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的时候,大部分的中国家长都不懂得赞美孩子,“慈母出败儿”是当时教育的主流认知,所以欠缺夸奖和鼓励的我们,个个胆小而缺乏自信。可是当西风东渐,亲子教育专家终于让中国父母了解了夸奖的重要性之后,形势似乎又有些“过犹不及”地一发不可收拾,弄得现在的孩子个个除了还是胆小缺乏自信之外,同时又自我感觉良好得没法面对失败和处理挫折。
许多社会心理学家对这种现象的看法和我一致,认为现代的家长又落入了另一个“过度赞美”或“不当赞美”的误区,把爱的教育误当成毫无分寸的赞美,所以才让孩子在泛滥的赞美下,失去了抵抗不完美的能力。
所以,学会赞美,也是爸爸妈妈要学习的重要功课之一。
赞美要“言之有物”,也就是要赞美得“到位”
这是我在上消费心理学课程时常常会告诉销售人员的一件事??范围太大的赞美,等于没有赞美。在现在这样一个情感表达自由开放的社会里,赞美和接受赞美已经是再普通不过的事,因而赞美往往就失去了它原本该有的强度和能量。
我们先看看以下这两组对话:
妈妈:“嗯,这幅画画得真好!”
妈妈:“嗯,这幅画画得真好!我尤其喜欢这棵大树,你看,叶子画得多好啊,我都能感觉到它们在风中摇曳的样子!我也喜欢你的用色……”
妈妈:“最近你表现得不错!”
妈妈:“那天在学校里妈妈看见你和同学说话,我觉得真的很骄傲,我听见你问候同学生病的妈妈,我那时就觉得你长大了,将来一定是个能帮助别人的人。”
你看见了吗?如果我们在赞美他人的时候,能明确地指出原因,明确地说出令我心生赞美的理由,那么你的赞美就能让被赞美的人感受到这不是虚与委蛇的客套,而是发自内心真诚的赞扬,这对被赞美的人来说,是多么感动和开心的事。另外,如果我们能说出具体的理由,还能让被赞美的人知道你认同他的哪一部分价值,这不仅让他对自己更有自信,也更愿意继续去实践和完善这个价值。
至于这种赞美给孩子带来的好处,我相信不需要我再赘述,你们一定都能明白。我只强调一点,每个孩子终其一生都或多或少在寻求父母的认同,而这种对父母认同的渴望,在孩子五六岁时就开始发展得尤为明显,所以一定要在这个时候就尽量满足他们。
所以,“到位”的赞美,就是多说些细节,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一个人不管年龄有多大,都喜欢听到别人在赞美自己时多说些细节。例如,如果称赞一个女人漂亮,你说:“你真漂亮啊!”她听了会高兴,但可能会想你只是客套,或者安慰她;可如果你说:“你真漂亮啊,尤其是你的眼睛,又黑又亮,睫毛又长,每次我和你说话,都不能不看你的眼睛,它们真是太漂亮了。”我保证,经过你这么一赞美,她从此会对自己的眼睛更有自信,而她也就更愿意和你做朋友了。
所以,每次要赞美孩子的时候,你一定要尽量说出他值得你赞美的细节,也要尽可能多地描述自己因为他的这些优点而感受到的快乐和骄傲。对于孩子来说,除了前面我说的两种好处??感受到真诚和增强自信之外,他也会因此知道父母的价值观,以及父母希望他能做到什么。
到位的赞美是可以练习的,大人和孩子都需要学习
儿子小的时候,我常常带着他做一个游戏??“赞美比赛”。我让他选出这个礼拜他最想赞美的人,可以是表哥表姐或表妹,可以是奶奶或外婆外公,可以是同学,也可以是爸爸或妈妈,而我,也选出一个想赞美的人。
接着我俩一人拿一张纸,在纸上写出我们想赞美那个人的理由,然后我们开始进行辩论比赛,看谁推举的想赞美的人,更有理由成为那个星期的“赞美之星”。
通过这个游戏,我可以从儿子辩论时所列举的理由中,很巧妙地知道他最在乎什么、他的价值观、他这个星期的活动内容、他的情绪状态,甚至他遭遇的不愉快。此外,我也可以在辩论中带着他,帮助他练习欣赏别人的优点和“会说好话”,奠定他日后处理人际关系的视角和能力。
但是,切记,言之有物的赞美必须是有度的,不要为赞美而赞美
自从亲子教育专家鼓励父母要多赞美孩子以后,向来不会赞美孩子的中国父母,受教之余,为了弥补自己曾经的缺憾,有些时候又变得过度赞美,浮滥的赞美反而成为孩子不敢尝试、裹足不前的绊脚石。
举个在家里最常看见的例子:
3岁的妹妹在客厅茶几上涂鸦,无意间画了几撇她自己都不晓得是什么东西的图案。妈妈看见了,为了鼓励妹妹,便故作激动状地拍手叫好:“画得真棒!妹妹真聪明!”一旁的姥姥看见了,也跟着鼓掌称好。傍晚爸爸下班回到家,妈妈兴奋地告诉爸爸今天妹妹有多能干,爸爸于是又鼓掌叫好一番。妹妹很兴奋,继续涂鸦。
接下来的几天,相同的场景又出现了几次,可是妹妹在连续开心地画了几天之后,突然就不再喜欢画画了。妈妈和姥姥觉得很奇怪,问妹妹:“你不是很喜欢画画吗?怎么不画了呢?”妹妹撅着嘴,摔掉彩色笔说:“我不喜欢画画!”
你知道问题有可能出在哪儿了吗?
一开始,妹妹确实觉得兴奋,也感受到了绘画的乐趣,而且她知道,只要她画画,妈妈和姥姥就很高兴,就说她是聪明能干的好宝宝。可是她还小,或许是她的绘画能力有限,或许是她根本不知道该画些什么,又或许是她根本就不喜欢画画,于是她很担心,担心她的“不能干、不聪明”会被妈妈和姥姥发现,而发现之后,她们就会不再喜欢她了。所以,她就拒绝再画画,并且说自己不喜欢画画,免得继续再画下去,露出马脚就麻烦了!
因此,有的孩子起先喜欢弹琴,后来学着学着就不喜欢了;喜欢绘画,学着学着又不喜欢了;喜欢溜旱冰,后来连旱冰鞋都不愿意再碰一下了。而这些孩子在父母口中“真让人操心,做什么、学什么都没有个定性”的原因之一,很可能就是我们过度、没有节制的赞美令他们心生担忧。
所以,赞美要“有节有度”,而且要“理由充分”
3岁的妹妹在客厅茶几上涂鸦,无意间画了几撇她自己都不晓得是什么东西的图案。妈妈在一旁看见了,开心地说:“呀!妹妹真棒,能拿笔在纸上画画了。姥姥您看看,妹妹现在拿笔拿得多稳哪!您看,她这条线的颜色,多好看哪!”
“呀!妹妹真棒,能拿笔在纸上画画了!”赞美她确实有的成就:“能拿笔画画”,而不是“画得真棒”。
“姥姥您看看,妹妹现在拿笔拿得多稳哪!”??这个成就,是她目前可以达到,继续努力练习还可以进步的。因此,给了妹妹继续努力的目标。
“您看,她这条线的颜色,多好看哪!”??这是她与生俱来的审美能力,有了这个充分的理由,妹妹就知道画画不仅要画得像,漂亮的色彩也是要素之一,而她,是具有这个能力的。
此外,我很希望爸爸妈妈能理解,我们不能为了赞美孩子就“睁着眼睛说瞎话”,这会带来几个结果:一是孩子心知肚明,你是骗他、哄他的,他由此也就顺着学会了说瞎话来哄人;二是过度赞美让孩子不清楚自己的位置,自我膨胀,不能应付没有赞美时的失败挫折;三是当孩子确实不具备该项能力时,因为我们的赞美,他害怕让父母失望,失去父母的爱,因此可能会焦虑难安,更受挫折。
此外,赞美有很多方式,令对方最受用的赞美才是最有价值的
不同年龄、不同气质的孩子对奖赏有不同的需求,所以为了让赞美更具强度和效力,选择适当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有些孩子喜欢父母在大庭广众之下赞美他,有些孩子却对此觉得尴尬得不行;有些孩子喜欢物质上的奖励,有些孩子却只喜欢亲密的拥抱和亲吻。这些都和他们与生俱来的气质有关,和他们对快乐感受的诱因有关。
所以爸爸妈妈最好平时就能和孩子一起讨论这个话题,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看看哪一种赞美方式是孩子最喜欢的,哪一种又是我们最喜欢的。当大人孩子都知道对方最喜欢、最受用的赞美方式之后,才不会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对方身上,赞美也才能发挥它最大的功效和强度。
读大三时我在一个国际学校辅导室里实习,有一次辅导室配合学校的春游活动去爬阳明山。当时那个国际学校的学生家长,除了来台湾工作的外国高级白领之外,还有很多都是颇有成就的海归学人。那天中午,我们带着几十个小学生到一片绿草如茵的野营区野餐,坐定后,孩子们很快地从背包里拿出家长早上准备的野餐盒,唯独有个念小学二年级的男孩,迟迟不肯把餐盒拿出来。
我悄悄地把他带到一棵背着同学的大树底下,蹲在他身边柔声问他为什么不把餐盒拿出来。这个有位在法律界赫赫有名的优秀母亲的男孩,扭捏地说:“因为今天早上我妈妈在我的餐盒上绑了个红色的大蝴蝶结!我在半路上拆了半天都拆不掉!”我强忍住笑意,问他为什么妈妈要绑个红色的大蝴蝶结呢,他说昨天晚上家里有背唐诗比赛(这些孩子虽然是中国人,但因为出生在美国,中文基础都很差),他赢了妹妹,妈妈为了奖励他,也为了让同学们都知道他的光荣,所以就在他的餐盒上绑了个代表荣誉的醒目标志。可是妈妈眼中的荣誉标志,却是这个8岁小男孩不愿承受的尴尬和丢脸!
所以我们要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赞美和奖励孩子?请记得一个原则,接受赞美的人是孩子,而不是父母,所以它的前提是要满足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的想法,而不是满足父母的需求和想法。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aojiao/700971.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