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家长如何教孩子遵守规矩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家庭教育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如何教孩子遵守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没有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将会给其未来的发展造成障碍,给别人带来诸多困扰。

2月4日,本版刊登了一位妈妈的烦恼:“我儿子现在上幼儿园大班,非常淘气。他总是不明白哪些是自己该做的事情,哪些是不该做的。比如到我单位,他会不经同意,就把同事的东西乱扔。我也教训过他无数次,可是收效甚微。”规则和秩序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准则。一个孩子只有明白了他的做事界线,才知道该如何自律,也才能对他的情绪、行为及态度负责。为此,本版组织了一组文字,让我们听听专家、家长的观点。

孩子越小

越必须说罚就罚

宫本宏

现在许多家长都像这位母亲那样,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却忽视了规则意识的培养。而缺乏规则意识,会给一个人带来许多负面效应,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工作、生活,甚至影响一生的幸福。

规则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是非界限,如何在生活情境中帮助孩子逐渐形成明确统一而又灵活的规则意识,使孩子的个性和社会性相得益彰,我认为家长应做如下引导:

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在不同生长阶段的不同心理发育特点。案例中的孩子读幼儿大班,正处于生长过程中的“第一反抗期”,开始表现出不听父母或老师等权威者的话,甚至发脾气,打破东西等。当小孩有破口骂人,动手打架,破坏公共物品,割伤别人或虐待小动物等行为时,应引起家长的重视。一方面,家长可以通过改进教育方法来改善其行为,另一方面,孩子如果无故这样,就要考虑是否存在病理性问题:如儿童情绪问题,行为问题,或品行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攻击行为的出现,也具有不同的意义。

1-2岁的幼儿,喜欢打破东西,破坏工具,乃是“肛欲期”的特色。因其自我的控制力正在发展之际,对自己的行为与脾气有时还无法控制。如用剪刀剪坏小娃娃,用牙齿咬坏衣服等。对于这样的破坏性行为,做父母的只要告诉幼儿,这是不乖的行为,用富于情感色彩的寓言故事或游戏,来提醒并帮助幼儿去控制自己的行为就可以,注意不要对孩子实施过分的处罚。

儿童发展到3-5岁时,其自我控制力已渐趋成熟,一般不会随时发生攻击或破坏性的动作了。但偶尔仍会因情绪不好而表现出攻击性的行为。做父母的,要用心去了解孩子为什么发脾气,为何乱拿别人的东西,针对其心情不快的理由,适当地用生动的故事或寓言来引导启发他,避免用生硬的说教,更不要一味地去训骂孩子,让孩子逐渐养成管理自己情绪的习惯。

到了6-7岁的学前期,孩子可能会因心情问题动手打同学,发脾气,摔东西,破坏公共物品,乱画墙壁等等。作父母的,一方面要去了解儿童动怒打人或破坏东西的具体原因,另外,也要根据其攻击或破坏东西行为的轻重后果,给予适当的处罚。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必须让孩子直接品尝到不完成属于自己的事情、违反规则的后果是什么。当然后果不是怒气、责骂、唠叨,甚至威吓说“我不爱你了”,真正的后果应是一个教训,例如罚扣零用钱,罚扣玩耍时间,而最奏效的就是最心爱哪件,就盯着专扣哪件。孩子愈小,愈必须说罚就罚,不可拖拉,对他们而言,最有效的就是说不可以就不可以,绝不妥协。总之,做父母的必须坚守住自己和孩子之间的界限,抵挡住孩子的“诱惑”,让孩子明白自己失去控制的破坏性行为,理应受到惩罚的规则`,使他逐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尽量避免再发生。但强调手段不可以以暴制暴。

此外也有些特殊情况,有些孩子的破坏、攻击性行为,是与其脑部发育情况有关的,如有严重的“多动症”、“智能发育不全”或“抽动症”等,孩子因对内外应激的忍受力降低,对自我情绪的控制减弱,容易发生攻击与破坏行为。对于这样的情况,使用适当的药物,可能会减轻其攻击性行为。但必须经由专业的机构做出评估,才能对症治疗。

规矩的“教”与“不教”

幼儿教育家孙瑞雪老师提出:0—6岁的孩子需要建立的六大基本规则:1、 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3、 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4.、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5、不可以打扰别人。6、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孙老师提示:在一个文明、平等的环境中,如果想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就必须有这些规则来保证。成人也能够遵守这些规则,是孩子得到自由的基本保证。在这个前提下,每一个孩子都会知道他做事情的底线,并且知道这个底线是由自己把握的,而不是大人。这样,孩子才能在不受成人强制和惩罚的生活中逐渐学会如何生活,摆脱“不好的”、“常犯错误的”状态,走上自由的、快乐的、有规则的、成长的轨道。这就是我倡导的爱和自由、规则和平等的教育精神。

这是我比较认同的一种观点,与大家分享! ——眺爸

同样碰到这些困惑,呵呵。有些理念知道,执行上不到位。我想,有些规则是需要的,但没必要太多。根据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制定几点必须要做到的原则性规则,比如:吃饭睡觉安全文明礼貌等方面的原则,其他的,可以适当放手,给他自由。然后,要坚定执行,不能说话不算数。而且,要事前告诉行为后果。就是如果不执行,会有怎样的结果,让孩子自己做出遵守还是违反的选择(这也是给孩子自由哦)。

还有,在态度上,如果孩子违反了,也应该坚持但温和地执行后果,不要演变成教训和新一轮的不开心。就事论事就行了。

—— 宝贝乐乐妈

对幼儿而言,一些原则性的规矩,一定要严肃地“教”他们,对孩子们说“这样是可以的,那样是不可以的!”比如:带电插座不能碰;煤气开关不能动;开水要小心;绝对不可以玩火;在大街上不可以到处乱跑,等等。

而对于有些规矩,单一的“教”不见得会有很大的效果,应该在“不教”中引导和培养。家长平时注意自己的行为细节及家庭的生活规律,孩子自然就会学会。比如:爱清洁,讲卫生;按时吃饭;饭前洗手;早睡早起;好玩具与朋友分享,等等。我相信这样的“不教”,可以让孩子的个性成长在遵守规矩的高速路上自由地驰骋。

总之,这里的“教”是指以“言传”为主,“不教”则是指以“身教”为主。 —— 超超

规矩是种纪律。记得曾带儿子去上一堂早教亲子课,有个孩子特别顽皮,老师上课,他总捣蛋、破坏,不但影响别人听课,也干扰老师上课思路,而他的妈妈就在一旁毫无表示地看着他。后来交流中了解到,那个男孩的妈妈是位教师,她不想过于约束孩子,而是希望孩子个性化地成长。但即使“个性”也要遵守纪律,也要讲求规矩。“个性”是个人行为,而规矩是公共行为,不论我们的教育理念如何不同,在公共场合,都需要给别人最起码的尊重。

儿子很爱吃螃蟹壳,有次去酒店,当他享受完一只大大的螃蟹壳后,嚷着要夹第二只,被我们拒绝了。理由很简单,这是公共场合,需要将美食与大家共享。虽然他不依不饶,但面对我们的坚决态度还是停止了。逐渐地,他就知道了这个规矩,建立了一种认识,美食可以吃,但要记得与别人分享。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aojiao/728084.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