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即是关系,关系的品质决定了生命的品质。如果我们有一份人际关系是不好的,生命体验就会是不好的;如果我们的任何一份人际关系里存在着冲突,生命的体验就会变成是分裂的,在丧失关系的连结的同时,我们会失去平静、快乐和圆满。
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最重要意义最重大的是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决定其他的人际关系。其他的关系大多是我们与父母之间关系的投射、映射或是翻版,是我们孩提时代与父母关系的复制。
因为,家庭是我们每一个人一生的起点和最深的梦乡。
我们都是父母的孩子,长大之后成为孩子的父母,我们只是伟大的父母行列中的一个环节。我们的父母穷尽半生精力,给了我们在他们力所能及和所知道范围内的最好的养育,也许他们的言行、情绪、选择曾经伤害过我们,但他们也曾是家庭中被不妥当对待的孩子,只能本能地以代代相传的、伤人的方式来爱我们。如果我们打开视野和心胸,看清家庭系统的来龙去脉之后,对我们有着艰辛童年的父母,也许能增添许多的谅解和亲近。
我们的孩子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对待他(她)的方式折射出我们内心里和自己的关系。因为,外面没有别人,只有我们自己。
很多人对此可能表现出疑惑,那么就让我们来从心(重新)解读亲子关系吧。
亲子关系是五伦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姊妹关系、朋友关系、上下级关系)的基础。亲子教育类的课程或工作坊如果只解决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老师如果只教一系列的方法和技巧,让父母可以用这些方法“搞定”小孩,让他(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那么这种课程就是不完全的,借用完形心理疗法的术语说就是“未完成”的。因为当父母自身不成长,仅仅把注意力焦点放在孩子身上,可能会在长程、动态的养育孩子过程中出现更多、更严重的问题。因此,亲子教育类的课程或工作坊要着重解决和提升三个层次的亲子关系能力,我把这三个层次称为亲子关系的三重门。随着成长的大门次第打开,我们的心胸、视野和能力会完全不同,我们会成为完全不同的人。
亲子关系的第一层含义指的是我们和我们父母的关系,这个关系决定了成年后我们和伴侣、孩子及其他人的关系。
我们在父母身边或父母的影响下成长的时间长达二十多年,即使结婚、成家、有了孩子,我们可能还生活在父母的近旁或他们的庇护之下。我们的基本观念都来自我们的童年,来自父母养育我们的方式;我们的自我评价由父母对我们的评价决定,我们的个性和人格几乎完全由父母所组成的原生家庭塑造。
如果父母非常和蔼可亲,我们能够在随和的环境中长大,那么我们很可能就成为一个随和的家长;与此相反,由严厉的父母养大的孩子则很可能成为比较严厉的父亲或母亲。我们都会在某些方面变得和自己的父母一样,在对待孩子的方式上尤其如此。或许我们会想,“在父母对我们的教育中,有的做法我是绝对不会仿效的。”可是,当我们和孩子说话的时候,可能忽然发现我们的父母也曾对我们说过同样的话,连语气和用词都一模一样!每个做父母的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即使现在没有,将来也一定会有。就算父母已然年老需要我们来照顾、呵护,或者由我们来决定他们的生活,甚至父母已经离世,他们对我们的影响也仍然存在,甚至左右和决定着我们的关系品质和生命品质。
如果我们经由学习而在内在(心灵层次)成长,也许我们会审视一下父母养育我们的过程:他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他们做了哪些有益而又颇具建设性的事情?他们对我们有什么样的期待、塑造和影响?他们的生命中有多少未完成心愿(事件)?到底是什么造就了今天的我们?我们拥有怎样的生命?我们要做什么样的家长?我们要走什么样的道路?!
社会文化的变迁如此之快,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都是移民----十年前的生活和现在生活的差别就像两个国家间的差别一样大。我们所有的人都在努力了解和适应这个社会,适应这个迅速变化的世界。成年之后的我们,为人父母的我们,需要离开自己的原生家庭、抛开父母的经验去寻找自己生活的方向。我们小时侯的经验如今已完全不适合我们的孩子,我们需要靠觉察和顿悟,成为自己的主人,找到自己的个性并开始做自己的事情,不再仅仅是父母的影子或社会标准的傀儡;成为更加自信的父母,更合格、更卓越的父母,最大可能地支持、协助我们的孩子成长,塑造他(她)健全的人格,激发他(她)无比的潜能。
12下一页阅读全文
亲子关系的第二层含义是我们和我们自己(内在孩童)的关系。这个关系决定了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然后如何延展开来对待别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内在孩童”----我们虽然在年龄和生理上长大了,却因小时候没有被满足的需求、没有被允许的情绪、没有充分发展的潜能或被伤害的经验,在内心里还存留着脆弱、受伤、需要被关心的童稚小孩,这就是“内在孩童”(与之对应,我们心中还住着“内在父母”-------被我们内化和认同的父母的价值观和规则)。在儿时成长的经验中,我们还是个孩童的时候如果各个层面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或者在感受情绪上受伤了,孩童的感受、态度和信念,就会被带到成人之后我们的生活中,影响身体、心理、情绪、关系、感情、工作,甚至左右我们所做的一切,而且更多地是在现实生活中制造困境和问题。成年之后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和痛苦,很多都是内在孩童受伤的反应和映射。
例如在我们5岁时,曾受到很深的伤害,无论是来自父母还是年长六岁以上的兄姊,无论他们是有意还是无意造成的,那时的我们所感受到的愤怒、悲伤,对于现在已是成人的我们,早已是过去的情感,可那种情感太强烈,以至于深深烙刻在我们幼小心灵的深处,那个5岁的小孩一直留在我们的内心,他(她)需要通过已是成人的我们找到他(她),聆听他(她)对那个情感的倾诉,并协助他(她)长大成人。
?在孩童是我们的自我、天生人格、天赋、本能、直觉力和情感。每个人都有?在孩童,我们都有一个敏感、直觉、本能的自我。容格说过,“孩童”只是用以表明心灵上的事实,这个词表示的不仅是存在于遥远过去的一些事,它同时也是存在于现在的某些事,也就是,潜意识中有一个系统时刻在发挥作用,它的目的是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去平衡和矫正不可避免的偏颇、错误和浪费。
如果生命一直美好、顺利、和谐,?有大的挫折,那么我们可能觉察不到?在孩童的存在。只是,人生不如意事十八九,谁会一直生活在如天堂一样的人生里呢?!当我们遇上危机或冲突;当我们觉得不快乐与悲痛时,若不能认识或连结我们的?在孩童,将有碍于我们恢复情感的平衡。当我们想要成为一名具有爱心的父母,为自己和家庭负起责任时,我们就有责任先爱我们的“内在孩童”-----尽管我们认为这孩子没有可爱之处。如果我们老是认为自己很懦弱、很笨拙、相貌丑陋、没有魅力、没能力、不可爱、无价值,也没聪明才智,那么,我们会同样去看待我们的伴侣和孩子,挑剔他们,指责他们,试图改造他们。因此,真正成为具有爱心的父母意谓着首先改变我们对自己的看法。现在,我们必须以正常的眼光看待自己,从为内在孩童增加爱的空间或环境开始,没有批评,没有遗弃,没有恐吓,也没有羞辱,只有爱、接纳、关怀、尊重、慈悲,疗愈内在孩童的创伤,支持、滋养他(她)长大,接受和褒扬我们的本性,就象我们爱自己真正的孩子一样。
我们必须去成为自己“内在孩童”的慈母、慈父,不论我们是男是女,都兼具内在孩童的父亲与母亲的角色。如果你是男性,并不表示不能如母亲般对待内在的小男孩;如果你是女性,也不是不能如父亲般对待内在的小女孩。如果我们不能对内在孩童负起父亲和母亲的责任,内在孩童将会往别处寻找可以取代的对象。抗拒保护自己的女人将寻找一名男子或一名父亲来保护自己,并和那人建立共同依赖关系(病态互依关系);拒绝注意内心和对感觉负责的男人将会去寻找一个女儿或一个母亲来照顾他;同样的,他也会依赖这个女人,而建立病态互依的关系,然后在关系中重现当年的种种痛苦和伤害。婚姻将出现各种问题、伤害以至于仳离,而两个人却不知所为何来。当我们在感情路上磕磕绊绊的时候,首先需要做功课的地方,不是我们与那个男人或女人的关系,而是我们和父母以及内在孩童的关系。
如果我们看不到我们的内在孩童,对她(他)的正面、负面的情绪感受没有觉察,那么我们就看不到、感受不到别人;如果我们不爱我们的内在孩童(我们自己),我们就没有能力爱孩子和伴侣;如果我们不能做内在孩童的父母,协助、滋养他(她)长大,我们也无法协助、滋养我们真正的孩子。换句话说,一旦我们不爱自己,就越发无法真正爱他人;我们能爱自己多深,就能爱别人多深。
亲子关系的第三层才是我们和我们孩子的关系,它呈现出的任何面貌和状态都是受前两层关系的决定和影响。这个关系是很多父母最关注的焦点,却是完形教育亲子训练要解决的最后一个层次,因为前两个层次的亲子关系解决不好,就不会有和谐的我们和真正的孩子的关系。
生命中最重要的无过于爱了。我们每一个人第一次感受到爱大都来源于我们的父母。如果在成长的重要阶段(0---12岁),我们没有办法完全、深切地感受到父母的爱,或者我们没有得到充分的、无条件的爱,我们的自我价值感(内在孩童)就会出问题,我们的亲密关系、身心健康、事业、孩子都会受到影响。对于容易在外部世界中感受到压力和负面情绪的人,完形亲子训练会要他们回到那个没有完成的渴望中去,重新和自己的父母建立爱的关系和连接,重新和自己建立亲密的关系。一旦我们可以把自己的负面情绪释放出来,能接触到内心中和父母真实的关系,我们对自己的态度也会很快改变。而身为父母的我们的小小改变,会使身边的孩子大大地不同。
如果只把训练、改变、提升的焦点放在亲子关系技巧上,就好比是只改良种子而不关注土地。再优良的种子种在贫瘠的土壤里,它也很难有所成就。父母所组成的原生家庭,就是孩子的土壤,孩子在家庭里被塑造成人。所有人都会说:“这孩子(长相、举止、行为、性格),多象他(她)爸爸(妈妈)!”没有人会说:“这孩子(长相、举止、行为、性格),多象他(她)老师!”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即使是最有责任心、爱心的老师,对孩子的影响力也远远比不上父母。父母引导孩子成长的高度,只能到达自己成长的高度。所以,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自己要先成长!
无论我们作为何种角色:孩子、父母、别人的伴侣,无论我们遇到什么样的情绪困扰,比如恐惧(焦虑)、愤怒、悲伤(无力感),如果我们不再用“内在父母”去批评它,抗拒它,不去合理化它,不去投射它,而是接纳和觉察它,付出最大、最多的爱给自己,那么,改变和康复就开始了。接纳、觉察是消融负面情绪的最好方法,也是走向心理疗愈的方式。爱是最终的疗愈力量,作为成年人的我们,要想真正爱父母,爱孩子,要从爱自己开始。因为,我们只能给别人我们有的东西。拥有真爱,才能付出真爱。
12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aojiao/649748.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