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动不动就“找碴儿”,真的让父母很头大。虽然有时爸爸妈妈也能多少理解孩子的困扰,但还是忍不住怒气,更不要提看到他这种行为背后的意义了。而实际上,孩子每一个“负面”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积极的心理动因。他们的很多“负面”行为都像水面上突然生起的小旋涡,看似微不足道,底下往往波涛汹涌,积蓄的都是成长的力量。如果能更多地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多探究他行为背后的秘密,我们就可以换一个视角来重新看待孩子的行为,自然就会少一分焦虑与沉重。
通常,看到孩子“找碴儿”,父母的第一反应就是压制。压制的结果是,孩子负面情绪不断堆积,堆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对抗,对抗一升级,父母自然控制不了局面,进而产生挫败情绪,只好进一步加大压制的力度,结果又会引发孩子新一轮更强烈的对抗。有时,对抗带来的后果往往让我们追悔莫及。想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就要发现孩子找碴儿的原因。归纳起来,孩子找碴儿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 在别处积攒了负面情绪,没有机会释放,转而在亲近的人面前寻找机会发火。
● 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产生了愤怒或失落的情绪,以找碴儿的形式发泄,引起爸爸妈妈关注。
● 经验告诉他,只要持续找碴儿,爸爸妈妈没有了别的招数,为了息事宁人就会放弃原则,给他带来期待的“好处”。
● 自我意识萌芽,凡事都想自己做主,不想被人控制。
当孩子还很小的时候,他们发泄情绪唯一的方式就是哭闹。只有当孩子心智发育到一定阶段,他才明白,找碴儿是处理负面情绪更有效的方式,不仅可以吸引关注,还可以创造机会把压力释放出去。从这个角度看,学会了找碴儿,也是孩子试图以更有效的方式处理负面情绪,向爸爸妈妈寻求帮助的一种有益尝试。如果我们能够全然地接纳孩子的这个行为,耐心地倾听他,允许他发脾气,允许他大哭大闹,平静而温和地面对他,就会发现,与我们严厉地“管教”相比,他会更容易平静下来,也更容易得到安抚,学到更好的处理情绪的方法。
当然,倾听孩子,允许他发脾气,允许他大哭大闹,保持平静温和,不等于我们要放弃原则。相反,该坚持的原则,我们还是要温和地坚持。有的爸爸妈妈可能会怀疑,如果在孩子找碴儿的时候,去倾听他,允许他发脾气,允许他大哭大闹,会不会助长他这种“坏脾气”呢?当然不会。一个情绪被接纳的孩子,他能更多地感受到爱与安全感,也能更快地平静下来。除非我们的接纳并非发自内心,在貌似“接纳”他的同时,其实内心压抑了很多的负面情绪,那么,孩子就可以敏锐地察觉到我们缺乏诚意,他的闹腾才会升级。这种方式管不管用,关键取决于我们的接纳是真是假。
孩子找碴儿还有一个典型的特点——只针对最亲近的人。对不太亲近的人,他一般不会采用这种方式。这也是孩子心智发育再上一个台阶的反映。他很清楚界限,知道在哪些人面前可以找碴儿,在哪些人面前不可以。他也很清楚谁有什么样的尺度,因此,找碴儿的时候,他会把握一个相应的尺度,适可而止。即便他偶尔会试探你的底线,但那仅仅是试探。试探过了,他还会将自己的行为限定在对方可接受的范围内。
最亲近的人,一定是让孩子可以无所顾忌的那个人。如果这个人能无条件地给予孩子支持,他就可以给孩子更多的正面能量,协助孩子健康地成长。
炜炜的玩具被抢走了,他很生气。这个3岁的小家伙不去追回自己的玩具,相反,他立刻冲向妈妈,举起小拳头,一边哭,一边使劲地捶向妈妈。因为愤怒,炜炜的小身子绷得紧紧的。
妈妈温和地将炜炜搂进怀里,开始跟他共情:“你的玩具被抢走了,你很生气。”
听到妈妈这句话,炜炜的小拳头放了下来,因愤怒变得僵硬的小身子也放松了。他委屈地靠在妈妈怀里,大声地哭了起来。
妈妈紧紧地搂着炜炜,一只手轻轻地抚摸着他的后背。过了一会儿,炜炜的哭闹声逐渐减弱,最终平息下来。他在妈妈的怀里趴了一会儿,随即抬起小脑袋,看着对面的沙池,开心地笑了:“妈妈,我想玩沙子。”
炜炜很清楚 ,抢他玩具的孩子,他对抗不了,他的负面情绪无处可去,于是,向妈妈发泄情绪就成了最安全的方式。妈妈全然接纳了他的情绪,没有因为他打自己而勃然大怒,炜炜才能更快地平静下来。相反,如果炜炜的小拳头捶向妈妈,妈妈的第一反应是:“这还了得,居然把怒火烧到我头上了。可不能惯他这毛病。”随后,妈妈再迫不及待地管教一下炜炜。可想而知,妈妈这样处理的结果一定是,炜炜既压抑了自己的愤怒情绪,同时也吸纳了妈妈的愤怒情绪,他小小的心灵就会积攒更多的愤怒,他所受的伤不是更深吗?当然,打妈妈不是一个恰当的发泄情绪的方式,但是,对于这么小的孩子来说,他能有这样的反应,是很正常的。我们无须当时去跟他对抗,可以事后跟他聊聊,让他明白,若下次再有情绪,可以哭,可以到妈妈这里寻求安慰,但是打妈妈,妈妈会痛。孩子的心比我们想象的要柔软,不要担心他听不懂。只要我们用心去跟孩子交流,孩子什么都明白。
当孩子为了表达自我意识而找碴儿,不愿意听从我们的时候,那不过是他尝试自我控制的一种需求。只要我们温和地坚持,在他认为合适的时机,他会放弃试探,欣然接受我们的意见。阿宝就是这样来表达自己的需求的。
妈妈要阿宝去洗澡。阿宝坚定地回答“不”。
妈妈坚持。于是,阿宝开始找碴儿:“我不喜欢我的洗发液。”
妈妈:“是吗?你不喜欢你的洗发液呀?那我们用香皂吧!”
阿宝:“我也不喜欢我的香皂。”
妈妈:“那我们也不用香皂,就用清水吧。”
……
阿宝找了许多的理由来逃避洗澡,但是妈妈自始至终都不带情绪与他交流,既不否定他,又始终都在坚持洗澡的要求。阿宝从妈妈的态度里感觉到了尊重与坚持,来来回回几轮之后,可以明显地看出,阿宝将抗拒转化成了游戏。见时机已到,妈妈建议阿宝带着小海豚一起去洗澡。对抗够了的阿宝欣然从命。当然,洗澡的时候,他仍然用了洗发液、香皂,并没有任何的抗拒,相反,他对洗发液和香皂生出的泡泡倾注了足够的热情。这就是孩子,他抗拒的不是洗澡这件事,他只不过想以他的方式向我们传递一个信息:我要自己作决定,不想被他人控制。只要我们多一点点耐心,多花一两分钟等待孩子,他就不会跟我们对抗了。
当孩子学到更好的处理情绪的模式之后,他找碴儿的行为就会越来越少,直至逐渐消失。面对孩子的找碴儿行为,只要我们用对了方法,一切都在控制中。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aojiao/726646.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