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和妈妈们谈话时,我都会问:“您爱孩子吗?”
妈妈们都会回答说“爱”,至今没有一位妈妈说不爱自己的孩子。但当我问“当孩子烦人时您会怎么办”时,大部分妈妈都会不知所措,其表情好像是讨厌孩子有罪似的。
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说,父母无论怎么爱孩子,也会有讨厌孩子的时候,并列出了如下的理由:
一、孩子妨碍妈妈的私生活;
二、孩子在肚子饿或有所需求的时候会非常爱妈妈,而一旦得到了所需的东西,就会像扔橘子皮一样把妈妈扔掉;
三、怀疑妈妈,把妈妈给的食物扔掉,使妈妈对自己产生怀疑,在此同时却欣然接受其他人给自己的食物;
四、早上在家里哭闹了老半天,抱到外面一见到过往行人就眉开眼笑。行人们还抚摸孩子说:“真是个漂亮又懂事的好孩子!”
上述这样的孩子怎么能不让人讨厌呢?世上没有完美的人,再怎么出色的父母也不会是完美的,因此不必因为讨厌孩子而感到罪责和不安,应该坦率地承认讨厌孩子的心情。但我们往往不愿承认自己讨厌某个人,甚至认为父母就应该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当然,努力学习为人父母之术是非常正常的事,但太想成为完美的父母,反而对自己和孩子都不好。
“杰出的父母”可能会成为孩子的压力
庆模小时候常对我们说这样一句话:“我绝对不做医生。”
我很奇怪,从来没谁说过要让孩子当医生,孩子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呢?
想了想,我猜测孩子是因为爸爸和妈妈都是医生,都特别忙,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所以孩子产生了不满。后来才知道事情并不是这样,而是出于一个令我们万万没有想到的原因。
我丈夫在几年前曾获得过一个大奖,这个大奖是美国医学会授予发表了优秀医学论文者的大奖。我丈夫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外国人,家人纷纷表示祝贺,可唯独庆模的表情似乎很复杂。乍看之下,是嫉妒和绝望交织在一起的表情。但我又想,或许是我太多心了吧!就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可不久后,庆模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去爸爸的办公室,就翻爸爸的东西,还偷偷地拿一些回家来。
我的心一沉,原来来自父母的压力,已经渗透到庆模身上了。
孩子都希望像父母,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特别是渴望得到爸爸的认可,庆模也是这样。但是,突然有一天,他发现自己根本赶不上爸爸,再加上总听到周围的人说“应该学学你爸啊”,这些都对他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结果庆模陷入了“无论如何也赶不上爸爸”的自卑情绪中。
而出于反抗心理,他才宣称说绝不做医生,可是心中还是渴望得到爸爸的认可。于是为了弄清爸爸成功的秘诀,就偷偷地翻看爸爸的东西。而且我的存在,也对庆模构成了不小的压力。
理解了庆模后,我的心一阵痛。没想到在我们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我们的存在竟然给孩子造成了压力。
此后,我就刻意地给庆模讲我们犯错的故事。比如说小时候妈妈和爸爸都不学习,整天惹是生非,让父母操心等。我讲这些的目的是让他明白,妈妈爸爸也不是完美的人。
听了我的话,庆模起初很惊讶。
“我还以为爸爸妈妈从小就一直非常优秀呢,原来不是那样啊!”
经常听我讲爸爸妈妈犯错的故事,庆模发现自己有些地方比爸爸妈妈还强,就非常高兴。有时庆模问我什么问题时,我明明知道,却故意装作不知道地说:“我不知道啊⋯⋯”庆模就会这么说道:“妈妈连这个也不知道啊?”
此后,庆模再也不会偷偷地拿爸爸的东西回家了。
不要想做100分的父母
如果不经历这样的事情,或许我还会劝人们尽最大努力学习一切为人父母之道。可是现在,我会信心十足地跟大家说:“不要想着成为100分的父母,努力成为80分的父母吧!”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完美的人,但却会有看起来很完美的人。在这样的人身边时,因为他不犯一点儿错误,所以你会感到抬不起头。而且在这样的人面前,你觉得自己绝对不能犯一点儿错误,所以会感到相当紧张。
对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父母很完美的话,孩子在他们面前,肯定连大气都不敢出,一动也不敢动。
如果努力想成为100分的父母,那您对孩子的一切,也会不自觉地追求完美。试想,一个连自己的错误都容忍不了的人,如何能容忍别人的错误?
例如,有的父母容忍不了孩子丢东西的行为。这是因为父母自己经常丢三落四,因为担心孩子丢了东西后会暴露自己的缺点,所以就狠狠地训斥孩子。这样看来,过分地追求完美反而会害了孩子。
不要再努力想成为100分的父母了??如果您衷心希望孩子能接受自身不足的部分,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长的话。
不要说“我得做”这样的话
有很多人不论做什么事,总会说“我得做⋯⋯”,比如说“我得洗衣服了”,“我得送孩子上学了”,“我得做饭了”。这样说话的人表明自己做任何事,都是按照义务行事,而不是自己选择、自己决定后采取行动,是迫不得已才做的。
为什么要那么说呢?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最终都应该由自己的意志决定才对啊!
德国著名的自我管理专家穆西豪森博士说:“如果把‘我得做’这样的话换成‘我想做’或‘我要做’的话,人生就会改变。因为这样不仅能减轻不得不那样做的心理负担,还能冷静地思考自己面对的多种可能,并因此摆脱被动的局面,变得更积极、更主动。”
既然这样,那么从今天开始就这样说吧:“我要洗衣服”,“我要送孩子去上学”,“我要做饭”⋯⋯这样一说,听起来心里也会很舒服,因为没有被逼迫的无奈感了。
穆西豪森博士进而规劝人们,不妨把在碰到困难的时候常说的一些话,改成如下的话:
我不会→怎么样才能做得更好呢?
不行→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呢?
不能完成→先做什么好呢?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aojiao/610421.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