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课程的指导思想核心是课程必须进入儿童的内心世界,把儿童的思想真正呈现出来。有一首八岁儿童的诗值得我们深思:“对任何人来说,大人从来认为我们是孩子气,没有人能进入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内心的墙有二十一英尺高,而大人的梯子只有十英尺高。”我们在组织课程时,考虑最多的往往是目标意识:这个课如何达到教育目标,完成全面发展的任务。当然,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我们很少去想孩子们对课程的体验,他们关注什么,他们需要什么,他们希望接受什么。在提倡以儿童为主体的今天,作为教师,我们究竟对儿童的内心需要、兴趣、思想了解了多少呢?我们在组织这样或那样的课程时,往往是用大量的问题启发儿童,让他们跟着教师的思路转,完成老师设想的既定计划,很少由儿童来发问,更不用说教师随着儿童思想随时改变计划,不断改变课程,生成新的课程了。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还是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之中。谁是课程的真正主人?这是我们必须面临的抉择。教师必须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必须把教学建立在观察和倾听儿童的基础上。
生成课程是儿童和教师之间相互呼应而生发出来的,它既反映了儿童的生活、儿童的经验、儿童在家庭和社会中所受的环境影响,也凝聚了教师对儿童的充分了解、研究的结果。它是在儿童和教师的互动中形成的。课程是动态的、不确定的、开放式的。因此,它既不具有蒙台梭利课程内容的永恒性,也不具有我国传统课程中教师的权威性。它需要教师在充分理解儿童的基础上,在瞬息万变的活动过程中作出决策,不断调整自己的设想和计划,与儿童共同创造奇迹。课程不会在某一个规定时间内戛然而止,它是一个不断生发的过程。为此,教师要记录、分析、反思,要开展集体性的研讨,要为儿童创设种种探索发现的环境,要寻找刺激儿童产生新难题的激发点,使儿童更积极地学习,使每个儿童都产生很强的参与动力,并有可能在课程中迸发出自己的潜力。活动的持续性取决于它的深度和复杂性,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熟练的教育技巧和永不停止的追求。
生成课程是美国现行的一种课程模式,它不是国家规定的、现成的课程,也不是专家设计的、现成的、拿来可以直接用的“罐头式”课程,而是以突发事件为起始点而生成的课程。生成课程的价值取向,不单纯是教师本人的价值观的反映,而是教师、儿童、家长及社区人员等方面价值观的集中反映。在生成课程中,所有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都是幼儿潜在的课程内容,是儿童最基本的课程。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他们能够发展自己的理论,开始自己的学习。生成课程对我们现行的课程结构提出了挑战,为我国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aojiao/617438.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