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教养记之关注心智与人格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家庭教育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你对孩子是真爱吗?你有过错误对待吗?

当辅食期结束,孩子的饮食渐渐趋于和成年人一致,接下来整个儿童期的吃饭好坏是对早期喂养的初步检验;待他成年自理生活后,他的饮食习惯和身体素质是对早期喂养的最终检验。

同样,当你日夕陪伴的孩子渐渐长成后,他开始踏入学校,青春期的性格是对早期家庭教养的初步检验;待他成年后,终身的人格与品质,尤其是婚姻质量是对早期家庭教养的最终检验。

所以,不论是养还是教,早期是基石,越早越重要。早期越偷懒,后期越麻烦。

而所谓“教”“养”,其实是相辅相成的。身体健康、作息规律、生活习惯良好的孩子,就会吃得好睡得好精神好不生病没蛀牙,就会动作灵活思维敏捷,而且因果逻辑时间观念也更清晰,从而安全感更强,那么他在每个关键期都能平稳过渡、适应良好。

而所谓“教养”,在不同时期更是不一样的。因为孩子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口、手、四肢的敏感期,再到语言、秩序、界限的敏感期,孩在不断在构建自我和认知世界。比如几个月大的宝宝,哭了一定要抱,这是要建立安全依恋关系,而会走了以后,跌倒了是可以不抱的,这是要培养他坚强独立;比如两岁的孩子,他只会抢夺自己喜欢的玩具,你所期望的“合作分享”意识到三岁才会萌芽。那么在此期间,你会不会错误对待呢?

所以面对这些挑战,分龄研究对待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先讲幼儿期,也就是两岁半以下孩子的陪伴与对待。

一.给予无条件的爱

你并不是完美的父母,所以不要苛求拥有一个完美的孩子。

所以,爱孩子,不是爱他的优点,不是爱他的表现,是爱他本身。如果你在他很乖、表

现很好的时候很爱他,而在他淘气、捣乱、表现不好的时候就只剩下了愤怒、失望,而忘记了爱,那就不是无条件的爱。

而得到充分的无条件爱的孩子,一生都是乐观自信的。因为,只有无条件的爱,才能建立安全依恋关系,孩子对外界的反应才会更积极。

二.拥有两个最基本的态度

1.尊重

即便他只是个婴儿,也最起码应该得到三个尊重:

首先尊重孩子的隐私。请使用纸尿裤,纸尿裤不会造成罗圈腿,也不会影响男童生殖器官发育,更不会捂坏孩子;不要在公众场合裸露孩子的隐私部位,更不要将他的隐私部位照片上传至任何网络社交平台——如果孩子会说话,他不会愿意暴露自己的隐私部位给人们看。

其次请尊重孩子的性别。先从穿衣打扮上区分男女,即便只是个婴儿,他也是个有尊严的人,不论穿好穿次,他跟你一样得有最起码的体面;日常选择玩具和用品的时候也要进行性别区分。从语言上,对男宝宝更多用“勇敢、有力气”,对女宝宝用“安静,温柔”等,而不是用从网上学来的混淆性别和品格的语言糟粕“我们是女汉子,我们是吃货”——如果孩子会说话,她会喜欢这样的评价吗?

还有,请尊重孩子的生命安全。在家请用你的常识去归置整理物品陈设,出门请你遵守交通规则,有私家车的,请为孩子配备儿童安全座椅,不要抱着他当人肉气囊,更不要抱着他坐副驾去挑战交通法规——一个不具备生命安全意识、一个不遵守社会规则的父母,带给孩子的是什么?

2.接纳

前阵子我从网上看到有对美国夫妇,他们四岁的女儿每次穿上男孩衣服都非常开心,穿女孩衣服就非常难过,也就是说这孩子非常想当男孩。这对夫妇后来做了个艰难的决定,就是同意孩子从此穿男孩子衣服,开开心心地当男孩,并且准备等她够年龄了就支持她去做变性手术——在这个故事面前,我们很多做父母的应该汗颜,这是多高程度的一种接纳啊!而我们很多人却并不能接纳自己的孩子,不停这样抱怨孩子:“你怎么是这样的一个孩子?你怎么这么淘?你怎么这么慢?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你又尿裤子了!”

所以,请接纳孩子的一切特点,他是独一无二的,如果他的特点让你烦恼了,请你去寻找解决这些烦恼的方法。

三.培养三个最重要的品质

三岁看老是对的。所谓的“长大就好了,慢慢就变了”更多是后天的社会适应性对人

行为的一些干预和修订,而且很多东西其实是变成了被时光掩埋的秘密,除非人生遇大事,否则不容易暴露。而人生最本质的三大优良品质,则来自于生命早期的培养,而且这三大品质将伴随人的一生,你在优秀的、成功的(这词儿有点滥,但也挺不错)人身上普遍都能看到,而一些糟糕透顶的人生,则经常能找到反例。所以,这个非常重要,请切记。请不要当小事,不要觉得孩子还小,无所谓。

1.内归因

内归因就是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归咎于外在原因。具备内归因品质的人,成年后如果遇到挫折,他会更多从自身去反思检讨,从而努力完善自己,去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达成目标。而不是抱怨他人、抱怨客观条件、抱怨外在的环境、抱怨世界的不公。无疑,这是一个极其优秀的品质。而这个品质是从小培养的,比如孩子磕到了桌角磕疼了脑袋、摔倒在了地上碰到了腿,请不要告诉孩子“桌子坏,你打桌子”“地坏,我替你打地”,而是应该让孩子知道,摔倒是因为自己不小心,下次要小心,并且摔倒是很正常的事,爬起来继续走就可以。

2.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就是愿意等待,愿意忍耐,愿意通过达成的规则去最终实现愿望,而不是想要什么就得马上拥有。具备延迟满足品质的人,成年后他会为了目标去付出努力、等待和忍耐,而不是付出就马上要结果,或者不付出就想要结果。而这些也来自于早期的培养。比如孩子想要一个东西,你可以跟他商量“我们先出去玩,回来了再拿”“你先认真吃饭,吃完了再做”“这个今天已经吃过了,明天再吃”,很多孩子不被满足时都会哭闹、不妥协甚至倒地不起或者满地打滚,而此刻如果你不坚持,以后他这个招数会一直用下去的,成为要挟你的习惯,直至成年,

3.自控力

在培养延迟满足品质的过程中,必然会伴生出另外一个可贵的品质,那就是自控力,因为没有自控力是无法实现“延迟”的。具备自控力的人,成年后对规则比较重视,道德感较高,一般都能成为正直的、守时的、律己的、严谨的以及最起码不乱穿马路的人,当然,这些你在优秀的人身上也都能看到。当然,孩子的自控“能力”跟年龄和个性气质有一定关系,但自控的“意识和习惯”,却是只要他能懂话,可商量,就可以开始培养了——小飞侠曾经有两次陪着我上完1.5小时的家长课,能在我的商量和示意下做到不闹不喊叫自己玩不影响我们,就是自控力的体现。

四.不要再把儿时我们深恶痛绝的,加诸在我们的孩子身上

1.不溺爱

要培养以上优秀品质,就得做到不溺爱。动作发展和饮食习惯因为溺爱而导致的负面结果我们不赘述了,而在行为习惯上如果过度溺爱的话,孩子的独立性将得不到锻炼,如果连自己吃饭、穿衣、穿鞋、洗脸、刷牙、自己的东西掉了自己捡、帮助做家务等都不舍得让孩子做的话,那么更别提培养延迟满足等品质了。

2.不贴标签

墨菲定律:你担心的事情一定会出现。你的担心就是对这件事情的负面强化。正所谓: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这孩子心眼真多”“这孩子特不老实”“这孩子就爱欺负别的孩子”,“这孩子最近怎么总摸小jj”,事实上,孩子的某些行为没有特定意义,你贴的标签反而会进行负面强化,久而久之没准他真的就是你说的那样了。

小飞侠上早教课时,我发现他有点怕那个黑皮肤长汗毛的外教,每次那个老师辅助他做体操他就有点儿不愿意,只是有点儿哦。我有次很错误地问他:“你是不是怕那个老师啊?”小飞侠点头说是,从此他每次一看见那个老师就扑我怀里说“我怕那个老师!”完全不让那个老师再碰他。这就是我贴标签和负面强化的后果。后来我就努力撕标签,每次见了那个老师我都对小飞侠说“你看老师对你笑了,他喜欢你呀,你也对他笑吧,你过去找他吧!”这样反复几次才渐渐好了。

3.忽略和淡化

首先要明白,孩子的有些行为不属于负面行为,比如一岁多的孩子去拽别人的头发,两岁多的孩子在争抢玩具的过程中推倒了别人,其实都是正常的,但如果你担心妨碍或者伤害到别人,想去做一些干预的话,请切记:不要打,打了反而记住了;不要不停说他,说多了就是给他强化“你就是这样的孩子,你就是在这方面不好”;不要在该行为未出现之前就打预防针,本来他都忘了,你一说他反而记起了,马上就去实施了;不要在该行为出现后马上认真高调地去制止,他发现能引起你的注意,会更加乐此不疲。正确做法是:忽略他的行为,淡化你的态度,转移他的注意力,和缓地进行隔离。如此几次,渐渐这个行为就过渡了。

4.不过度表扬

我经常被有的家长嘴里不停地复读机一样的“真棒!好样的!你真棒!”听得耳朵起茧子,而仔细一看,却无非是孩子走了一步没摔跤、吃个水果没乱吐这样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这些事情不需要表扬。这些事情都需要表扬的话,那么真正值得表扬的事情又如何更夸张地表扬呢?而且过多的表扬会让孩子习以为常,以后若没有人天天表扬他,他将非常挫败。表扬成口头禅以后,孩子事事都会为了表扬而去表现,做事情会先求赞美,他内心的观念就变成:大人爱的是我的表现,我唯有好好表现才能获得爱。而这样的人格无疑是不健全的。

但孩子还是需要表扬的。那么如何表扬呢?请一定在他确实努力了、有关品质的、不是先天拥有的东西上去表扬,而且表扬地具体一些,明确一些,频次不要太高。比如“你今天出门帮妈妈拿包了,真的谢谢你呢”“你给弟弟喂水喝了,会照顾弟弟真的不错啊!”

5.不捉弄

经常看到很多人这样逗孩子玩:“你手里的东西能不能给我吃一口啊?”孩子递过来之后却说“阿姨不吃,你吃,阿姨逗你玩儿呢!”每当这时候我会对那个人说:“请你收下,请你吃掉”;或者这样问一个小男孩:“你是男孩还是女孩啊?男孩啊,不对,你是女孩”,我只好蹲下来告诉孩子:“你是男孩,不是女孩”;还有问孩子“你爱奶奶还是爱妈妈啊?”,孩子小小年纪就得学会察言观色,妈妈在边上就说爱妈妈,奶奶在边上就说爱奶奶。我们希望孩子做真诚、事实求是的人,那么就不要去混淆孩子刚刚建立起来的认知概念和思想品格。

6.不贿赂

“听话妈妈给你买糖吃”“你乖乖亲一口叔叔,叔叔就送你个小汽车”,不要让孩子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而去表现或者表演,也不要让你和孩子的关系变成赤裸裸的利益交换。不珍惜孩子品格的家长,是需要反思的。

7.不威胁

“你这样妈妈就不爱你了,你这样妈妈就不要你了”“你现在不好好吃饭的话,以后永远都没饭吃”,威胁孩子本来就不对,再去说不留余地且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结果那就更不对了。你可以告诉他不让做是因为这件事本身不对;要吃饭是因为吃饭才有力气,饭很好吃。

8.不侮辱不恐吓

不论孩子多么淘气,不论你多么忙碌辛苦,也请不要跟孩子说气话,更不要中伤和侮辱他,不论他听不听得懂。如果仅仅是发泄情绪,请克制,如果就是发泄给孩子听,你是因为他听不懂才发泄,还是想让他听懂?而孩子完全可以感受你的情绪,也很快就能模仿背诵你的语言。

如果需要跟犯错的孩子讲道理,请只针对事情对错,不要否定他的品格,而且道理认真讲一次就够,不要不停唠叨;或许你可以惩罚他(当然我们不提倡打),但不要总拿“打”来吓唬他:“小心我打你啊!你再这样我马上打你!我打死你!”,还说得很大声,想以此来震慑孩子,而你真的希望孩子是被吓大的吗?

9.不要树立假想坏人

姥姥说“你再这样妈妈就来打你了!你爸爸不让你吃这个!你再不听话警察就来抓你了!”看护人一般都不愿意自己当恶人,所以总爱把另外一个人树立成坏人来吓唬孩子,而妈妈被无端树立成了坏人,那岂不是影响妈妈的形象?警察叔叔被树立成了坏人,那么在真正有危险的时候警察还能被孩子所信任吗?

10.不要表里不一地评价孩子

只要孩子能听见,那么你对他的评价都会起到强化作用。而表里不一的评价更会引起孩子的混乱。比如你严肃地要求孩子“不要打人,打人不对”,然后却跟孩子爸爸很高兴地说“孩子会打架了呢,以后上学不会受欺负了!”,孩子看似漫不经心地在一边在玩,但其实你说的他都听见了,而且还明白了你其实喜欢他打人呢,下次他会继续用打人来试探、观察你。与此类似,大人们之间聊天,如果孩子在场,请注意一些是非话、评价他人的话、少儿不宜的话,甚至一些会强化他某些行为的话,尽量不说。

11.多用正面语言和孩子沟通

用“慢慢走”代替“别跑!”,用“让我们安静一会儿”替代“别吵了”,总之,多用正面语言,少用负面语言。而一些不文雅的口头禅,甚至一些不文明的语言,孩子其实学起来比谁都快。那种听见孩子说脏话还觉得好玩的父母,应该去反省。

12.不要教他说,也不要当翻译

不管孩子的语言发展到什么阶段,请让孩子自己去说,不要不停教:“你对阿姨说你好,你问阿姨你在干吗呢,你问小哥哥我能和你一起玩吗?”,不要让孩子做你的复读机,也不要不停翻译孩子的话,请把语言锻炼和思维发展的机会留给孩子自己,让他自己努力去表达。

13.少限制,但要有界限

在孩子探索世界和与外界互动的过程中,不能进行过多限制,“这个不能动,那个不能碰”是会影响孩子发展的。但如果孩子碰了不该碰的,那一定是大人的失职。在家里,你应该给桌角穿上防撞条,给柜子和冰箱安上锁,给插座盖上保护套,把家里的药箱藏起来,不要让孩子给自己带来伤害;而在外面,你则要尽可能多地安抚和照看好孩子,做到不妨碍他人、不损害公物。

我记得我在网上看到过有个奶奶让孩子坐在超市的大米桶内玩耍嬉戏,最后还尿在了里面。熊孩子在自己亲人的眼里怎么都是可爱的,可被妨碍到的外界是不会接纳容忍的,这跟外界有无爱心毫无关系。

14.夫妻关系是第一位的

在任何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永远是第一位的。只有恩爱和谐的夫妻关系,才能让孩子享受到幸福感和安全感,孩子也才能学会真正的爱。不吵架的夫妻是不存在的,但请尽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因为孩子的直线思维会认为“他们吵架都是因为我,一定是因为我做错了”,所以,你们吵架时,孩子不仅是被你们的争吵惊吓到,他更会被自己内心的负罪感而深深伤害。这是孩子怯懦自卑的源头。

15.不敷衍,全心陪伴

小飞侠话多起来以后,经常把我烦得要死,我就“嗯啊哦”地回答他,他每次都很生气地大声再重复,重复到我认真对待为止。

我想,在孩子心里,“忙”肯定是一个怪兽,为什么要抢走妈妈的时间?手机也是个怪兽,妈妈为什么那么爱看它?所以,妈妈们,请合理妥善安排你做家务的时间,同时请放下你的手机,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同时,动作与游戏、环境与同伴是这一时期你需要提供给孩子的,而且不论孩子表现如何,他只要能与同伴一起玩耍,对他都是有益的。

所以,没有人天生就是合格的父母,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学习,让自己的知识能跟上孩子发展的脚步。不求居功,但求无过。只愿对他少一些错误对待,只愿日后思及,少一些内疚抱憾。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aojiao/506212.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