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当宝宝长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出现叛逆的心理,这时妈妈最错误的做法就是采取强硬的方法逼迫孩子就犯,那么妈应该那些正确的做法来即不伤害孩子,又可以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呢?结合一个实例来看下吧!
时间就要到了,妈妈一边急匆匆地收拾东西,整理着装,一边督促两岁多的儿子收拾玩具,不要再玩了。谁知道,儿子蹲在积木前就是不肯停手。于是妈妈只能在督促:“不要玩了!”“不,我不。”儿子稳坐不动,妈妈知道儿子的倔脾气上来了。妈妈着急了,“去不去?”“不,我不。”妈妈生气了,伸手就去拉儿子,“哇!”儿子大哭不止。最后。妈妈心软了,“不要哭了,我们不去了。”强压住火气的妈妈告诉儿子,但是儿子的哭声止不住了。焦急、气氛、无奈一时都集聚在妈妈的心中,她真的想知道怎样才能对付儿子的反抗呢?
也许每位父母都经历过孩子的这种“你让我向东,我偏向西”的反抗现象。这也是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现象。在儿童两、三岁时就会出现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反抗期”。这种反抗行为是孩子自我意识、独立意识不断增强的表现。它反应出孩子力图通过反抗来体验自我的力量,并力图利用自我的力量去控制外部世界,从而形成了一种关于自己身体、自己行为、自己能力的全面认识和体验。但是,从亲子交往的角度来看,孩子的这种反抗行为会造成亲子之间的冲突和不和谐。而这种冲突和不和谐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很容易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因此,对待孩子的“反抗”行为,父母的措施应灵活多变,力求在不影响孩子心理发展的前提下,“搞定”孩子。
对于孩子的“反抗”行为,父母可以这么做:
(1)以柔克刚。孩子说“我不要”未必真是“我不要”,只是他想看一看自己的能力,看一看自己是否能左右局面,所以聪明的妈妈会给孩子“戴戴高帽子”,使他得到想要的关注,体验到自己的能力,从而主动说“我要”。不要硬碰硬,因为孩子有时不会完全理解你生气的原因,他有时哭只是因为你的表情恐怖而害怕。如果你强迫他就范,使他服从你,他反而失去了验证、体会自己能力的机会,这也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发展。
(2)循循善诱。孩子在执行妈妈命令的时候,由于语言发展水平的原因,可能会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妈妈可用孩子能够理解的、具体形象的语言,把要求孩子将要做的事与孩子的兴趣联系起来,使孩子理解这项活动与自己的关系,从而说“我要”。因为孩子所关心的事情和能够理解的词语都是非常具体形象的,比如,有时你告诉他要去动物园玩,还不如直接告诉他看小猴子更能产生好的效果。
(3)欲擒故纵。孩子的反抗行为很多时候是没有理由的,只是一种“找找感觉”,是受成人某些行为和情绪暗示的结果。如果妈妈在这个时候故意顺着孩子,然后表现出非常希望他继续从事这项活动的意愿,而妈妈自己则从事另一项充满了神秘的活动,孩子会察言观色,力求与大人的行动保持一致,努力争取说:“我要”。如果让孩子从事原有活动,而妈妈在旁边着急地看表,会使孩子感觉到自己有能力控制妈妈,从而继续说“我不”。
(4)反省体验。当你在再三要求孩子做某事请,他总是说不的时候,你可以采取冷处理,不去理他。等过一会他来找你的时候,你也以同样的方式对他说不。这时他肯定很着急,会哭哭啼啼。然后你态度坚决地问他刚才什么地方做的不对,让他主动认错,然后让他主动作出保证以后要怎么做。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父母这时的表情一定要流露出坚决、没有回旋的样子。
(5)给孩子表现自我力量的机会。正如前面所说,“反抗”行为往往是孩子为了验证、体验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只不过他这种验证的方式是歪曲的。因此,父母可以主动给孩子创造验证自己能力的合理机会。比如,一周之中抽出固定的一天,这一天的晚饭由孩子来安排父母的座位,由孩子为父母分发餐具等。这种类似的活动既给孩子验证自己的能力提供了合适的机会,又锻炼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决断能力,一举两得。
总结:当孩子有了一定的叛逆时,父母也没必要过于担心,这最起码也证明了一点,昔日的小宝宝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与思维,不在是那个任由父母左右的“傻”小孩了,所以父母不必过硬的要求孩子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做事情,不过可以采取一些小技巧,必竟孩子还是太天真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aojiao/656368.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