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由于许多的父母不懂的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常常靠自己的威信来压人,也有的父母善于将自己的情绪强加于孩子的身上,像这样喜怒无常的性格很容易让孩子感觉无所适从,分不清什么是对什么错,产生逆反的心理,要做到很好的教育孩子,父母应学会以下几点:
首先,最重要的是:坚定,坚定,再坚定
早教网很多功败垂成的管教,都败在父母对管教原则的不坚定上。还记得当年我在儿童心理卫生中心工作时,有一次我们为社区的父母举办了一场研习会,教导他们如何管教子女。我们在会场的三面墙上贴了几个大字,其中一个就是“Firm”(坚定),因为所有亲子专家都一致认为这是管教子女的首要原则,而且也是父母最不容易坚持的原则。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
爸爸规定小明每天放学以后,必须先把功课做完才能看一个小时的电视。平常,妈妈会遵守这个原则,可是这天好久没见面的姥姥从老家过来,小明放学回家以后,就直接在客厅里和姥姥一面吃东西聊天,一面看电视,所以一直到睡觉前才赶着把当天的作业写完。
几天之后,姥姥回去了,小明放学回来,一屁股就坐在沙发上打开电视。妈妈见了,不高兴地说:“怎么看电视了呢?爸爸不是规定了先把作业写完才能看电视吗?”小明不在乎地说:“前几天我不也是先看电视,吃完饭才写作业的吗?而且,我也都写完了呀!”妈妈生气了,提高了音量:“前几天是前几天,前几天是 因为姥姥来了,所以我才让你先陪着姥姥看会儿电视,去,快写作业去!”
小明可能继续坐着纹丝不动,但也提高了音量:“我就是不去!”或者心不甘情不愿,一面离开沙发,一面嘴里嘟嘟囔囔地说:“什么都是你们说了算,一下子这样,一下子那样!”
我们要理解,对孩子来说,尤其是年龄还小的孩子,他不太能明白“情境”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他的认知发展还不足以理解“在某些情境下,原则是可以 弹性调整的”这个道理,所以对他来说,确实有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的困惑和委屈,甚至还能嗅出管教原则上的漏洞。如果孩子是个小霸王,那么他有可能就直接反抗、挑战权威,试探父母的底线;如果孩子较为乖顺,那么他表面上虽然顺从了,但有可能心理上委屈得不得了。
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影响坚定管教的因素是我们的情绪。我们定下一个规矩,可是高兴的时候,我们自己可能就会破坏它,不高兴的时候也有可能会破坏它。
妈妈曾经告诉小明,只要他考了双百,全家就去游乐园,之后,还可以吃比萨和冰激凌。
小明第一次月考,考了双百,全家去了游乐园,也吃了比萨和冰激凌。接下来的一两次,妈妈也履行了诺言。可是这次月考成绩单发下来的那天早上,妈妈在爸爸的手机里发现了一条让她很不快乐的短信。下午,当小明放学回家兴高采烈地告诉妈妈又考了双百时,妈妈没有回应,小明不明所以,提醒了妈妈星期天去游乐园的事,没想到妈妈却对他大吼:“你就知道玩,做功课去!”
其次,管教一定要“立即”和“当下”
管教是有时效性的,而且越是低年级的孩子越需要注意这点。一来,孩子的注意力有限,如果当下不立即管教,事后他就忘了当时的情境,再管教时,效果就小得多,孩子能感受到的规正强度也弱得多;二来,已经过了一段时间,孩子正高兴时,你突然翻出旧账,莫名其妙地训他一顿,也会让孩子觉得错愕和委屈,因为他可能早就已经忘了是什么事了。
对大一点的孩子来说,不及时管教,却留待秋后算账,会让他心里惴惴不安,养成大祸即将临头的惯性焦虑情绪模式,最终会影响他的思维模式和性格,这是我们最不愿意见到的
结果。
我还记得儿子小时候非常不喜欢吃青菜,有一次我们和几个家庭一起聚会,席间,儿子又别别扭扭不肯吃青菜。我先生看见了,二话不说,站起来悄悄地把他带离现场,父子二人离开了大约20分钟,再回到餐桌上时,儿子乖乖地吃了一大盘青菜。我偷偷地看了看他的脸,没有哭过的痕迹,但神色显然是受了管教的。事后,我一直没问他出去之后发生了什么事,只是装作若无其事地继续吃饭,而他,也装作若无其事地继续吃饭,但从那天之后,他就开始吃青菜了。
当天晚上回家之后,我问先生那天他们出去后发生了什么事。先生说把他带到了餐厅旁的小公园里,让他坐在公园的椅子上,然后很郑重其事、也很严肃地问他:“你知道人为什么需要吃青菜吗?”儿子点点头,既卖乖又故作聪明地说了一大套吃青菜的好处。说完之后,他爸爸就板着脸说:“好,既然你知道吃青菜的好 处,我们现在就回餐厅去吃青菜。如果你不吃,我们就再出来一次,但如果再出来的话,我就会揍你!”听了爸爸严肃的恫吓,而且看起来是来真的之后,儿子就认 命地回去吃青菜了!
在商场里,我很害怕听见妈妈这么恐吓孩子:“你再不乖!看我回家怎么告诉你爸爸!”我们不用这么吓唬孩子(事实上,这么吓唬也没用,他还是一样不 乖,甚至还有可能更不乖,更大哭大闹,因为他被吓唬得很害怕),只要蹲下来,紧紧地环抱着他,用心地告诉他,你有多么爱他,然后,心平气和、慢条斯理、语气坚决但绝不带威胁或嫌恶地告诉他,你不允许他这么做。
早教中心很多时候,我们不当下处罚或立即管教的原因是怕丢面子,例如在商场里我们最怕孩子哭闹不休,为了息事宁人,会尽可能地满足他的要求,然后回家再算总账。其实,孩子的心灵是非常敏感的,他知道要面子是我们的软肋,所以就用这招来制约我们,而且在得逞一次之后,食髓知味地还会再试探第二次、第三次,等第 N次试探都奏效之后,这个坏的行为模式就被牢牢地建立起来了。
最后,请理解人是感情动物,我们都需要情绪的宣泄
“不准哭,说你你就哭,你还有理了!”
“你到底认不认错?你说话啊!”
“我在跟你说话呢,你听见了没有,怎么一点反应都没有!”
这些似曾相识的话语,做爸爸妈妈的一定都不陌生吧!我们管教孩子时,虽然是站在高处,是拥有主控权的一方,但是因为疲倦,因为失望,更因为挫折,所以情绪会变得非常敏感脆弱,对孩子被管教时的情绪表现产生过度敏感的反应。
孩子被责骂时,呜呜地哭了。他可能是被冤枉了委屈,可能是做错事了害怕,也可能是后悔了难过。可是我们没看见这些情绪,我们看见的,是他不承认错误,是他用眼泪来控诉,是呜呜的哭声搅得我们更烦心。
孩子被责骂时不哭,可能是拥有压抑情绪的人格特质,可能是故意把情绪关闭好减轻痛苦,也可能是真的委屈所以负气抵抗。可是我们没有看见这些动机,我们看见的,是他倔强不承认错误,是他用沉默来对抗权威,是愤怒的眼神搅得我们缺乏自信。
所以孩子无所适从,哭,不对;不哭,也不对。除此之外,我们还苛求一个半大不小、情绪还没发育成熟的孩子在经历如此负面的情绪风暴时,能控制住内心汹涌的波涛,像没事人一样,好好地说话。
“你说,妈妈管教你对不对,你以后要怎么做?你说话啊!”
“你说,以后还敢不敢了?你说话啊!”
“你说,今天在学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你说话啊!”
天啊!我们是不是对一个幼弱的小苗太残忍了?
因此,请记得,孩子在接受管教时一定会有情绪,从身心健康的角度来说,他也一定需要宣泄这些情绪,而他的情绪表现则因他的人格特质而各有不同。有的孩子小棍子还没上身,就哇哇地哭着说:我不敢了,我不敢了;有的孩子小棍子已经像雨点一样打在屁股上了,还紧闭着嘴,不流一滴眼泪。我要说的是,他们的情绪表现和“服不服管”无关,只和他的人格特质有关,而这人格特质,不好意思,除了是您给遗传下来的之外,也和您对他的教养方式有关啊!
总结:父母作为孩子的标榜,身为孩子的第一任监护人,如果说话不算数,可想自己在孩子的心里的印象是否就会打一折扣呢?当父母在对孩子说出一些话的时候,就必须要想到说的这句话会对孩子造成一种什么样的后果,不可根据自己的心愿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却往往不去考虑孩子的感受,这样只会打消孩子积极性,也怂恿了孩子的叛逆的性格,请父母结合以上的三个小例子多反思下吧!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aojiao/549748.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