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兰斯创造力发现法
一般说来,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创造力,但重要的是能否技高一筹或出类拔萃。当发现自己的孩子在创造力方面比较出众时,父母就应该及早打算,对孩子进行有目的的培养了。
在考察孩子的创造力时,父母首先应持有下列四种态度:
l 正确对待孩子的观点和表现。创造力高的孩子往往会有“奇思怪想”,与众不同,父母切忌随意讥笑或斥之为怪物。在考察孩子的创造力时,最忌讳的便是告诉孩子:“你怎么不像你大哥?”人比人气死人,孩子的创造力越高越不一样。
l 要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要马肥,你得有草让它吃,即使可以不用人去喂它,也要有“草”。同理,要孩子具有创造力,非得创设环境不可。家里可以买些孩子看得懂的关于创造发明的故事书籍;玩具坏了,不必动不动就买新的,可以提供一些简单工具,让孩子自己动手改造、修理。
l 让孩子有机会模仿创造。创造在于求变求新,怎能模仿呢?其实,模仿的是创造的态度,创造的情操。如果母亲一味买新礼服,而不将旧衣服改制成新衣,她的女儿就很少有机会模仿这样的创造态度。透过“模仿”,可以感受到创造的魅力。
l 鼓励孩子的创造。日常生活中,孩子的创造往往很难得到鼓励。固然,父母很难判断孩子的这些作品或想法的是非,但这没有关系,作父亲的应该记住一点,孩子的“有心创造”这种精神就值得特别鼓励。
l 在考察孩子创造力时,父母除了应该抱有以上态度外,还可通过一些具体的方法考察其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譬如:
流畅性:
l 让孩子尽快说出什么是红色的,说得越多越好;
l 尽快讲出桌子的用途,讲得越多越好。
l 给孩子讲一个没有结尾的故事,要求孩子编出故事结尾,而且至少要编出三个不同的结尾,等等。
流畅性,是思维敏捷的镜子。
变通性
l 铅笔除了写字绘画还可以干什么?孩子能说出“当鼓捶”、“搔痒痒”等,就算摆脱了固定的思维习惯。
l 有10根长短不齐的小棍,让孩子将小棍按照长短排列一行,孩子如果能想到把!"根小棍往桌上戳,一下分出长短,就算有变通性。
变通性,是思维灵活的标志。
树上有5只鸟,“砰!”一枪打下来!只,树上还有几只?你一定为孩子答“还有4只”而不满意,认为应该答“一只也没有了”,因为枪一响所有的鸟都吓飞了。请注意:如果孩子答“还有一只”,才是有独创性的答案。理由可以是:打死的鸟儿正巧挂在树上。
鱼缸里有5条鱼,死了2条,鱼缸里还有几条鱼?答“还有&条”,不好。“还有5条”,也没有独创性。孩子如答“一条也没有了”就有独创性。理由可能是:死了鱼,一定要换水,活鱼死鱼都捞出来了。
独创性,是思维高超的体现。
这种例子很多,父母可以找一些相关书刊中登载的难易适中的“智力测验”题,对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考查。
创造力,对人的生活生存相当重要,因为,只有有了创造力,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没有创造力很难取得什么成就。
创造力是表现人类智慧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同于另一个方面———智力。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与创造力高低并不呈完全的对应关系。但可以说,创造力是思维能力发展的最高境界,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的综合反映,是想象思维与现实存在融合的产物。
创造性思维表现,如前所述有三:
一是流畅性,譬如给您一个空罐子,看您能想出多少用途来,越多越流畅;二是变通性,譬如一个空罐子您可以把它归到多少个类别中去,越多越变通;三是独创性,譬如您读完一篇文章,便有自己的结论,见解很独特,和人家的观念不同,这表示您的独创性很高。
那么,怎样测定孩子的创造性或创造力呢?目前不少专家学者在研究用于测定创造力的试题,但这些试题的合理性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人们使用较多的是多兰斯提出的方案。他认为以下这些项目是孩子富有创造力的特征:
l 常常专心致志地倾听别人的谈话。
l 说话或作文时常使用类比和推断。
l 能较好地掌握阅读、书写和描绘事物的技能。
l 喜欢对权威性的观点提出疑问。
l 爱寻根究底,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
l 爱好细致地观看东西。
l 非常希望把自己发现的东西告诉别人。
l 即便在干扰严重的嘈杂环境中,仍能够埋头于自己的研究,不大注意时间。
l 常常能从看起来互不相干的事物中找出相互间的联系。
l 即使走在街上或回到家里,仍然喜欢反复思索课堂上学的东西。
l 有较强的好奇心。
l 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动用实验手段进行研究。
l 喜欢对事情的结果进行预测,并努力去证明自己预测的准确性。
l 很少有心不在焉的时候。
l 常常将已知的事物和学到的理论重新进行概括总结。
l 喜欢自己决定学习或研究的课题。
l 喜欢寻找所有的可能性,常常提出:“还有别的办法吗?”
上述17个项目是供父母发现自己孩子是否具有创造力的潜能及其未来成才发展趋势的。如果实现了上述17个项目,那么就证明这孩子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很有发展前途,也有继续深造的价值,如自己又肯努力刻苦,则必有所作为,有所发明,甚至可能成为创造发明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aojiao/508632.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