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出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在讲完一个论点后总是希望学生能对此提出一些问题,老师最怕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一个学生提出问题,另一种是问题一大堆,七零八落。没有一个学生提出问题的状况,会使老师感到为难,是讲得太深,学生听不懂;还是讲得太浅,知识量不够大。而问题一大堆,七零八落的情形则表明学生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问题讲得不清楚。可见提出问题是多么的重要。是否提出问题反映了孩子的思维活动是否积极,因为一个上课打盹的孩子是不会提出问题的,只有思维活跃的孩子才能提出问题。因此,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
2.明确问题
在问题提出后,接着就是要明确问题。明确问题是指经过思考,对问题进行分析,抓住其本质,然后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将其分类。如果不能正确地对问题进行分类就谈不上解决问题。如果将音乐简谱归为数学问题,是无论如何也解决不了问题的。对问题归类的过程虽然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的,但其前提是要对问题进行分析,而分析的过程就是一个抓问题本质的过程。在分析的过程中,要注意从各个方面看问题,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这样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例如,对于中学物理中求解加速度的问题,可从运动学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也可以从能量守恒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最终我们可以找出求解加速度问题的本质是找出计算加速度所需的条件。要让孩子理解明确问题的重要性,并理解明确问题是解决问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步。
3.提出假设
提出假设是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提出假设实际上就是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将问题分类后,提出假设就是将解决问题所用到的已有知识进行重组和推理,最终得到一个或多个答案。提出假设的多少是由分析问题角度的多少决定的,要鼓励孩子就一个问题提出多种假设,这样可以使孩子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
4.检验假设
提出假设时就已经得到了问题的答案,有些孩子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就会停在这里,认为问题解决了。其实,问题还没有真正得到解决,得到的答案在未经检验前不一定是正确的,当检验的结果出现错误时,就要从第一步重新做起。要让孩子养成检验假设的习惯,这不但培养了孩子对科学的严谨态度,还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孩子耐心细心的特质。
要让孩子养成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和掌握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开拓孩子的视野,丰富孩子的知识。经常带孩子出去走走,让孩子多了解些人文风情、自然科学,领略大自然的风采。孩子见得多了,问题也就多了,求知欲也就有了,不过您自己也要做好随时为孩子解答问题的准备。比如带孩子去各种展览馆,可以让孩子知道很多东西,有助于孩子对问题进行分类。
第二,放下身段,与孩子一同探讨。人无完人,谁都不是百科全书,更何况百科全书也有没收录到的东西,因而应放下身段,不要老以家长的姿态出现在孩子面前。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当孩子问到自己不知道的问题时,要大胆地说不知道,然后一同与孩子学习,直到找出问题的答案,这也是一种榜样,是一种求实认真的榜样。
第三,要善于引导、启发、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家长是孩子的指路明灯,这意味着当孩子忽略什么的时候,家长要及时引导、启发。为此,家长要比孩子更加细心地观察身边的事物,家长总比孩子的经验多些,为什么不利用这点长处为孩子做些服务呢。在引导、启发时要少说些这样的话:“这么明显都没注意!”“眼皮底下的还看不着!”等等,因为这类话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多说一些鼓励的话,鼓励的作用很大,一句鼓励的话也许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aojiao/521294.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