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家就是最好的学校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家庭教育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2001年我们全家来北京,加入北漂行列。

  我们住在郊区。刚来时,儿子鲁鲁还小,只有四岁。因为没有北京户口,好不容易托关系进了区上的机关幼儿园,我们已经很满意了。上小学,又是好不容易进了区上的师范附小,我们也是千恩万谢,再无其他奢望。那时候,我还没有开始写教育方面的书,对教育的问题研究甚少,又因为不是本地人,信息也不灵通,于是无知者无畏,也无忧,以为将来孩子的学校教育,无非就是这样按部就班走下去吧。

  2003年“非典”,学校停课,单位休假,小区的公共活动场地就成了这些赋闲的大人、孩子的消遣之地。平时从不来往的邻居突然之间就熟了。就是在这段时间,我认识了好几个家长,他们的孩子都读二年级,和鲁鲁差不多大。

  家长相聚,话题总是离不开孩子,聊着聊着,我就发现了自己的无知,原来我所在的这个郊区,竟然没有一所好初中,升学率竟然在全市倒数!我很快就被家长们的焦虑所感染,因为我很快就知道了,就在我们这幢楼,有一户人家,为了让四年级的孩子读城里的好学校,已经将房子卖了,到城里租房住。还有一户人家,二年级的女儿是在城里一所名校读寄宿,她不仅享有更好的师资,而且已经拥有了海淀区的学籍,以后考初中就比我们更占优势。听别人谈论着某某名校怎么怎么好、怎么怎么难进,我心急如焚,看着儿子天真烂漫的笑脸,惊出一身冷汗,幸好我及早觉悟了,不然儿子的一生岂不要毁在我的手里!

  于是,我开始考虑小升初的问题,尽管那时候鲁鲁才二年级!

  仔细想了一下,我不可能提高学校的升学率,我只能选择更好的学校。而仅仅因为儿子要读好学校就到城里去租房,改变整个生活状况,这也不现实。那么,唯一可行的就是像邻居一样,送鲁鲁去读寄宿学校。

  这个念头一产生,就不可遏制地生长起来,在此后的一长段时间里,是否去读寄宿,成了我脑子里纠结不休的一个问题。为此,我上网查阅学校资料,到论坛里去和别人讨论,还跟着邻居去她女儿的学校实地考查,搜集了一大堆应该送的理由,也搜集了一大堆不应该送的理由。

  “非典”很快过去,一切又都恢复正常,但我从此却多了一块心病,总是在为儿子的择校犹豫不定。

  有一天,送了鲁鲁上学,我推车在街上走,看到一辆校车,上面有很多孩子。这时,我突然就想到《阿甘正传》的结尾,阿甘看着儿子上了校车,就像当年他自己上校车一样。

  我突然想哭。

  阿甘的校车,那个陌生的凶悍的女司机、那些不给他让座的同学,当然,也有第一个善待他的女孩、他一生所爱的人,这些、这个车厢,就是阿甘所要面临的社会,踏上校车,就是踏上社会。无论我们多么爱孩子、多么呵护他,总有一天他会踏上他自己的校车,消失在我们的视线里。而鲁鲁,这一天竟这么快就来了。想起他出生以来的种种。不知当他踏上校车那一刻,我是不是能够忍住眼泪。当我向他挥手以后,就是他独自去面对自己的世界了。

  也就在那一刻,我突然感到,我是多么残忍,又是多么愚蠢。只有当我真正感受到分离的感觉时,我才意识到我是那么的依恋他。他又何尝不是如此?他还那么弱小,他能够承担起如此的重量吗?在整个事情中,我所考虑的,全都是“升学率”,而把“心灵”放在了如此次要的位置,我只是站在我这个角度,设计着他的人生,我考虑过他的感受吗?我真的能够安排他的人生吗?就像阿甘的妈妈所说的,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儿子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他还只有七岁,他的人生有着无穷的可能性,而我却把目标固定到一个狭隘的“升学率”上!

  其实,挑选是没有用的,你只要一颗接一颗地吃,自然就会把所有的味尝遍。我突然之间就想明白了,我所要关注的并不是孩子将来读哪一所学校,而是将来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再来思考是否送儿子去读寄宿,似乎就很简单了。我发现,儿子留在郊区,留在我身边,也许成绩会稍微差点儿(也不见得一定就差),但他可以每天和我们在一起,享受我们的爱,心理上获得更多的安全感,情绪会更稳定,心理会更健康。

  没有哪个学校会比家庭更有爱,没有哪个老师会比父母更爱孩子,爱本身就是人性的最基本教育。很多人成年后在人际关系上出现问题,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不能很好地与人合作,有的甚至出现人格障碍,不仅谈不上事业成功、谈不上人生幸福,甚至成为社会的祸害。这往往都是因为幼年时期爱的缺失造成的。让孩子成为一个正常的人、健康的人,有什么能够比这个目标更为重要呢?从这个意义来说,家庭是养育孩子最好的场所。

  其实,从小到大,鲁鲁就没有离开过我,从小都是我们亲自抚养的,这样一个相濡以沫的过程,使得我们彼此之间感情深厚。而相互的尊重和信任,使得我们有着很好的沟通和理解,这种关系,是他人生的巨大财富,我想他会内心安定,由此而获得力量。

  即使从知识的层面来说,孩子和父母在一起,这本身也是一种最好的学习。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往往是按自己的方式去教孩子,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反映着我们的人生智慧,我们所处理的每一件事,都是我们几十年人生经验的释放,孩子每天耳濡目染,实际上就是在学习。这种来自于生活本身的学习,是学校整齐划一的正统教育所不能提供的。

  现代的学校教育,相当于大工业时代的机器生产,是批量制造人力资源的行业,其规模化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它是个泯灭个性的地方。学校教育不可能具有丰富性、复杂性,它传授的只是基本原理,往往是呆板的、机械的、教条的。一个人如果完全按学校教的去做,一定会在社会上寸步难行,既不可能获得事业的成功,也不可能充分享受人生的乐趣。因此,每一个孩子都有必要在学校之外接受真正的个性化教育,这个教育靠谁来施行呢?谁能教给孩子们真正的人生知识、社会知识?当然是家长。

  教育并不是机械的、程式化的,而是教育者将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传递给孩子。社会是复杂的,智慧和经验也必然是复杂的,而学校的老师,不管他个人的学识和个性如何,既然他处于学校教育这个体系中,就必须符合学校的评价标准,按学校的规矩办,只说该说的话、只做该做的事,其中难免有违心之处。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东西,却一本正经地传授给孩子,孩子若真是听进去了,岂不只能后果自负?更何况老师中也有滥竽充数的,教育的效果更让人怀疑。所以,父母必须负起教育的责任来。

  既然如此,我们就把家当成了最好的学校,把饭桌当成最好的课堂,让孩子在家庭这个最安全、最真诚的环境里,接受最适合他的教育。

  现在,鲁鲁已经上了高中,从初中起,他就在城里读寄宿学校了。当年没有选择寄宿,是因为他还小,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还需要我们的浇灌和呵护。这几年走下来,他长大了,已经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已经有了足够的力量去自己生长,我可以放心地让他走向广阔的天地,去寻找自己的世界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aojiao/499528.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