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父母怒火易发,孩子伤痕难愈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父母学堂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哪个孩子也不是生下来就会循规蹈矩的。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规则,还是社会上的种种规范,抑或大自然的变化规律,都是孩子一点一滴慢慢学来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有犯错误、不守规矩的时候。边学习边犯错误,边犯错误边学习,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为什么非要对此大动干戈、火冒三丈呢?分析一下原因:

有些家长,以为不发怒就会失去威严,就镇不住孩子,就会惯坏孩子——这是典型的把“发怒”和“威严”混为一谈的做法;有些家长,工作压力大,生活压力大,经常不顺心,在外人面前忍气吞声就算了,回到家难道还得继续忍孩子吗?于是,孩子的一点儿小小的不是都可能成为引发家长心中怒气的导火索——这是典型的拿孩子当“出气筒”的做法;有些家长,是被自己的家长打大的、骂大的,轮到自己当家长,自然而然地就接过了“打”和“骂”这两样管教孩子的“传家宝”——这是典型的盲目效仿上一代教育模式的做法。

不管哪种原因导致的“怒火冲天”,还是先看看随心所欲地当着孩子发怒所带来的后果吧。下面这则本该是为人父母者讲给孩子听的一个形象直观又寓意深刻的故事,家长,尤其是那些脾气暴躁的家长也应该认真读一读。

栅栏上的钉子

有个小男孩,经常无缘无故地对人乱发脾气。一天,小男孩的父亲把他带到院子里的栅栏前,递给了他一包钉子和一把铁锤,然后对他说:“以后你每发一次脾气就在这个栅栏上面钉一颗钉子。”

没过多久,小男孩就在栅栏上钉了37颗钉子!

然而几星期后,小男孩往栅栏上钉的钉子逐渐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坏脾气比往栅栏上钉钉子要容易得多。直到有一天,小男孩再也不用钉钉子了,因为他已经不再发脾气了。

这时,父亲又对他说:“从现在开始,如果你能坚持一整天不发脾气,那么每天就从栅栏上拔掉一颗钉子。”小男孩照做了,并且很快就拔掉了栅栏上所有的钉子。他高兴地去找父亲,父亲再次和小男孩一起来到栅栏前。

“你做得很好,不过看看这些小孔吧,栅栏再也不是原来的样子了,”父亲语重心长地继续说道,“当你向别人发脾气的时候,你的言语就像锋利的钉子,深深地刺在别人的心上,而之后无论你怎样补救,别人的心里都会留下无法弥合的伤痕,就像现在这些钉孔一样。”

钉孔一样的伤痕!这个比喻实在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对于孩子那颗幼小的心灵,家长的怒火、坏脾气到底会在上面留下怎样的“钉孔”?

胆小懦弱——有些孩子在对家长产生恐惧进而觉得无助后,就会通过“言听计从”来保护自己。尽管一个对家长言听计从的孩子经常会被冠以“乖巧”“听话”的美名,但是这种用你的脸色换来的孩子的顺从并不代表他尊重你,只说明他怕你。了解儿童心理的人都知道,这实际上是孩子发出的恐惧感和无助感的信号。长期处于恐惧和无助状态下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懦弱,缺乏独立性,没有主见;而那些在安全、和谐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通常具有健康乐观的性格,会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合作,同时很有主见,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顽固叛逆——这是一个刚好与“言听计从”相反的“伤痕”。我们都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但凡遭遇过家庭暴力(包括语言暴力和身体暴力)的孩子,很多便从此离不开这种暴力。也就是,被骂一次或被打一次后,不但没被骂好打好,反而是“每况愈下”,肯定少不了继续挨骂挨打。这种孩子多半都与“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真理”背道而驰,他们会变得叛逆、顽固、对着干……几乎可以说,经常挨骂挨打、被当做泄怒工具的孩子最后很有可能真的变成性格、行为不良的“坏孩子”。

暴力倾向——这实在不能不说是家长“身教”的结果。家长通过发怒、粗口、棍棒解决问题,孩子便也会用这种“简单低级”的方式解决问题。意大利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万巴笔下的经典人物“捣蛋鬼”加尼诺,一次因为一只小猫咬死了一只小鸟,竟把这只小猫拎到水龙头下,使劲儿掐着小猫的脖子,用水猛冲而全然不顾小猫的号叫,以“惩罚这只残暴的猫”。谁敢相信这居然是一个天真善良的9岁小男孩的行为。为什么加尼诺会用如此残忍的手法对待他喜爱的一只小动物呢?因为之前每当他犯错误的时候,父母都会用类似的方式惩罚他。

胆小懦弱、顽固叛逆、暴力倾向,或许还有比这更严重的、无法预料的心灵“钉孔”。身为家长,如果你不希望子女的心灵千疮百孔,那么,就不能只图自己一时痛快毫不避讳地向孩子发泄怒火,而务必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

失控的是情绪,为什么要控制的却是行为?因为是人都会有情绪,发泄情绪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情绪虽有好、坏之分,但没有对、错之别。然而,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成年人,我们的行为却有着严格的对与错,特别是当我们作为家长,面对孩子的时候。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要不要发脾气,而在于坏情绪来了如何做。如何做?这里提供两个建议:第一,当你马上要火冒三丈时,暂时离开,换换环境,换换空气,为避免出口/手伤人,让自己先冷静一下;第二,如果实在控制不住,也别硬强迫自己压抑怒火,找个没人的地方,扯着嗓子喊两声,还不够的话,可以学学《栅栏上的钉子》故事中前半部分小男孩的做法,也就是找个替代发泄物,例如不妨也来试试钉钉子。

总之,家长只有先做个能管住自己行为的家长,才能管好孩子,孩子才会好。

■胆小懦弱、顽固叛逆、暴力倾向,或许还有比这更严重的、无法预料的心灵“钉孔”。身为家长,如果你不希望子女的心灵千疮百孔,那么,就不能只图自己一时痛快,毫不避讳地向孩子发泄怒火,而务必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

■家长只有先做个能管住自己行为的家长,才能管好孩子,孩子才会好。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aojiao/538461.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