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考察,所到的几个城市给我们一个最直观的感受是,一个城市一种风格:华盛顿的肃穆、纽约的繁华,迪斯尼之乡奥兰多的童趣,以及好莱坞之都洛杉矶的风情等等,每个城市都透着个性,蕴含着创造的魅力。
城市建设需要创造,教育发展需要创新,人的培养呢,更需要有创造力的素质。那么,创造力能教吗?
创造力是不能教的。然而,教育者如果营造了良好的土壤、气候等条件,幼儿创造力的种子便会破土而出,会开花结果。在美国的幼儿园中,我们感受到这样一种良好的环境条件。
纽约的“Master School”,是一所为4-18岁学童而设的私立的好学校,它是美国东部历史最悠久的学校之一,着重艺术教育。在那儿,我们看到儿童各种艺术作品,有绘画、泥塑、剪贴、纸制品等。儿童的作品,没有范例,没有“象不象”的标准,每个孩子的每件作品在老师的眼里都是珍品--不管他如何涂鸦、怎样随意。在这所学校里,我们还看到了幼儿在积极地探索自己所生活的社区的功能,探索不同国籍的特点。用图画、表格、照片、文字等来大胆地表达与表现。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幼儿的活动是自主的,幼儿的意志是自由的,幼儿的表征更是大胆的、富有个性与创造力的。
在纽约一所享有培育“天才”美誉的幼稚园中,园长介绍了他们实施课程目标的“三步曲”:学习→应用→创造。而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是他们课程实施的最终目标。
在瑞吉欧《儿童一百种语言》展览厅里,我们看到了学前儿童创造力“登峰造极”的表现。幼儿画的嘴巴千姿百态:唱歌的嘴、说话的嘴、接吻的嘴、说疯话的嘴、愤怒的嘴、打架时的嘴、争论时的嘴、能发出高兴声音的嘴……;幼儿画的眼睛各具特色:哭泣时的眼睛、柔和微笑时的眼睛、打瞌睡的眼睛、梦见好东西时的眼睛、爸爸愤怒时的眼睛……。
我想,当一个民族在思考它未来命运时,不能不把培养一代人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来履行。同样,学前教育也应当承担起这样一种责任--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学会学习、学会表达、学会创造。
回首美国之行,在报告所见所闻之余,仍留下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一、关于多元化的问题。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在学前教育中也反映出这一特点。幼儿园办园类型多元化,有民办的、私立的、政府资助的、也有各种类型合资办园的等等。幼儿园的课程也呈现多元化的情况,有奉行行为主义理论的课程模式,也有尊从人本主义观点的课程模式;有实施瑞吉欧教育方案,也有推行"Bank Street"教育方案、"High Scope"教育方案、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等等;有以语言教育为重的幼儿园,也有以艺术为特色的幼儿园……。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世界上不存在一种最好的教育方案能适合各种文化背景中的所有儿童。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学前教育多元化的趋势,在学习中发展,在借鉴中完善,使多元化与本土化相得益彰。
第二、关于学具与材料的开发问题,曾经多次向美国幼儿园教师请教“你们幼儿园用什么教材?"美国的同行在一脸惊讶之余,认真地告诉我们:孩子的发展水平就是教材,幼儿园的环境与材料就是教材。由此我们理解了为什么美国幼儿园如此重视幼儿操作的材料,重视幼儿园的环境。在我国,在上海,开发幼儿的学具、玩具和操作材料是大有作为的。各级政府,各方面力量应形成合力,做好开发学前教育资源这篇大文章。让我们的孩子在与丰富的学具、材料及环境互动中,更健康地成长。
第三、关于教育策略的问题。未去美国之前,总以为西方的幼儿教育是“放羊式"的,或者说是只重过程,不要结果的。这次美国之行,让我们对美国的教育有所了解:美国的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发展目标是非常清晰的,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也是比较明显的。有时,通过材料投放和环境创设来实现预定目标(如,长青幼儿园老师每天早上要化1小时左右时间在幼儿来园前为孩子们准备大量的操作材料),有时通过语言点拨来指导,也有时通过并行活动等来体现教师的指导策略。只是这种"指导"更隐性、更自然、更体现尊重孩子的特点。当前,我们上海学前教育界,正在新"纲要"精神指导下,寻找解决幼儿教育问题的大策略。诸如怎样处理好目标意识与过程意识关系?如何解决教师预设活动和幼儿生成活动之间的矛盾?还有师生互动问题、幼儿主体性问题等等。我们相信,美国的幼儿教育,对我们在寻觅幼儿教育大策略中,会有所启示的。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aojiao/640511.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