需要的幸福很简单。培育孩子健康成长犹如精心呵护幼苗,首先要给幼苗足够的生长空间,让它去自由地生长。其次,当幼苗需要呵护的时候,一定要给予它足够的关注,这个时候,妈妈的爱已经在流动了。而在关注和放手之间把握分寸,就是种花的秘密,也是让孩子获得幸福的秘密。

  一旦掌握了这个秘密,妈妈会发现,幸福不是送给孩子的芭比娃娃,也不是给孩子的一柜子衣服。真正的幸福有着深刻的内容,它能培养孩子的精神以及与世界融合的感受,这将是孩子一生都受用不尽的财富。

  现在很多妈妈不知道自身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多大。分不清孩子与自己的界限,甚至代替孩子去动手和思考。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不知道自己的幸福是什么,也不会有能力去追寻自己的幸福。

二、不当教养方式让孩子不幸福

  吴蓓老师认为,不当教养方式会造成孩子不幸福。她指出,正确的教养方式,就是把孩子当成平等的生命个体,尊重其人格,满足其需要,引导其追求到真正的幸福。

  案例:温室里长大的孩子从未感觉过幸福

  自由作家李黑妮在妈妈的精心呵护下长大,却从未感觉过幸福,甚至还说妈妈的爱让她失去追求幸福的能力。这是为什么呢?她曾用细腻的笔触记述了妈妈不当的教养方式对自己获得幸福的负面影响。

  “那些年,我妈妈对我真的是放在嘴里怕化了,扛在肩上怕吓着,每分每秒不眨眼珠地看着我。为了在家专门照顾我,她把工作都辞了。我的任性是人所共知的,但我却有数不清的‘不能’。我不能像别的孩子那样随便喝水吃东西,我不能在没有大人陪护的情况下做游戏,我不能到点不吃饭,我不能和妈妈认为不好的小孩子一起玩,我不能去跑去跳去喊去叫,不能在下雨的时候去踩小水洼(因为我心脏不好)。

  上学以后妈妈认为我不能一个人来往,因为那样她不放心,于是她又接又送,每次都要背我一段。学校一有劳动,她就来帮我,很多同学都在背地里笑话我。我不能自己洗头洗脚,不能自己做饭,不能参加学校的野游(除非妈妈在场),不能参加学校里剧烈的体育活动。直到妈妈去世的时候我连自己的手绢儿都没洗过,更别说知道家里的油瓶子放在哪儿了。

  这样的待遇,算是把我泡在蜜罐里养大了。可是,这样的历程真的很痛苦。我所习惯的那种一切由父母给予的生活早就露出了破绽。他们一如既往地给、加倍地给,而一天天长大的我要的是什么呢?他们不知道,我也不知道? 我的内心长满了野草,更不知足、更抑郁也更自卑。那种苦,在当时连半点也说不出。”

  专家分析:不当教养方式令孩子失去追求幸福的能力

  从李黑妮的童年及成长经历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终身幸福的不良影响。孩子的发展应与同龄孩子持平,这是孩子幸福最基本的要素。但李黑妮妈妈的过度保护,令孩子失掉了发展机会,致使其行为能力与心理发展滞后。当黑妮看到其他小伙伴能做到而自己做不到时,她会不满足,会感到不幸福。

  如果孩子总在温室里,在妈妈的翅膀下生活,长大后会发现自己无法远飞。试问,那时他又拿什么去追求幸福呢?

  妈妈保护孩子不外乎两种原因,一种是为了避免自身麻烦,如为了不弄湿衣服而禁止孩子玩水,为了杯子不被打破而不让孩子自己倒水喝等等;另一种是出于对孩子安全的考虑,如为了不摔倒而限制他过度的跑跳,为了不割伤手指而不准他用剪刀,为了不交坏朋友而限制他与同伴之间的交往等等。以上这些似乎为孩子“好”的行为恰恰扼杀了孩子最宝贵的好奇心、最旺盛的求知欲,浇灭了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和兴趣,而这些正是孩子发展自我、追求幸福的必经之路。

  当然孩子的安全要考虑,但也不能因噎废食。限制过多过宽,就会变成干涉。干涉过多则会让孩子失去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可贵品质,这将阻碍孩子追求和获得幸福的步伐。

  专家建议:无私、理智且切合孩子需要的教养方式能令孩子得到幸福

  爱子之心,父母皆有,但也要反思一下:你的教养方式得当吗?吴蓓老师认为,父母在教养孩子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正确的教养方式应是无私的。父母在为孩子获得幸福铺路时,首先要想一想:你是否有私心?你是否希望孩子凭借这个条件达到你所期望的某个目标?如果孩子没有达到你所设定的目标,你将怎样对待他?你会毫无怨言地继续付出,还是会有所不满甚至直接表达你的不满?

  第二,正确的教养方式应是理智的。有句话说:爱孩子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要父母爱孩子容易,但要父母给孩子理智的爱却不那么容易。有的父母往往在“为孩子未来的幸福着想”的口号下给孩子过度保护: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朋友,怕孩子受别人欺负;不允许孩子有零花钱,怕孩子上当受骗;不允许孩子使用火柴和剪刀,怕孩子伤了手指等等,当你自认为给孩子爱的时候,也要记住,你的爱也许正在破坏孩子的幸福。

  第三,正确的教养方式应是切合孩子需要的。媒体曾报道一些少年伤害父母的悲剧,这些悲剧引人深思:为什么父母自认为给了孩子一切,孩子却不领情,甚至还做出了与父母本意相违的事情?这是因为父母给的不是孩子需要的,而是将自己的意志和想法强加给孩子,或采取不正确的教养方式而造成的。因此李黑妮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我的内心长满野草。”这样的孩子何谈追求幸福。所以,父母们应该给孩子切实需要的帮助,而不是用无边的管教让孩子窒息。

  专家访谈Q&A:

  Q:您认为今天的孩子幸福吗?为什么?

  A:孩子在某方面是很幸福的,想要什么东西马上就能得到满足。但长远来看,却不尽然。首先,孩子缺乏了延迟满足的经验;其次,孩子以后要面对的环境不会这么善意。

  Q:为什么很多孩子觉得不幸福?最大原因是什么?

  A:我想是因为现在的妈妈偏向关注孩子的身体,但孩子有除身体外的更重要的需求,比如心理需求。如果只关注一面,就很难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幸福。

  Q:在孩子成长中,你认为最重要的幸福是什么?

  A:孩子很难答出幸福是什么,但很多方面都与孩子的幸福感受密切相关,比如,健康、自信,以及跟小伙伴有了冲突后的心理的调节能力。

三、让孩子获得幸福的条件

  王书荃老师是幼教专家,接触过各种各样的教育问题。她说,孩子获得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是让孩子有充足的安全感,二是让孩子有充分的自信。而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都和妈妈有重要的联系。

  幸福的获得源于安全感

  案例:闷闷不乐的柔柔

  4岁的柔柔,发育状况很好,家境优越,父母也很疼她,但她却整日闷闷不乐。而且她一上幼儿园就生病,还表现得孤独、不合群,其他小朋友在做游戏,柔柔却心不在焉地在一边翻画报。

  专家分析:安全感缺失令孩子难以获得幸福

  王老师了解到,柔柔妈妈在孩子出生后,因为一些原因情绪很低落,导致对孩子关怀照料不足,让孩子的安全感未得到满足。威廉?布卢姆在《安全的感觉》一书中讲到:“安全感是个人健康发展的自然基础,没有安全感,你必会有意无意的神经紧张,而你正在进行的行为会受到‘劫持’。缺乏安全感,人和谐成长就没有能量,由于陷入了无休止的紧张,由于你得保持进攻或防卫姿态,你渐渐已将精力耗光。”这样自然难以获得幸福。

  儿时对于安全感的体验,也会影响孩子成年后的各种人际关系包括婚恋关系。安全感充足的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强,与人交往时总能表现出开朗自信的一面,这样的孩子更容易做成想做的事,获得内心的幸福。反之,妈妈没有给予孩子适当的关爱,从未通过视线、动作和深情的话语等方式来向孩子传达爱,这样会造成孩子的安全感缺失,难以使孩子感觉与获得幸福。

  专家建议:妈妈发自内心的爱让孩子有安全感和幸福感

  第一,妈妈要发自内心地爱孩子,无论孩子长什么样,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要从心里爱孩子。但是每个人对给孩子的爱的理解不一样,比如有的人认为给孩子爱就是给孩子买好看的衣服、好玩的玩具。这也是爱孩子,但这不是真正地爱孩子,这是把孩子作为一种炫耀的东西,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第二,妈妈要用温柔的眼睛看着孩子、要用真诚的内心去拥抱孩子,给孩子一种安全感。孩子随时在寻求一种安全感,妈妈应在孩子苦恼的时候也这样温柔地看着孩子,让他心里有一种安定的感觉。

  幸福的获得源于自信

  案例:感觉幸福的小涛

  在家里,爸爸看到小涛在研究一个新的玩具,紧皱着眉头,似乎遇到了什么困难,于是走过去问:“小涛,有什么问题需要爸爸帮忙吗?”谁知小家伙儿抬起头一脸自信地说:“不用,我一个人能行。”

  有一次,妈妈和小涛经过肯德基门口,那里在举行小朋友跳操的活动,当主持人问道:“哪个小朋友想上来试一试?”小涛不用妈妈提醒,第一个举起了手,跳上了台,自信地完成每一个动作。

  每天睡觉前当妈妈问小涛一天过得怎么样时,小涛总会一脸灿烂地回答:“妈妈,我今天过得很幸福。”

  专家分析:自信与幸福感的获得是一个良性循环

  小涛是个自信的孩子。一般自信约在孩子4岁时就会出现,自信的特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做事的动机、态度和行为,自信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心理学上称之为“自我效能感”。幼儿的自我效能感是指自己能达到自己所确定的目标,从而获得自豪感。其中的核心显而易见是儿童的自信心。幼儿不断地学习、模仿成人的行为和语言,最后解决问题,实现自我的能力而获得了成功和幸福感。自信和幸福感获得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专家建议:让孩子动手做 获得自信与追求幸福的能力

  自信的孩子更能获得幸福。他们能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主动地与人交往、勇敢地面对困难、较快地适应环境、大胆地尝试新事物,这些都是孩子获得幸福的关键。

  自信的形成与孩子的动手能力有关。这种能力不是来自说教,而是孩子从亲身体验中获得的。心理学家认为,早期经验与自信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孩子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事物的刺激,而是通过摆弄、堆叠等动作促进大脑的发育和思维能力的建构。孩子在操作活动中可以获得多种感知经验和知识,同时获得许多动作经验,这种经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经验不断的丰富,就会内化为幼儿的能力。

  妈妈让孩子动手做,亲自去体验,孩子动手能力强,就会有自信。但有些妈妈不停地在孩子耳边说:“不行,这个你不会做”,“别动,这个危险”。孩子动手实践的机会在这样的声音中被剥夺了,孩子动手的热情被浇灭了,自信心没有建立起来,反而会有自己 “不行”、“不好”的感受。这样的孩子又怎会幸福?孩子自信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伴随着他的整个成长历程。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妈妈要在积极鼓励孩子的同时,经常性地创

  造条件让孩子自主活动,展现自我。

  专家访谈Q&A:

  Q:您认为今天的孩子幸福吗?为什么?

  A:现在的孩子本来应该是幸福的,但是一些外在的原因剥夺了孩子获得幸福的机会。孩子的幸福来自于精神上的满足,但是现在给孩子精神上的关注太少,功利的太多。

  Q:在孩子成长中,你认为最重要的幸福是什么?

  A:妈妈的关注和理解。妈妈的关注会给孩子安全感,妈妈的理解能让孩子获得自信所需要的能力。

四、和孩子坦诚地沟通

  贾希的孩子10岁,上小学5年级。她说,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缺少和同龄伙伴的交流,当孩子内心有挥之不去的烦恼时,妈妈要和孩子坦诚沟通,帮助孩子排解烦恼,引导孩子感受幸福,追求幸福。

  生活镜头1:沟通让妈妈理解孩子

  贾希说起孩子幼年的一件事,眼睛还是红红的。孩子从小不爱说话,胆子小。因为自己工作忙,她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上了全托班,每周接一次。孩子不哭不闹,她认为孩子适应得很好。

  但是一件事让她心酸不已。有一次,幼儿园的老师给全托的孩子晒被子,从贾希的孩子的枕头里掉出来一张画,画的是一个头像,圆圆的脸蛋,卷头发。老师问孩子画的是谁,孩子很不好意思地说:“妈妈。”老师又问:“你为什么把妈妈的画像放在枕头里呢?”孩子说:“我想妈妈,每天晚上睡觉前我把画拿出来看看,要不我就睡不着。”老师把孩子这番话转述给贾希,贾希心里很不是滋味,原来孩子小小的心里藏着这么重的心事,但是孩子从来没有和妈妈说过。这个周末把孩子接回家后,贾希把孩子搂在怀里,和孩子说起了知心话。在妈妈怀里,孩子说出了自己的委屈:“为什么别的小朋友每天都可以回家,而我不能,是不是妈妈不爱我?”贾希说自己惊呆了,她紧拥着孩子,告诉孩子妈妈爱他,告诉孩子上全托班的原因。从此以后,贾希非常注重和孩子沟通,孩子也不再把心事藏在心底。

  分析:妈妈让孩子上全托班是出于对孩子的爱,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但是孩子不知道妈妈的初衷,他认为妈妈不爱他,所以不来接他。因为,在孩子心中,和妈妈在一起就是幸福。贾希知道了孩子的心事后,没有认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而是和孩子进行了坦诚地沟通,让孩子有机会把心里的委屈向妈妈哭诉。虽然,哭诉过后,他还要上全托班,但是他知道了妈妈是爱他的,心中有了期待,孩子依然会感觉到幸福。

  生活镜头2:沟通也要让孩子理解妈妈

  谈起物质丰富却不幸福的孩子,贾希有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孩子不幸福是因为不知道感恩,不知道他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妈妈辛苦工作换来的。而这归根结底是妈妈和孩子沟通不到位,没有给孩子正确的引导。

  贾希工作忙,有时周末也要加班。看到孩子期待的眼神,她总是把孩子搂到怀里,对孩子说:“孩子,对不起,妈妈又要去加班。妈妈很想陪你,但是妈妈有工作,妈妈必须要去工作,你能理解妈妈吗?妈妈一定尽快做完工作,早点回来陪你。”孩子听了妈妈的话,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有一次,老师要打电话让妈妈来学校,孩子请求老师:“老师,别给我妈妈打电话了,我妈妈工作特别忙,别让她来学校了。”她说,孩子对妈妈的理解,就是通过生活中经常的沟通实现的。

  分析:生活的压力让妈妈不得不把年幼的孩子留在家里,自己在职场奔波,妈妈们其实也很辛苦,但是孩子却不领情。面对着妈妈买回来的新玩具、新衣服,孩子会认为妈妈不理解他们,因为相对于冷冰冰的玩具,他们更希望妈妈陪在身边。其实,妈妈又何尝不想陪着自己的孩子呢?所以,妈妈要经常和孩子沟通,让孩子知道妈妈为什么要去上班,让孩子接受事实,得到孩子的理解,妈妈会更轻松,孩子也会了解妈妈离开他不是因为不爱他。即使妈妈

  离开,孩子的内心也充满了对妈妈回家的期待,而这种期待也是幸福的。

  妈妈访谈Q&A:

  Q:你觉得你的孩子幸福吗?为什么?

  A:我觉得孩子不是特别幸福,因为有学习上的压力,但是,我会经常和孩子沟通,帮他排解这个压力。

  Q:你所设想的你的孩子怎样才算是真正拥有了一个幸福的人生?

  A:将来孩子有喜欢的工作,有满意的生活,有理想的伴侣,有幸福的家。

  Q:你给孩子确立什么样的幸福观?

  A:知足常乐就是恰当的。当然也要有目标,朝着这个目标去奋斗。

五、给孩子理解和鼓励

  陈谦说,每个妈妈都爱自己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但是,只有满含理解和鼓励的爱,才能让孩子有勇气和力量去独自面对世界,追求和实现自己的目标。妈妈的理解和鼓励是奠定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础。

  生活镜头1:妈妈的理解和鼓励给了孩子实现目标的力量

  陈谦讲了孩子的一件事:有一次她和孩子去游乐场玩,孩子要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一个大型器械。因为年龄小,受到大孩子的排挤,他就跑到妈妈的身边。陈谦轻轻地抱住他,柔声说:“妈妈知道你现在很难过,你非常想玩这个游戏,但你现在没有玩成,别的小朋友把你挤开了。”得到妈妈的理解,孩子的情绪慢慢平静。等孩子完全平静下来以后,陈谦和他一起讨论:“我们用什么方式参与到这个游戏当中呢?”因为孩子已经有了轮流玩的概念,就说出这个想法。陈谦就鼓励他:“你可以去跟小朋友商量。”在妈妈的支持下,孩子很自信地走到大孩子面前,提出他的建议。结果,大孩子接受了,大家排队一起玩。

  分析:妈妈的理解和鼓励给了孩子力量,实现了自己想玩大型玩具的目标。美国小说家菲席尔. D. C.说过:“母亲不是赖以依靠的人,而是使依靠成为不必要的人。”妈妈发自内心的关爱和理解,会让孩子有充足的安全感,让孩子有勇气和力量去面对挫折,实现自己的目标。

  生活镜头2:物质满足不能代替妈妈的理解和鼓励

  生活中有很多家庭条件优越,但是孩子并不感觉幸福。陈谦也讲了身边的一个故事:一个妈妈工作很忙,经常是孩子已经睡了才回家,孩子还没有醒来,她已经拿着行李出差了。为了弥补不能陪伴女儿的遗憾,每次出差回来她都给女儿买好多的玩具,但是女儿并没有其他孩子见到新玩具的那种欣喜雀跃,只是倚着门呆呆地望着妈妈。孩子4岁了,没有同龄孩子的活泼,不爱说话,也不爱和小朋友一起玩。妈妈很困惑:“我这么辛苦工作,就是为了给她好的成长环境,为什么会这样呢?”

  分析:妈妈辛苦工作给孩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是却忽视了孩子真正的需要,在成长中,孩子得不到妈妈的理解和鼓励,内心是孤独的,没有目标,也缺少实现目标的动力,这样的孩子现在感觉不幸福,将来也很难获得幸福。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的东西,重要的是来自妈妈内心的理解和鼓励。

  妈妈访谈Q&A:

  Q:你觉得你的孩子幸福吗?为什么?

  A:我觉得我的孩子很幸福,我在尽我所有能力去爱他。有时孩子早上醒来,会爬到我的床上,搂着我说:“妈妈,我好爱你,妈妈也非常爱我。”这是孩子在表达他内心的喜悦,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我也会搂着他,真诚地对他说:“是的,妈妈非常非常爱你。”孩子就会很满足、很高兴,然后下床去做事情,我相信他那时是幸福的。

  Q:你设想你的孩子怎样才算是真正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A:平安、健康,这是父母最基本的期望。至于成就,我觉得不是成人要给他多高的期望,而是他自己觉得快乐就好,也许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是他能从平凡的生活中获得快乐。

  Q:你给孩子确立什么样的幸福观?

  A:首先要对自己负责任,还有就是知足常乐,感谢我们得到的一切,不要轻易抱怨。

六、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

  张燕觉得,幸福来源于孩子的内心感受,而不是一些外在的物质满足。给孩子幸福要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张燕兴致勃勃地讲了一个她和孩子小宇的故事。

  小宇班上有个小女孩特别喜欢兔子,我就打算织一个小兔娃娃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她。我织完后,小宇握着左看看,右看看,对我说:“不行,妈妈,我舍不得。我真的特别舍不得这个兔娃娃。”过了一天,小宇问我:“妈妈,你可不可以再织一个?”于是,我就织了一个白色的娃娃。小宇看了之后,又说:“不行,妈妈,这个我也舍不得,我太舍不得了。”最后,我另外织了一个兔娃娃送给那个小女孩了。

  让心灵学会珍惜

  孩子的吸收力很强,让孩子多和植物、动物接触,会让孩子内心的感受更丰富。所以,在给孩子玩具的时候,要给孩子真正适合他的玩具,比如,妈妈自己动手做的一些玩具。很多妈妈会说,我的手不巧,拿不了针和线。其实你不用担心,不管妈妈亲手做的玩具有多粗糙,都比买来的玩具更珍贵。因为珍贵的东西在孩子眼里,和在成年人眼中是不一样的。

  买来的玩具是可以复制的。妈妈买的时候觉得挺贵,但在孩子的心里,这些都不是最珍贵的。孩子会觉得这些东西丢了、坏了,都可以再买到,也很难学会珍惜。可是,妈妈自己做的玩具,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能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体温,而感受幸福恰恰需要一颗善于感受幸福的心。

  遗憾的是,很多妈妈不要说给孩子做玩具,她们连陪伴孩子、关注孩子内心的时间也没有。她们为了弥补,会不停地去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这样会走入另一个误区:过分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孩子的心反而会很难得到满足,这样的孩子往往会很冷漠。当内心是一片物质的荒漠时,幸福的幼芽失去了爱的滋润,很难开出灿烂的幸福之花。

  给心灵理性分析的能力

  妈妈经常关注孩子内心,可以培养孩子关注灵魂的能力和自我分析的能力。比方说,小宇喜欢妈妈做的玩具,他会跟妈妈说:“我很喜欢。”这样的孩子有能力分析自己的需求,哪些是物质的,哪些是精神的,他的生命状态就会很清晰。

  现在很多孩子的精神处于混沌状态之中,因为妈妈很少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妈妈都会关心孩子是不是冻着了、饿着了、累着了,但很少会问:“你不高兴了?”“你为什么不高兴了?”

  如果妈妈总用渴了、饿了来引导孩子,将来孩子会越来越物质,会缺乏理性。因为,他没有办法分析、了解自己的感受。

  如果孩子有能力对妈妈说:“妈妈,今天我很难过。”这就表明,孩子已经能够区分心理和外部行为。在生活中,孩子能够表达他的心理需求,当他对妈妈表示不满时,他不会在地上打滚,或者大声哭闹,而是会告诉妈妈:“妈妈,你为什么要这样跟我说话,我不喜欢你这样跟我说话。”这样,妈妈马上就会了解孩子的需要,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孩子的心更容易和妈妈的心贴近。能感受到妈妈的爱和关注,孩子的幸福也会满满的。

  妈妈访谈Q&A:

  Q:你觉得你的孩子幸福吗?为什么?

  A:我觉得我的孩子挺幸福的。我觉得对孩子来说,最大的幸福是父母多陪孩子,哪怕平常工作忙,周末一定要陪孩子,跟孩子去户外玩,别嫌他脏,别嫌他闹。这对他来说就是最幸福的事情了。

  Q:你给孩子确立什么样的幸福观?

  A:给孩子一个健全的人格,让孩子的内心朴素、宁静、淡定,这样,他可以很平静地面对这个世界。

七、让孩子勇敢面对挫折

  冬青老师觉得自己很幸福。她说:我经常觉得自己很幸福。我的家庭和睦美满。我和我的丈夫是大学同学,我们无论做什么、想什么都是一致的。我们还有两个可爱的女儿。事业方面,我是一个大学老师,当我看到学生在我的教育影响下快乐成长的时候,那种幸福的感觉是不可言喻的。

  冬青老师认为,幸福感的缺失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很大,但是影响不一定就是坏的,有时候,也会有积极的一面。因为,幸福不像成熟的果子,仅仅靠幸运就能掉进你的嘴里。

  童年的挫折让她坚强

  在谈到自己童年的时候,冬青老师说,自己的童年记忆是不快乐的。童年的她从妈妈那里受到过很多的打击和挫折,她觉得正是这种打击和挫折,让她敢于直面困难,特别好地培养了她、历练了她,以至于她抗挫折的能力特别强。

  冬青老师说,她遇到挫折和痛苦的时候,会去包容痛苦,将痛苦转化为一种精神的力量。她认为,这是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获得幸福的能力。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妈妈引导孩子去战胜困难,幸福自然而然就有了。

  现在的她对人对事,都抱着慈悲的心态,能够宽容地对待一切。可是,她觉得坚强并不等于麻木,她依然有一颗敏感的心,为日出的蓬勃和日落余晖而感动,为干枯却遒劲的树枝而感动。

  她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感动。

  学会面对痛苦和挫折

  幸福的孩子并不意味着不经历人生的痛苦。人生充满喜怒哀乐,这些孩子都要去体会。妈妈不仅要让孩子快乐,关键要让孩子学会如何去对待痛苦和悲伤。

  很多人会通过转移和发泄来对待痛苦和挫折,比如,选择倾诉、疯狂购物、暴饮暴食等等,可是,即便如此,同样的痛苦还是会出现。因为,这些对待痛苦的方式往往都是在逃避,而不是面对。面对是需要勇气的,所以,让孩子学会面对挫折和痛苦,更积极地去面对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冬青老师选择包容痛苦,意味着她敢于面对挫折,她的内心很坚定,充满了希望。其实,幸福的获得是一种生命的体验,它意味着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永不放弃的人生态度。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妈妈可以在孩子能够理解的情况下告诉孩子一些生命的真相?我们会死亡、会生病、会失败,但是,因为有爸爸妈妈在守望,有爸爸妈妈的关心和爱,所以,我们总是有希望,永远也不要放弃努力。

  在孩子勇敢面对困难的背后,往往是爸爸妈妈无条件的爱。这是孩子最坚强的后盾,也是孩子内心力量的源泉。当孩子对生活永远抱有希望的时候,你会发现,他已经足够坚强,正在一步步朝着幸福迈进。

  妈妈访谈Q&A:

  Q:你觉得感受幸福是一种能力吗2?

  A:是,我认为幸福就是面对和化掉痛苦,并把这些痛苦升华成能力。

  Q:对妈妈有什么建议吗?

  A:一定要经常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样可以培养孩子关注内心的能力,培养孩子自我分析的能力,这样的孩子才能知道自己的幸福在哪里,才能获得幸福。

七、给孩子一道界限

  徐孟利,来自台湾,是一名温婉秀丽的幼儿园老师,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随爱人外派而旅居北京,在此地仍从事自己热爱的早教工作。

  多年执教与育儿经验令孟利深悉,孩子的幸福必是以身心健康为基础的,之后他才有能力去学习与探索;成年后,面对更为复杂辽阔的世界时,他会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而这些能力只有在幼时被培养,孩子处理问题才会有自己的原则和把握,才能自信满满地面对人生中的跌宕起伏,去实现内心的目标,从而获得自我的幸福。

  不幸福来自没有界限

  孩子身心健康是来自母亲很大的包容。“母亲的包容并非是无限的空间,而是给孩子一个温柔而坚定的界限。”孟利说道。孩子的状态是很动物性的,教育他学会适应社会是妈妈最重要的责任。然而,现在妈妈的做法大多倾向两极:极严格或极放任。

  孟利回忆到,曾有一个家长来陪园,孩子要妈妈的座椅,妈妈会自然地起身让出椅子,而不是告诉孩子:“这是我正在坐的,请你搬旁边的椅子。”因为妈妈们已经太习惯满足孩子,孩子也太习惯被满足。但孩子终会长大,只身闯荡世界,外边的世界与妈妈给予的是不一样的。还有一个3岁的宝宝刚入园时,对其他小朋友的玩具不问自取,渐渐发现没有人愿意跟他玩。这时孩子怎么会觉得幸福呢?

  以自我为中心,不守纪律,不尊重他人等不良习惯不仅不利于一个正常孩子的健康发展,还会歪曲他的本来人格,严重损伤孩子的学习技能和社交能力,进而阻碍孩子追求幸福。而这种不良习惯的形成,妈妈难辞其咎。

  界限是伸向幸福的温柔臂膀

  孩子必须知道自己和他人是共存的,人我的界限是恒在的,而后才能言及追求自己的幸福,这与妈妈的教育密不可分。

  妈妈先要清楚地告诉孩子,世界上并不只有你自己在生活,别人也在生活,彼此之间会有一些共同的交集。这样孩子才能学会尊重??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于尊重之上,孩子才能发展出一种健康的处世观与幸福观。

  妈妈给孩子的界限,就像一只温柔的臂膀,给孩子以指引、以护佑。久而久之,孩子会在这个界限之中收获真正的自由,并实现目标,获得幸福。

  妈妈访谈Q&A:

  Q:你认为今天的孩子幸福吗?为什么?

  A:现代因为少子化,孩子得到大量的长辈关注及物质方面的满足,看似幸福,但是需要父母更有觉知地在教育方面去关照孩子的身心需求,保护幼儿细致丰富的感受力,使之拥有感受幸福的能力。

  Q:为什么很多孩子觉得不幸福?最大原因是什么?

  A:因为孩子在0〜7岁间,需从周遭环境中获得很多生命的能量。而现在都市化的早期教育,经常让孩子远离自然环境,暴露在电子声光媒体中,或过早经历学习认知的压力,均容易导致孩子的内心得不到平衡地舒展。

  Q:孩子成长中,你认为最重要的幸福是什么?

  A:不同阶段感受不同。比如,宝宝刚刚出生的阶段,他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是在妈妈的胸怀里;但当孩子1岁多学步的时候,开始建立来自周遭环境与大地的安全感和幸福感;3岁后则需要从与玩伴融洽的游戏互动与自我独处中感到幸福⋯⋯父母的责任在于帮助孩子建构一个真正适合其成长发育的环境。

七、妈妈自身要幸福并能有效传承

  名人母亲告诉你妈妈是孩子幸福的榜样

  幸福不是靠别人给予的,而是要自己去争取。作为妈妈,即便不能保证供给孩子一个幸福的人生,但是要保证给自己一个幸福的人生状态,给孩子一个榜样。

  坚强的母亲让孩子拥有最后的幸福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女人是柔弱的代名词。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能够不惧艰难困苦,一直坚持下去的往往就是那些看起来比较柔弱的女人,她们甚至在有些方面比男人还要坚强。如王桂荃女士(梁启超的二夫人),在梁启超离世之后,带着九个孩子度过了无法想象的艰难岁月,即使在动乱年代也没有动摇她对幸福的渴望。在她去世以后,梁思成和兄弟姐妹一起在父亲墓旁种下一棵“母亲树”,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母亲,感激母亲给予自己的坚强与幸福。

  善于思考的妈妈将引导孩子找寻幸福的真谛善于思考的母亲也会影响孩子的思维,令孩子学会深刻思考,找寻幸福的真谛。就像一个还不会走路的孩子在大人手牵手地带领下慢慢学会走路一样,善于思考的母亲从孩子出生那天起就在每一天的生活里一点点地影响孩子,让他们远离简单,让他们知道深刻,让他们拥有正确的幸福观。著名作家金庸曾经说过,他对小说中的人物内心深处的探索很多受母亲影响。文中女性那种真挚、简单、传统的幸福观,想必也是来自他的母亲。

  善良的母亲让孩子懂得幸福的内涵很广阔左拉曾经说过:“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是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追求幸福最大的障碍就是精神的冷漠,“胸怀天下”的情怀虽然由后天的修养与教育形成,但是它仍然是来源于孩子母亲的善良根基。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就曾说过,自己在母亲那里得到的是“虔诚和善良”。我们在比尔?盖茨对全世界贫困地区的大量捐款上就可以看到母亲的印记。如今他将母亲传递给他的善良与幸福,赠予更多的人,他亦在帮助他人得到幸福的过程中收获了自己的幸福。

  普通妈妈告诉你幸福感受可以有效传承

  每个母亲都在影响着孩子的各种品质形成,而这些品质就是孩子通向幸福之路的基石。不只是名人的母亲如此,其实我们身边的普通母亲,她们身上同样会有这些美好的人格特征、精神品质以及幸福感受,能够传给自己的孩子。为此我们采访了陈子洁女士。

  陈子洁是个幸福的女儿,也是个成功的妈妈。因这两重身份,她更能感受到妈妈角色的重要,是妈妈将幸福给予她,如今她又要把这份幸福传递给女儿了。在接受与传承中,陈子洁感恩母亲的付出,感谢生命的历程,并愿将这段幸福心路与大家共享。

  幸福来自母亲的爱与支持

  陈子洁记忆中的童年时光,是快乐而温馨的。从小母亲便给子洁很大的空间,对她的朋友亲切友善,对她喜欢做的事情无私支持。

  母亲常说:“你想要做什么就去做,妈妈支持你。”周围每一家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医生、律师,但母亲从未这样要求她,只希望她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所以,从舞蹈、酒店管理、电影,到现在做营销,陈子洁一路走,一路学,只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感觉非常幸福开心。

  母亲也有坚持己见的时候,但是她的所有坚持都会解释给子洁听。子洁幼时在马来西亚接受的是华校教育,学中文很辛苦。她曾向父母提出转到英校,但父母没有让步。在70年代,中国在她的眼里还是一个很陌生、很遥远的国度。子洁还记得母亲当时给她解释说:“中文将是一种很重要的语言。总有一天,你会知道妈妈这样做是因为爱你。”事实证明,母亲是对的。她还记得10年前,子洁来到中国工作的时候,曾很郑重地向母亲道谢。

  幸福的感受可以代代相传

  现在子洁也做妈妈了,小女儿马仟羽已快2周岁了,给子洁带来无穷欢笑。从母亲身上吸收到的养分,子洁一样会用来滋养女儿。子洁不要做一个高高在上的母亲,她更愿同女儿做朋友。像自己的母亲一样,子洁也会让女儿有一个很大的空间,学喜欢的东西,做喜欢的事情。

  对女儿以后的成长,子洁说会让女儿自由发挥,她会支持女儿,尊重女儿。像自己的母亲一样,子洁只愿成为女儿的支持者、分享者,而不是女儿人生的主导者。子洁希望女儿也能如她一样,享受到家庭的快乐与温馨,把家当做自己幸福的源泉。

  虽然每天忙碌,但子洁会尽可能每一天都分一些时间去陪女儿。晚上回家后,子洁会陪女儿玩耍,给她唱歌,陪女儿睡觉,讲故事。因为儿时母亲常常陪伴自己玩耍,子洁深知陪伴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样平常的陪伴时光中,子洁常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感恩,感谢生活给她的赠予。

  妈妈访谈Q&A:

  Q:你觉得感受幸福是一种能力吗?

  A:不同的时间,一个人感受到的幸福或许不同;同一个环境,每个人感受到的幸福或许不同;所以我觉得感受幸福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能力。

  Q:你认为幸福感的缺失,对孩子的成长或者成年生活有什么影响?

  A:在一个家庭里,成员间互相尊重爱护,以礼相待,使孩子生活在安定和睦、愉快欢乐的气氛中,让孩子能感受到的幸福,有助于孩子良好个性的形成。而父母间互相争吵,言行粗鲁,使孩子生活在紧张冲突的家庭气氛中,孩子感受不到爱和幸福,就极易形成不良的个性。

  Q:对妈妈有什么建议?

  A:妈妈自己要开心,你的孩子才会开心。如果妈妈觉得很辛苦,总在抱怨,小孩也不会成长得很好。不论是在工作、还是做妈妈,都要是一个很开心的人生,你的孩子才会跟着你一样,有一个很开心、很快乐的人生。

来源:心理育儿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aojiao/492781.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