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在我国,婴幼儿早期教育的现实情况如何,未来又将如何发展呢?为此我们专访了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的华爱华教授。
问:现在国内很多早教机构的课程及做法存在较大差异,您是怎么看的?
华爱华教授(以下简称华):这取决于早教机构的服务定位。有两类“早教机构”:一类是招收O?6岁婴幼儿的全日制托儿所和幼儿园,这类早教机构的课程是直接面向婴幼儿组织教养活动的,活动是教师和婴幼儿之间展开的互动;另一类则是非全日制早教机构,由家长带着孩子来接受早教服务。这类早教机构由于服务定位的不同,课程的组织实施形式也会不同。当定位于直接促进婴幼儿发展时,那么课程是面向婴幼儿来组织实施的,但因为孩子是由家长陪着来的,也因为孩子过于年幼,所以教学活动是由家长配合教师进行的,活动是教师联合家长共同与婴幼儿展开的互动,有时家长仅仅是活动的旁观者,这类活动我们称为“早教活动”。当定位于对家长进行育儿指导时,那么课程则主要借助亲子互动的方式对家长进行育儿观念、育儿知识以及育儿方式的传递,这时的活动是教师、家长、婴幼儿之间展开的三方互动,这类活动我们称为“早教指导活动”。
问:您能解释一下“三方互动”吗?
华:三方互动是指在早教指导活动中就亲子互动的现场实况而展开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互动,这里包括亲子之间、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婴幼儿之间同时展开的三角双向互动。具体来说,教师设计游戏或创设游戏环境引发亲子互动,通过观察亲子互动行为,随时与家长展开互动,以帮助家长理解孩子的行为,指导家长如何与孩子互动。同时,家长也就自己与孩子互动中的疑惑和问题随时与教师展开互动,从教师那里获得所需要的帮助和指导。这种帮助和指导不仅是语言上的,教师也通过与婴幼儿之间的互动向家长进行示范。可见,三者之间的互动是以家长和教师的互相观察为前提的。
问:在早教机构中,这两种定位哪一种更重要?
华:我认为,就非全日制早教指导机构而言,婴幼儿每周才去一两次,每次至多也就两三小时。显然,通过这样几次专门的早教活动是根本满足不了婴幼儿发展需要的,家庭才是婴幼儿学习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因此,对家长进行早教指导具有更积极的意义。当然,通过早教活动来对家长进行早教指导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方法。教师设计的早教活动可以是教师组织的亲子游戏,也可以是教师组织的婴幼儿活动,无论是家长参与了活动,还是家长观摩了活动,活动的目的在于向家长传递科学的育儿观念和育儿技巧。
问:以家长指导为目的的早教活动与我们平时在托幼园所组织开展的早教活动有什么不一样呢?
华:同样内容的教养活动如果定位于早教指导的话,在组织设计时会有更多考虑,比如该活动向家庭迁移的可能性,活动材料以可替代的家庭日用品为宜,活动个体化开展的可能性,向家长提示该活动中孩子行为的观察要点和解释要点等。如果我们设计的游戏活动只能在早教指导机构中才能开展,所使用的材料是家庭无法获取或替代的,活动的开展只能在集体进行,那么这样的活动就不具有很强的示范指导性。
问:也就是说,以家长指导为目的的早教活动设计,应当考虑这个活动可在家里反复开展。那么,怎样的活动内容才具有这样的可能性呢?
华:这是问题的关键。婴幼儿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一种新行为、新经验的出现都需要在不断的重复中得以巩固。日常生活循环往复,养育行为无时不在,带养人与孩子的互动频率最高,婴幼儿的发展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的,而不是靠到早教机构里进行几次蜻蜒点水式的训练活动。要从单纯的“养”到“教养融合”,早教指导就是要帮助家长摆脱“养而不教”的观念,并且学习如何“在养的过程中教”。我们应当相信婴幼儿是在自然的生活和游戏中学习的,成人的“教”则应更多地与婴幼儿的自然生活和自发游戏同步,应该是一种自然状态式的活动,是生活化、个体化的。
问:个体化在家里可以做到,但在早教机构短短的时间内如何实施活动的个体化原则呢?教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孩子和家长都分别组织活动吧?
华:我所说的活动的个体化开展,是指我们设计的活动要有助于家长与孩子一对一开展的。在早教指导机构,老师组织这类活动往往是同时与多个孩子和家长平行开展的,是一种平行性的集体活动,而不是合作性的集体活动,正是这种平行活动才便于向家庭延伸,也便于老师就每一对孩子和家长的互动行为进行个别化指导。也就是说,所有活动都是可以与孩子一对一开展的,也应该易于向家庭延伸。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全日制托幼机构中,虽然每个活动都是几个孩子一起进行的,但由于活动简短且日常化,所以教师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很容易为每个孩子安排不同的活动,也就是说,每个活动中参与的孩子是不同的,个别化也能体现得非常充分。
问:现在早期教育的宣传中,“蒙氏教学法”、“奥尔夫音乐”频繁出现,也有机构称自己专门训练孩子的感觉统合,您觉得孩子需要这样专门的教学吗?
答:我不太了解这些专门的教学具体是如何组织实施的。对婴幼儿来说,发展应当是全面的,没有必要过早就某一领域的发展进行专门训练。但如果在婴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早教活动中,运用了“蒙氏教学”,“奥尔夫音乐”、“感觉统合”等思想和方法当然是可以的。而我认为,对于3岁前早教课程的分类维度倒是值得推敲的,分类组织的活动应当体现发展的整合。以音乐活动、美术活动这样方式分类的学科活动显然不合适,以认知、感官、情感、社会性这样的发展领域来分类组织活动也有割裂之感。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aojiao/689321.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