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孩子的成本,当然首先是个经济问题,但在笔者看来,它正日益升级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在中国,多数父母养育子女,是无怨无悔地倾力付出。特别对孩子的教育,更愿意大方投入。如在上海,民办初中四年学费支出就要六七万元;不少孩子从小学到高中,课外辅导班累计起来也要三五万元;如果父母要帮孩子挤进热门的公办学校,按照眼下的行情,一套学区房没有上百万元是拿不下来的……父母虽然“不差钱”,但由此换来的结果是,不少人甘于俯身当“孩奴”:一生都在为子女打拼,为子女忙碌,为子女挣钱,天天围着孩子转。
家长望子成龙,在教育上舍得投入,本也正常。但又有多少人算过,家长们“不差钱”的背后,花掉的是多少非理性的“冤枉钱”?比如,为了宝宝“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妈妈从早教到胎教,从情商培养到智商开发,花费巨大;再比如,小学生每周六七个课外培训班,弄得比成人还忙,牺牲的却是无法挽回的快乐童年;至于“你给孩子穿名牌”,“我送孩子出国”之类的攀比跟风消费,不但加重了父母自身的经济负担,也大大增加了孩子的课业和心理双重负担。高投入往往伴随着高期望,高期望又需要高投入作保障,现实的重压之下,让孩子情何以堪?
据说,核算养育成本这一课,让不少家长和学生深受触动。有些工薪阶层的孩子,第一次为自己以前大手大脚花钱而感到“愧疚”。激发孩子的感恩之心,当然是这一课的初衷,但对大多数的家长来说,除了“不差钱”,更应关注感情的投入是否到位,对孩子健全人格、勇担责任的教育是否够格。要知道,这些“软素质”才是避免孩子走上社会后继续“啃老”的根本啊。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aojiao/591878.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