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孩子们很晚还没有回家。一般情况下,他们到了晚上十点半就会回来的。但因为是跟教会的孩子们一起出去的,我们没有很担心,但是到了凌晨一点半仍然没有回来,我们就越来越坐不住了。
父母们互相打电话、询问,正在急得一团糟的时候,孩子们回来了。
“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为什么没有打个电话?”
看到孩子们安然无恙,我既高兴又生气,所以追问他们。孩子们回答说,海边上没有公用电话,没办法打。
“为什么不事先得到父母的同意再去海边玩?”
孩子们不吱声了。我给了他们处罚:一个月内除了去学校外不得外出,当然也将理由仔细地讲给他们听,以免让孩子心中不服气。
我认为,处罚也是表达爱的方法,需要处罚孩子的时候就一定要处罚,但要注意讲明理由。
所以,我逐一向孩子说明,因为他们没有按时回来所导致的后果:全家人都非常担心,等到了很晚,而且我们还给周边的邻居打电话,让很多人也跟着不安。我把这些分析给他们听,让他们理解自己的错误,并去反省。
由于孩子们本来就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我这么一讲,他们更加承认,心甘情愿地接受了处罚。而类似这样先斩后奏的事情,以后再也没发生过。
当孩子无法理解自己的错误时,少去讲抽象的原则,直接把他们的行为可能导致的事故和后果举例说明,效果会比较好。
另外,处罚之前,最好让孩子想想父母为什么要处罚他。父母并不是为了为难孩子,或者是因为讨厌孩子而处罚他们,而是为了能让他们明白自己的错误、再也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而处罚他们。让他们正确地了解受罚的理由,处罚的目的才算达到了。
一味地说是因为你不听话才打你,只会增加孩子的反感。挨打的孩子也不会有时间去想父母为什么打自己了。不能让孩子明白理由,处罚就只会是让他伤心的事情。
在儒家教育中父母会首先将做错的理由讲给孩子们听,然后决定打几下,打的时候也是先告知后才拿起鞭子的。但是现在有些父母拿起鞭子的时候,不管原则,按照自己的心情来决定处罚时间和强度。而这样的话,孩子在受处罚的时候说是反省自己的错误,还不如说是为了迎合父母、看父母的眼色呢。处罚的时候,核心并不是要不要打、要打几下等问题,核心在于要怎样让孩子明白错误和处罚的理由。再次强调,处罚不是以给孩子们痛苦为目的的,而是为了让孩子们正确地理解状况,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再次给他们机会,这才是目的。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aojiao/590740.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