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的鼓励往往意味着过度的关注,而在幼儿园,老师要照管三四十个孩子,不会单单关注你的宝宝,因此,在家中受到如影随形的密集夸赞的孩子,在幼儿园往往会有这样天真地发问:“老师,我把上衣穿好了,你还没表扬我呢,你为什么不夸我是天使?”“老师,洗手前我帮彬彬卷了袖子,你为什么不夸我‘真了不起’?”表扬当然会强化好行为,但如果孩子是为了赢得夸赞而去刻意表现,好行为依旧缺乏内在动力,好行为依旧是脆弱的。
我们不得不承认,过多过滥的鼓励削弱了孩子的责任感的形成,他甚至会因此变成一个“小两面派”,大人看得见的时候是积极和无私的,大人看不见的时候就变成唯我、自私和惰性十足。
过多物质激励,生成“凡事先讲条件”的秉性
有的父母为强化宝宝的好行为,经常投其所好地用孩子喜欢的玩具、食物、童车等来“笼络”他。这种“鼓励”行为偶尔为之是可以的,也会为亲子关系创造一番惊喜。但如果形成了习惯,反而会削弱孩子从做事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并可能让他养成做什么事情都会索要“奖品”,并讨价还价一番的毛病。比如宝宝尝试着用小肥皂洗袜子,原本可能是因为这是一种“全新的游戏”,“很有趣”,你如果大惊小怪地为此奖励他一辆遥控汽车,也许宝宝下次会为了洗手帕再跟你要一辆玩具汽车,而自由自在地与肥皂、清水玩耍的乐趣,反而在此功利的目的下大大地减少了。
所以,记得不要将物质奖励与宝宝的做事欲望挂起钩来,下一次,他再有“嘻(洗)刷刷”的欲望,对他说一声,“你真能干,能自己做事情了,真让妈妈高兴。再说,洗袜子本身也很有趣。”这就够了。
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父母认识到,鼓励要具体、真切和低调,不要使用不着边际的夸张口吻,鼓励应有度。具体到我们表扬孩子的行为上,我们不妨做到:
偶尔表扬就可以
心理学家早就发现,表扬带来的“喜悦度”,常常是跟表扬的频密度成反比的。因此,当宝宝的好行为逐渐巩固后,就不必经常表扬他了,免得表扬慢慢成为“鸡肋”。偶尔的表扬,足以让宝宝明白,父母仍在关注他,但,好行为是让他自己受益,不是为了父母的欢心。比如,孩子有5次或10次做得不错,只表扬他一次就可以,亲子双方都会觉得这样“更自然”。
更多地使用“身体语言”
宝宝越大,感觉得到父母的口头鼓励越容易,而亲密的“身体勉励”越难。也是,父母会觉得5岁以后的宝宝不再喜欢搂抱、亲吻这样的表扬和鼓励方式,“在公开场合,这令他们害羞”,不过,这并不等于孩子只期待口头表扬的方式。可使用更巧妙的身体语言来说明“你真棒!我为你刚才的行为骄傲!”父母可以使用更有默契感的手势和动作,如对孩子眨眨眼睛、竖起大拇指,这可以让孩子知道,你一点也没有漏看他的表现,这比当众赞扬他更令孩子欣喜。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aojiao/570793.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