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很多在工作上忙碌、在事业上打拼的家长,忽视了自己与孩子亲情的交流和思想的沟通,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行为的发展和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于是就通过家教的形式,给孩子找一个家教式的“陪护”,以期“代己教子”。久而久之,他们与孩子的交流愈发稀少,孩子对父母的认同甚至亲情都会疏远,这实在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告诉我们,孩子的教育受到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其中,以父母为核心的家庭因素对孩子的影响和作用为最大。古代先贤说:养不教,父之过,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都说明了父母(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作用,而且,这种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有一位家长为使孩子顺利地考上重点外校高中,不惜花费重金聘请家教,并开出5万元的天价“目标奖”,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为孩子找到合适的家教似不成问题。
撇开这位家长基于财力雄厚而设定的巨奖不谈,值得讨论的问题是:目前普遍存在于家长心理和行为上的 “家教依赖”。据了解,很多家长找家教以致形成“家教依赖”的理由:一是父母工作太忙,无暇照顾孩子;二是父母的知识水平无力承担孩子的课业辅导。因此,要将孩子交给家教打理。
至于说家长自身知识水平无力辅导孩子,这是事实。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目前学生所学与其家长同龄时所学已非一致,很多家长确实无力指导孩子的课业;即使是高学历家长,也只在个别学科有辅导能力,跨学科也得抓瞎。从这个角度讲,请一个家庭教师辅导孩子功课似乎无可厚非。但是,很多家长却忽视了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我的孩子是否需要家教?家教的形式是否适合我的孩子?
其实,应该将“是否聘请家教”的选择权交给孩子。让孩子决定要不要家教的依据是: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可以督促,但是不能强加。陪护式的家教非但不能替代家长教化、培育孩子,还可能让家长更加减少与孩子的交流;辅导型的家教只是在课业(如解题)或技能(如音乐、美术)上辅助孩子,但是如果学习者失去主动,其效果必然甚微。
从家教的形式看,它应是一种一对一的教学,与课堂教学模式完全不同。因此,从学习者的角度讲,家教模式的学习和课堂模式的学习,方式上也应该有所不同。家教的最佳效果应该是教学双方的充分讨论、研习、列举和分析,其主体应该是学习者而不是辅导者。而让学习者成为主体,则学生必须有提前预习、提出问题的自修能力,必须有不懂就问、一问到底的学习积极性,必须有双向交流、良好互动的学习心态,这才能够让家教产生最大、最好的效益。
事实上,目前家教(课业辅导型)的基本形态是:课堂教学时间的延长和课内外各类题型的破解指导,这实际上是家教的行为误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者不可能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只不过是在一个缩小的范围里延续着课堂学习的时间;而教学者也很难启发学习者去提前预习和独立思考,只能借助解题过程来超前或重复教授学生。甚至,在一些知名老师那里,连家教一对一的特性也丧失了,变成了小组或小班化教学。
说到底,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家教只不过是一部分学生在不同层面上以期达到不同学习目的的补充。一名学生,如果课堂学习效果不好,很难用家教来弥补。或者即使起到作用,其结果很可能会导致孩子放弃课堂学习。家长应该更多考虑的,不是想方设法请家教为孩子补课,而是认真与孩子交流,看孩子是否真的需要找一个家教。
家教不可以替代亲情,家教不可以替代课堂,家教不可以违背教育教学规律,这应该成为人们从长期的家教热中得到的共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aojiao/5925.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