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物多玩”被幼儿园教师普遍看作是促进幼儿创造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从幼儿园教育实践活动来看,这样的游戏是否真正有利于幼儿的创造能力的发展呢?让我们先来看以下三个场景:
场景一:
户外自由活动暂告一个段落,教师让孩子们就地坐下休息,然后手拿一块塑拼地板(孩子们的游戏材料),询问孩子有哪些玩法。孩子们想了一下,开始积极举手,演示他们的玩法,如有的顶在头上,有的当飞盘扔,有的试图用它围成一个家,等等。其中有的玩法孩子并未实践过,而是根据教师提问临时想出来的。教师对此进行了简单的讲评,有些幼儿获得了教师的夸奖。
场景二:
下午户外活动时间,教师组织幼儿玩沙袋,让孩子们想出各种玩法,看谁创造的玩法多。分散活动之后,教师把大家集合起来,讲评说:“刚才有的小朋友创造的玩法很好。有的小朋友虽然在玩,但是玩得不好。现在,让××来告诉我们他的玩法……”
场景三:
教师提供塑料圈,要求孩子玩得和别人不一样。活动中,教师说:“我来看看你们是怎么玩的!”于是,孩子们纷纷演示起来。教师对一些孩子的玩法点头赞许:“我看到××玩得和别人不一样!”此时,为了配合课题研究,保育员忙着用照相机记录孩子们的创造性玩法。有的孩子忸怩起来,有的跑了开去,有的则特意摆出姿势让老师拍照。 3 后1页
从以上三个场景来看,教师的教育目标似乎得到了落实,但是我们发现游戏中幼儿的创造行为似乎更多是为了迎合教师的愿望,获得教师的夸奖,而不是出于自己的游戏需要。
我们说创造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创造性态度的培养。马斯洛认为:在创造能力的激发阶段,创造者忘记了自己的过去和未来,只生活在此时此刻,他完全沉浸、陶醉和专注于现在的时刻和眼前的情形,倾心于现在的问题。他指出,这各“专注于此刻”的能力是任何创造必不可少的前提。当孩子通过教师的行为和言语揣测教师期待他们“与众不同”时,那种本该属于孩子的自然的,同时也是宝贵的、专心致志地沉浸于游戏之中的状态被打破了。而如果幼儿能够不受干扰,专注于游戏本身,他们就能以最大程度的自发性,表现出创造能力。
当前,不少幼儿园在开展游戏的过程中存在着这各忽视、干扰甚至破坏(尽管是无意识的)幼儿“专注于此刻”的创造性态度的现象。为了改变这各状况,教师首先应树立幼儿具有自我成长的主动性的意识。孩子自身不仅有创造的潜能,而且也有创造的需要,尤其当创造是为他们自己痴迷的游戏服务时。教师在促进幼儿创造能力发展方面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应融入到有意识的环境创设、针对孩子的游戏需要所做的动态环境调整以及和幼儿有意义的互动中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这就要求老师成为一个敏锐的观察者,从幼儿的视角出发理解他们的内心活动,接纳幼儿特有的感受方式、表现方式,把握他们的游戏线索,并顺应幼儿的游戏流程和需要,对环境进行调整(如及时增添幼儿需要的游戏材料,整理、去除环境中多余的、可能妨碍游戏开展的东西等),使幼儿的游戏得以拓展。因这种援助针对幼儿的游戏需要,所以不会破坏、干扰幼儿沉浸于游戏之中的状态,有利于幼儿创造性态度的形成。 3 后1页
其次,在幼儿自发自主的游戏中,教师为了和幼儿进行有意义的,有时需要成为一个富有童心、能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们游戏的大孩子。这样有利于教师通过自身的交往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协助幼儿更好地打开思路,拓展游戏。当然,这并不是说教师任何时候都要忙于调整环境或者和幼儿交往。当孩子能够根据自己的游戏思路与环境积极互动时,教师以接纳的态度守护孩子的游戏同样很重要。
再次,教师对幼儿游戏中的创造性行为可以有所评价,但是不能以此评判幼儿的游戏进行得“好”与“不好”。孩子拥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因而他们在游戏中的表现不尽相同。对孩子来说,只要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地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之中,就应当判断他们在很好地游戏。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纠正这样一个错误认识,即与众不同的游戏方式才是创造。实际上创造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别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与众不同的创造,另一各是自己没有做过的(但并不代表别人没有做过)、在自身原有基础上的创造。对幼儿来说,后者对幼儿个体的发展更具重要意义。 3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aojiao/525794.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