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很经典的故事,说的是有一个孩子在妈妈陪同下第一次来幼儿园。在幼儿园走廊,妈妈指着墙上贴的许多小朋友的画,告诉孩子说:“这是小朋友画的,你看,多好看,你以后也能画出这么好的画来。”可是孩子却说:“这是谁的画,太难看。”妈妈着急地说:“这么评价别人的画不礼貌。”孩子不满地坚持说“就是难看,就是难看”。这是时陪同她们的一个老师说:“在我们幼儿园,你可以画好看的画,也可以画很丑的画,没关系的,只要你愿意。”孩子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和孩子沟通,是需要技巧的。孩子们经常是话中有话,读懂孩子的潜台词是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前提和保证。老师和父母只要做个有心人,积极地回应孩子,与孩子沟通也就十分顺利了。那应该怎么做呢?
一、幼儿园教育
(一)积极回应
有一次,许多小朋友都在玩钻爬游戏,鑫因为腿部做了手术,老师让他在旁边休息。过了一会儿,鑫对老师说:“老师,他们那一组要有个小老师就好了。”老师懂了,鑫想做小老师。老师说:“那就请你来当小老师。”鑫推辞:“不,我不”。老师说:“你就当吧。”鑫立即点头,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二)有意示弱
午觉起床后,老师发现萱的床尿了,但她已经穿好衣服回到座位去了。显然她不想让别人知道她尿床的事。老师对小朋友们说:“小朋友想不想听一听老师小时候的故事。”大家当然都想听。老师讲着讲着,特意说自己小时候经常爱尿床,上了小学后也还尿过。不过,老师每次都会告诉大人们,请他们帮我换衣服,我就不会生病发烧了。果然,这之后,萱小声告诉老师,她今天尿床了。老师向她保证,这事只有老师知道,决不会有小朋友知道的。萱高兴地在老师脸上亲了一口。
二、家庭教育
(一)认同孩子
很多父母在和孩子交流沟通中,喜欢说教,导致孩子不愿意继续表达。孩子更多的时候是希望有人倾听,不一定是向父母讨方法的。比如,孩子回家说有小朋友推了他,父母不要急着问是谁,怎么推的,哪儿疼了。而是认同他的感受,“哦,你一定很生气吧”,孩子会接着说:是啊,我也推了他。愉快的谈话开始了,而孩子始终都没说他自己哪儿疼,妈妈也一直没问,因为从和孩子交流中知道,孩子很安全。
(二)主动出击
父母从老师口中知道,孩子今天因为抢玩具把同伴咬了一口。回家后孩子什么也没说。妈妈在一家人吃晚饭的时候说:“我听说有小朋友被人咬了一口,哭得很厉害。”孩子望着妈妈,不说话,妈妈接着说:“那咬人的小朋友当时一定很害怕。也许回家后和家人说说这件事,他可能会变得轻松起来。”孩子终于开口和父母说了白天咬人的事,之后,果然很放松。
亲爱的教师与家长朋友们,看了这些身边的故事,您一定会有所启发的。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aojiao/732470.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