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五种妈妈伤害宝宝最深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家庭教育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冰心女士曾经在《荷叶与红莲》中触景生情,发出这样的慨叹:“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为人之母,应为孩子擎起一片蓝天。可是有的妈妈却让人大失所望:或撒娇争宠,或情绪无常,或从孩子身上寻求父爱……归根结底,这类妈妈的心理没有真正走向成熟,面对改变没有及时调整观念,对妈妈这个角色定位不清。做妈妈是一个转变的过程,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成长的过程,一个使人性更美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妈妈应该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做孩子的积极陪伴者,和孩子一起成长。…

妈妈要和孩子一起成长

  冰心女士曾经在《荷叶与红莲》中触景生情,发出这样的慨叹:“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为人之母,应为孩子擎起一片蓝天。可是有的妈妈却让人大失所望:或撒娇争宠,或情绪无常,或从孩子身上寻求父爱……归根结底,这类妈妈的心理没有真正走向成熟,面对改变没有及时调整观念,对妈妈这个角色定位不清。

  做妈妈是一个转变的过程,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成长的过程,一个使人性更美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妈妈应该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做孩子的积极陪伴者,和孩子一起成长。

  妈妈要和孩子一起成长

  有人说,母爱是上帝给人类的一朵永不凋谢的奇葩;有人说,母爱是人类星空中最灿烂的一颗星;也有人说,母爱是一座永恒的雕塑,在岁月的烟尘中定格……母爱如此伟大,是因为母爱的背后凝聚着妈妈的无私付出和无限责任。

  做妈妈是一个转变的过程,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成长的过程,一个使人性更美好的过程。有的妈妈在这个过程中,变成熟了,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有的妈妈却不能改变自己,使自己获得成长,她们面对孩子常不知所措。

  做妈妈是女人特有的使命和职责,也是妈妈一生的事业,要做个好妈妈就要明确:孩子成长,妈妈也要伴随成长。那么,妈妈到底要如何成长呢?

  改变观念 明确角色

  现在的年轻妈妈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关注,心理承受能力差。有的已经做了妈妈却不能转变自己的角色,也没有意识到作为妈妈应该承担的责任。时常把自己当成受人宠爱的孩子,如果身边的人更关注孩子,内心就会不平衡。

  有这样一个悲剧:妈妈在怀孕期间备受家人关注,生完孩子后全家人都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孩子身上,妈妈很不适应这种转变,情绪变得低落,但是家人并没有注意到妈妈的变化。一天晚上,妈妈突然起床走出卧室,过了好久也没回来,爸爸刚开始没有在意,等起床找妈妈时,妈妈已跳河自尽了。

  这样极端的妈妈不多见,但类似这样不能清楚自己角色定位的妈妈可是为数不少。孩子诞生了,妈妈的生活就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她承担起“母亲”这个角色的刹那,她的世界就与过去截然分开了。面对身份的改变,面对眼前那个新的生命,妈妈必须要改变观念,明确做妈妈应该承担的责任。

  做孩子成长的积极陪伴者

  黛柏拉-因塞尔说:“母亲就是要不断配合孩子的需要随时做变化,同时又能针对个人做适当的改变。”妈妈不仅是孩子的养育者,还是孩子一路成长的陪伴者。

  妈妈的旅程从腹中胎儿的孕育就开始了,不同的阶段,给予孩子的陪伴是不一样的。咿呀学语的宝宝需要妈妈及时的回应;蹒跚学步的宝宝需要妈妈的耐心;第一次离开妈妈走向幼儿园的宝宝需要妈妈的支持;青少年阶段的孩子,需要妈妈让他懂得责任……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妈妈在孩子身边陪伴。孩子成长,妈妈也在和孩子一起成长中转变和提升。虽然妈妈的成长不像孩子那么明显,但是妈妈体验的是内在的转变,这牵引着妈妈走向个人的发展路径。

  走入孩子心灵深处

  对妈妈而言,孩子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崭新的成长机会。孩子的行为受内在的驱动力影响,妈妈要走入孩子的心灵深处,了解孩子每一个阶段的心理特征。妈妈的职责就是给孩子提供适合他年龄特点的环境,让孩子顺利成长。

  当妈妈发现孩子突然喜欢蹲在地上看蚂蚁搬家时,如果妈妈知道这是孩子发展过程中的自然反应,就会很欣喜地和孩子一起观察,并引导孩子。

  妈妈,在孩子面前,你应该更成熟,更有勇气,更富有智慧!妈妈,你要和孩子一起成长,妈妈要了解孩子,陪伴孩子一起成长用成长的过程谱写生命的华彩乐章!

谁是和孩子一样大的妈妈

  现象一:给孩子买自己喜欢的玩具

  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妈妈晓雨就买了很多洋娃娃给女儿玩。女儿根本不会玩,晓雨就自娱自乐。洋娃娃玩腻了,晓雨又去买机器人和遥控车,买的玩具都是自己喜欢的,而不是适合孩子的。晓雨总是说:“女儿很快就能玩了,她比我幸福多了,有那么多玩具。”

  童年需要未满足让妈妈变成“购物狂”

  晓雨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家里经济条件一般,因此小时候没有什么玩具。看到其他小朋友常有新玩具玩,晓雨总是很羡慕。有一次,她吵着要一个洋娃娃,却被妈妈严厉地拒绝了。后来一个亲戚买了一个游戏机送给晓雨,晓雨乐坏了,常常玩到很晚。有一次把爸爸激怒了,爸爸把游戏机狠狠地摔在了地上,这对晓雨的打击很大。

  小时候晓雨的物质需求没有很好地得到满足。虽然童年的感觉已经不再,但是,晓雨想完成自己童年未完成的心愿的想法却一直扎根在潜意识里。有了孩子后,晓雨通过给孩子买玩具来让自己的“幼稚”行为合理化,让自己的童年需要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满足。

  妈妈所给非孩子所需会伤害孩子

  妈妈给孩子买的玩具是自己喜欢的,并不适合孩子的年龄,这样的玩具对开发孩子的智力没有作用;对孩子来说,这些玩具是没有吸引力的,长此以往,孩子的需要就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

  当孩子长大一些,特别到了自我意识发展期,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就会对妈妈说“不”。如果妈妈不能理解孩子,还是一意孤行地让孩子按照妈妈的想法去做,孩子就会在感情上受到伤害,并影响孩子以后的人生。

  妈妈要反思是为孩子还是为自己

  晓雨在给孩子买玩具或衣服的时候,首先要问问自己:“这是满足孩子的需要还是满足自己的需要?”在确定是孩子的需要后,妈妈在选择的时候就会从孩子出发,选择适合孩子的物品。

  当孩子已经能够表达自己意愿的时候,妈妈应该尊重孩子合理的要求,在自己能承受的底线范围让孩子自主选择,并告诉孩子各种选择会带来什么结果,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现象二:妈妈和女儿争宠

  青文已经是一个2岁宝宝的妈妈,但是,在女儿面前表现得还像是一个孩子,时常故意与女儿在先生面前争宠。有一次,丈夫出差回来,给青文带回一件礼物,青文就炫耀地对女儿说:“你看,爸爸还是更喜欢妈妈,给妈妈买礼物没给宝宝买。”宝宝“哇”地一声就哭了,边哭边喊:“爸爸不喜欢宝宝。”以后,爸爸再出差都是每人一个礼物,可是青文还是会说:“妈妈的礼物比宝宝的好哦!”

  家庭宠爱让妈妈自我责任感缺失

  青文的妈妈很宠爱青文,几乎包办了青文所有的事情。在妈妈的宠爱下,青文从小养成了千金小姐一样的性格。后来,青文恋爱结婚了,在先生的宠爱下仍然过着快乐无忧的生活。孩子出生以后,家人开始把关爱的目标更多地转向了刚出生的宝宝。青文开始感到不习惯了,经常会烦躁,情绪很不稳定。

  青文从小就受到妈妈的宠爱,结婚后又受到丈夫的宠爱,不用付出什么就一直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她忽视了她的“幸福快乐”是建立在妈妈的辛勤劳动和丈夫辛劳工作的基础之上,实际上她是把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推给了别人,从权利和义务上讲,就是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

  养尊处优的生活让青文养成了依赖的性格。这种性格的人对亲近与归属有过分的渴求,这种渴求是强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与真实的感情无关。这种性格的人往往会放弃自己的个人趣味、人生观,他只要能找到一座靠山,时刻得到别人对他的温情就心满意足了。

  妈妈争宠会让孩子对自己心生敌意

  女儿来到世上,最先认识的异性是父亲,想独自占有父亲,可是独自占有父亲的人是母亲。因此女儿对同性的母亲就会产生一种带有敌意和反抗情绪的心理机制,我们简单称为“俄狄浦斯情结”。青文经常和女儿在先生面前争宠,容易使女儿增强对自己的敌意和反抗情绪。如果孩子因种种原因没有安全度过“俄狄浦斯期”,情绪一直固结在那里,长大后这种情结就会保持着,并会成为内心矛盾冲突的主要部分。一方面自己潜意识里会想,另一方面又意识到这是不允许的。这种恐惧使得那些社会不允许的感觉被封锁在潜意识中,但是这种感觉总会不安分地萌动,

  这种内心的挣扎就会造成心理问题。

  妈妈要明确角色 承担责任

  青文应该明确自己的角色,静下心来考虑这个问题,问问自己:在丈夫面前应该做什么角色,是妻子还是孩子?在孩子面前是什么角色,是成熟的母亲还是比孩子更孩子气的孩子?当明确了自己的角色后,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青文一直都在逃避做母亲的责任,所以才会在丈夫面前和女儿争宠。“我的选择别人帮我承担(责任)”,“别人的选择我来帮他承担(责任)”。但是,这个世界上并没有谁可以真正地将责任推到别人身上,或者从别人身上把责任揽过来,所以作为妈妈应该勇敢地宣布:我选择我承担!

现象三:妈妈要让孩子来宠爱

  安心很爱自己的孩子,最喜欢和孩子玩的游戏就是让孩子当爸爸,自己当孩子,这让她找到了被关爱的感觉。她爱让孩子讲故事,哄自己高兴。她平时也喜欢孩子用像大人教育孩子的口吻对自己说话,比如,“你要多穿衣服,知道了吗!”“下楼梯要慢点走,小心摔倒!”慢慢地,安心发现自己的孩子变得很“老成”,不像同龄孩子那样爱笑爱闹,反而像一个“小大人”。

  儿时父爱的缺失让她在孩子身上寻求安慰

  安心的父母在她小的时候离异了,她跟着母亲生活。母亲怨恨父亲,因此安心从来不敢在母亲面前提及父亲,也很少与父亲联系,但她内心是很想念父亲的,因为小时候父亲很呵护安心,给了她很多快乐。

  安心自小缺失父爱,如果这种父爱在丈夫身上得不到弥补,很自然就会到其他人身上找。孩子是比较亲密的人,就很容易成为移情的对象。安心不自觉地就把父亲的角色强加到了孩子头上,自己却变成了一个孩子。

  在一段亲子关系里,其中一方改变了角色,另一方也会随之改变角色。

  依赖孩子让孩子心理负担过重

  孩子本来应该快乐地生活在他的儿童角色里,无忧地游戏、学习。如果孩子被不自知地强加了“家长”这个角色后,孩子的精力就会转向关心自己的“孩子”,可能会更关注他的“孩子妈妈”,变得老成,责任感过强,思维也变得复杂起来,心理会超前发展。也许他会被误认为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但他的内心却因忽略了自己的感受,自己的需求被埋没。孩子独有的天真烂漫会慢慢消失,心理负担越来越重。

  做好妈妈 还孩子本色

  当安心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时,她就应该去改变,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随之调整自己的行为。当妈妈的角色转换后,孩子自然也会转换角色。

  与父亲的关系处理上,安心首先要承认自己是想念父亲的,不要压抑这份情感,然后在内心给父亲找一个位置,不要排斥父亲。有空也可以去看看父亲,表达自己对他的关心,也可以尝试和亲人谈谈父亲以及自己对父亲的感受。

现象四:妈妈的情绪和孩子一样善变

  兰兰在孩子2岁的时候和丈夫离婚了,她独自抚养孩子。兰兰是一个非常情绪化的人,情绪变化很快,对人无缘由的忽好忽坏。如果她心情好,会把孩子搂入怀中,亲吻她、爱抚她,会为孩子买衣服和玩具;如果她心情不好,会因为一点小事对孩子大发脾气,即使不是孩子的错也要她承认错误,甚至有时会把她拖到门外,说再也不要她了,非要等孩子哭着苦苦哀求才会作罢。

  幼时母爱缺失让妈妈喜怒无常

  兰兰是家中最小的一个孩子,她出生后母亲的身体就不好,对她疏于照顾。后来将她放在奶奶家、姥姥家和姨家轮流寄养。

  在孩子3岁以前,抚养人的态度对孩子人格的形成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婴儿刚出生时,只会将妈妈分为两种:好妈妈和坏妈妈。给奶喝的就是好妈妈,不给奶喝的就是坏妈妈。随着孩子长大,她会慢慢意识到原来这两个妈妈是一个人。这种对妈妈的态度将影响着孩子长大后对其他人的看法。兰兰的心理年龄还停留在婴儿时期,认为只有两种人:好人和坏人,所以她对人的态度会忽好忽坏,情绪波动比较大。

  每一次更换抚养人,都会让孩子感觉到她不再被喜爱,一次又一次地被抛弃。小时候的这种生活模式固定下来,长大后会在生活、人际交往过程中不断地去重复体验。兰兰婚姻上的失败也会让她有被抛弃的感觉,所以她通过长期控制比她更弱小的女儿,获得成就感、自主感。

  读不懂的妈妈无法给孩子真正的母爱

  妈妈这样的做法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伤害,孩子会感到自己就像妈妈手中的一个玩具,不能体会到真正的母爱,这样的孩子很难形成正确的自我价值观。

  妈妈要停止伤害 给孩子自尊

  妈妈首先要意识到她现在的情绪化与自己童年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她不应该将自己童年的创伤转移到女儿身上来。妈妈自己曾经体验过被抛弃的感觉,就更应珍惜现在的拥有。如果经常对一个孩子说“不要她了”的话,会让孩子感到被最亲密的人抛弃了,这对孩子心理上是一个非常大的伤害。长大后孩子很难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因为亲密可能就意味着被抛弃。

  在妈妈面前孩子总是错的,要经常向妈妈认错,讨好妈妈,这会让孩子变得没有自尊,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也会常常去讨好别人。在与孩子接触时,妈妈要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把孩子当做一个真正的人来尊重,而不是随意对孩子发脾气。即使孩子做错了事情也不是去指责,而是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循循善诱。

现象五:妈妈比孩子还贪玩

  扬扬的妈妈文秀大学一毕业就结婚了,夫妻两个约定晚几年再要宝宝,可是扬扬不期而至。文秀看着同学们毕业后都在忙事业、享受爱情,周末常常一起娱乐聊天到很晚,活得都很洒脱。而她却要照顾孩子,心里很不平衡。扬扬满月后,文秀终于像解放了一样,把孩子交给奶奶照顾,自己与朋友们一起去玩儿了,有时甚至彻夜不归。

  一转眼扬扬4岁了,文秀发现他性格内向胆小,不喜欢和小朋友玩,经常一个人坐在墙角,嘴里含着一块小毛巾发呆,每天睡觉都要把他的小毛巾搂在怀里。文秀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对改掉扬扬这个习惯却无能为力。

  幼时少爱让妈妈心中也无爱

  受重男轻女的偏见影响,文秀一出生就不受关注。同时,因为妈妈没有足够的奶水,她小时候是吃牛奶长大的。儿童最初把母亲当做自身安全的保护伞,一旦母亲离开他便大哭。如果母亲经常漫不经心地抚养孩子,或因为工作、个性等原因不亲近孩子,就无法让孩子感受到母爱。如果孩子从小感受不到被爱,就很难有爱别人的能力。

  文秀小的时候没能和妈妈建立起紧密的心理连接,她内心承载爱的水杯里的水一直都未装满,而我们每个人的自尊、安全感都来自内心中的这杯水,小时候得到的母爱越多,杯子里的水也就会越多。这样人心中才会有更多的爱去给予别人,否则她没有能力去爱别人,包括自己的孩子。

  孩子感受不到爱去寻找“象征妈妈”

  如果儿童在生活的早期未能和妈妈建立起正常的依恋关系,他会寻找一个妈妈的替代品去依恋,那么这个替代妈妈的物品就会具有妈妈的功能,它能帮助儿童克服恐惧、焦虑的心理,带给儿童安全感。

  扬扬咬着小毛巾睡觉其实是对母亲依恋的一种转移,由于无法和妈妈亲近。扬扬只好将对妈妈的依恋转移到小毛巾上,与小毛巾建立起亲密联系。

  妈妈要给孩子充分的爱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童年创伤,虽然无法再回到从前,但是陪孩子一起长大的过程可以让自己再重新成长一次。文秀既然做了母亲,就应该承担做母亲的责任。虽然现在新时代的女性,不光要照顾孩子,还要过自己的生活,但妈妈要学会平衡二者的关系。

  文秀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去真心地爱自己的孩子,通过给予爱来治疗自己早年情感的缺失。当文秀真心地对自己的孩子投入爱时,她能慢慢地体验到价值感、成就感和重要感,这样她会越来越自信,从而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文秀要多抽出一些时间陪孩子,给他讲故事、与他做游戏,给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宽松的氛围,给他安全感和信赖感,使他对妈妈的依恋能得到正常的满足,扬扬含毛巾的习惯也会慢慢改掉。

  编后:做个好妈妈任重道远

  做妈妈要牺牲很多,必须多爱孩子,孩子是依靠爱成长起来,走向独立。爱是独立的前提,独立是孩子被爱的结果。为什么大多数妈妈做不到这点?因为她们也没有长大,也在渴求爱,渴求别人满足自己的需要。有些妈妈整个生命过程在孩子出生之前可能没有得到正常发展,不独立使她们根本没有心力来承受人生的重压,更谈不上乐观地对待人生。

  也许会有妈妈说:“我就是上面提及的那些类型的妈妈,这可怎么办?”不要担心,因为生命是一个流动的过程,不是永恒不变的,只要你今天意识到了,改变了,明天依然是充满希望的。

  妈妈应该有坚定的信念。这个信念很重要,将给你很多力量。成长之路充满了艰险和痛苦,我们都应该有一个坚定的积极的信念去支持自己,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aojiao/658058.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