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教育的最终结果,是为社会培养一个符合于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担当一定的角色,这个角色要按社会结构中为他建立的规范行事。角色教育有三个层次:家庭、学校、社会实践。其中社会实践是角色教育的最高层次。通过社会实践把小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要的多重角色,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处事。社会社会实践为小学生角色教育扩展了广大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培养小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社会角色之能力,使我们更能深刻地观察、认识小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临江市建国小学的“角色教育”向我们启示:社会实践是小学生角色教育的大舞台。
一、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心理基础小学生心理发展处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学龄初期(童年期),这一时期的小学生已经安全渡过了婴儿期和幼儿期,从接受家庭教育或幼儿园教育转到接受小学教育,这是儿童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使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更大的一次质的飞跃。这一时期的儿童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征的,具有基本的生活能力、言语能力和较高的学习能力,开始形成了一个人最初的个性倾向,能够模仿一般的社会角色,如家族成员、医生、军队长官等。此阶段的小学生角色教育主要有三个特征:(1)从以组织性较差的家庭或幼儿园的游戏为主的角色教育转化为以有目的、有系统、组织性较强的学校教育为主的角色教育,儿童能够系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2)在进行角色教育时逐步训练儿童从口头语言向更高级的书面语言过渡,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把角色的思维、行为内化为自已的思维、行为。(3)有意识、有计划地促进儿童参加更大范围的集体生活,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社会实践,在活动中儿童担当一定的角色,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日益丰富,自我意识得到进一步发展,能够逐渐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个性品质,世界观形而未成,处于萌芽阶段。在低年级,小学生只获得一些片面的、不连贯的人生道理,只知道就事论事,只会扮演单一角色,不会连贯起来思索,不会进一步抽象概括,到了高年级,大脑得到进一步发育,视野渐广,知识增多,对人生的目的、意义以及周围事物开始有了一般的看法,特别是对不同的角色的人物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个时期儿童的特点是世界观形而未成,所以,学校要注意对这个年龄段的小学生进行世界观教育,要具体、生动,要考虑到这个年龄的小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兴趣各异,显示出不同的个性倾向,但不能完全脱离具体事物进行高度的抽象思维。因此,我们要抓住小学生这个心理基础,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担当社会角色,在做中学。
二、社会实践指导小学生掌握生活技能新生儿呱呱坠地后,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差,他有衣食的需求,而无获取衣食的能力,因此,就要给他们多方面的照顾。儿童慢慢长大,就要教他吃饭穿衣等技能,然后教他自谋生活的能力,即职业技能。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里,社会成员必须学会一些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学会现代生活,这单靠传统的家庭教育很难达到,这就需要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也不仅仅单纯在那种规范的课堂里对书本知识进行加工、转换,传输给学生,还要实施开放式教学,改变培养模式,以适应市场经济,使学生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掌握生活技能,为他们今后选择职业做些准备工作。
五年级的隋琳同学在角色教育中选择了厨师这一角色,并拜在饭店当厨师的叔叔为师,学到一手烹饪技术。当时隋琳的父母双双下岗,她就建议父母开个小吃摊点。她每天利用课余时间指导父母做生意,生活有了来源。她兴奋地说,是角色教育帮助了我,是社会实践培养了我,使我们全家闯过了生活难关。
社会实践为小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生活做了准备工作。在角色教育中,低年级学生如果选择了科学家竺可贞这一角色,他就以竺可贞为榜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实现做科学家的梦想。中年级学生如果选择了军人这一职业角色,他就会像军人一样遵守铁的纪律,认真学习国防、军事知识,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人。高年级学生如果选择了企业家这一职业角色,他就要关心经济问题,了解管理知识,决心把自己锻炼成为企业家。通过参加社会实践,选择一定的社会角色,使小学生初步掌握这些特定角色的职业特点、专业知识、人格气质,能够担任这一特定的角色。
三、社会实践指导小学生遵守社会规范在一个社会里,有一套维持这个社会秩序的工具,这就是社会规范。社会规范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种信念、习惯、传统,用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团体与团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如法律规范、道德规范和各种各样的生活准则等。其中,法律规范是最有强制性的规范;道德规范调整的范围最广,它表现在风俗、习惯、礼仪、时尚等许多方面,如公务员行为规范;社会生活准则主要表现在机关、团体、公共场所规定的规章制度上面,如交通规则、作息制度、参观注意事项等。
社会规范的目的是要求人们自觉遵守,那么就应该让学生知道一些社会规范,最有效的方法是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担任诸如解放军、交警、教师、税务员等职业角色,从中体验角色特点,在实际操作中遵守特定的社会规范。这样,比起教师在封闭的课堂中空洞讲授要强得多。
张同学从小立志当一名教师,学校开展角色教育活动,他选择了教师。刚开始,学生们吵不停,怎么说也静不下来,他灵机一动,在黑板上写下几道练习题让学生做。检查时,发现林同学的第一题错了,于是他就给她讲解,很耐心,真像老师一样。实践活动结束后,班主任老师指导他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上面写着热爱学生、严谨治学、教书育人、诲人不倦,这不就是自己在担任教师角色所要遵守的规范吗?他想,做什么事情都得遵守一定的社会规范,这样才能做得符合社会的要求,得到社会的认可。
四、社会实践指点小学生人生目标究竟什么是人生呢?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生是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从个体上看,它是个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整个生命历程,即个人一生中全部实践活动的总和;从群体上看,它是人类社会生活。人生领域是无比宽阔的,学习、工作、家庭、生活、理想等无不属于人生的范畴,其中最基本的内容就是社会实践。
人生观是人人都有的,其主要内容有三:(1)人生目的,即人为什么活着?(2)人生态度,即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人生道路怎么走?(3)人生价值,即怎样的人生才算有意义?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缺一不可。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理想是共产主义,人们要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我们要教育小学生具有先人后已、先公后私的精神,鼓励小学生为人民的事业而努力学习、生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勉励他们艰苦奋斗,献身社会主义建设,并把之看作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在现阶段,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民生活日益丰富,社会条件比较优越。但优越的社会条件并不能保证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都遵守社会主义的行为规范,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个人利益和个人利益有时还会发生冲突。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指导小学生的人生目标,才能使他正确认识世界,把他培养成为社会人。五年四班的刘磊同学不愿学习,整天泡在游艺厅里,学校开展角色教育后,他参加了版画小组。此后,他迷上了刻版画这一角色,再也不进游艺厅了。刻出的作品先后在省市大赛中获奖。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使他知道自己并不比别人差,他增强了自信心,改变了贪图享受的人生观念,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他以刻版画的精神对待学习,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学习进步很快。
五、社会实践促进小学生个性发展人的个性,从幼儿期就开始显露,它最初不仅受外部事物的制约,而且要受个体生理需要的制约。因此,儿童的个性表现在他的行动只简单服从于他当时的直接要求和愿望。在儿童身心发展的基础上,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儿童会逐步形成他的道德信念和价值观念,以致于开始形成初步的、尚不稳定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是一个人个性形成过程中的飞跃,因为他的行为逐步由服从个人的直接需要发展到服从远大的理想。
人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因素。因此,人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受到自身生理的、心理的条件限制,也要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同时,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存在着差异,表现在每个人的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
根据上述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特点,以及个性差异,在角色教育过程中,就要指导学生选择符合自己特点的角色,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此培养小学生个性。如担任税务员、交警、林业工人、邮递员,培养小学生的执法严格、办事认真、工作勤恳的作风,形成具有职业特点的个性品质。
小学生在担任一个职业角色的过程中,就会把那个角色的个性特征学习过来,尽量模仿其性格、气质,并有所创新。由于人的个性特点不同,所以在不断的角色定位过程中,他能够找到最符合自己个性特征的那种角色作为理想目标,并不断努力,塑造、发展、完善自己的个性。
六、社会实践培养小学生担任多重角色学校教育在社会实践这个大舞台上,把小学生扮演成不同的社会角色,使其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这个角色要按一定的社会规范行事,每个角色都有一套权利与义务体系。建国小学“角色教育”实验表明:小学生在一天中要多次变换角色,在家时是子女,在学校时是学生,乘公共汽车时是乘客,购物时是顾客,小学生就是在每天的角色变换中成长、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一个人一生中不能只从事一种职业,职业变换与人生相伴随,只有能够担当不同角色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生活。因此,就要在小学阶段为儿童建立多重角色的概念,让他们担任不同的角色,认识不同角色的职业特点,熟悉不同角色的职业习惯,为将来在就业竞争做思想准备。
学习一种角色不只是简单地记忆可接授的行为,而且还包括这种角色关系的符号和反射的学习,角色教育的中心是把小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社会行动者,通过担任某个角色,比如说医生,这个小学生才能逐步地把自己看作是自己活动的对象,于是,他就能描述他行医想要询问的东西,按照医生的做法去做。由于小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学习能力,包括行为、语言、思维的学习,使他很快地学会担任另一种角色,如记者角色。因为他已有了担任医生角色的经验,所以就把他习得医生角色的行为、语言符号、社会互动关系迁移到记者角色中来。由于这是两种不同的角色,医生面对的是病人,记者面对的是受众,医生的目的是治病,记者的目的是了解事实并向公众报道,所以这时两种角色行为、符号发生冲突,小学生就要不断调整冲突,重新确立、模仿记者角色的行为,学习记者角色的社会互动关系,以适应新的角色,成功的担任新的一种角色。
担任多重角色的意义在于他能够很快接受不同角色的行为、习惯、语言符号、社会互动关系,并能区别多重角色适应社会要求的共同之处与差异特点,提高小学生多方面素质,使其成为社会人。根据建国小学的做法,可以把角色划分为林业、矿业、养路、养保、解放军、交警、个体户、服务员、售货员、营业员、税务员、教师、医生、记者、邮递员、售票员等24个职业角色。选定角色的基本依据是:一是根据当地经济社会的行业和职业分布,二是根据父母、亲友所从事的职业,三是根据小学生的兴起、爱好以及对未来职业角色的选择。
七、社会实践为小学生自我实现奠定基础在社会实践中,小学生选择了自己喜爱的角色,那么,他就在这个角色身上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深入理解、掌握角色的行为、理念、特点,以及社会互动的关系。他认真地体验角色的生活,他在想:我应该怎样做、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才更好,此时在他内心引起一系列冲突,他只有一个信念,要把这个角色做下去,自己就是这个角色。结果他成功了。小学生把他的潜力和创造力都发挥出来了,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地、全神贯注地体验角色生活,这种心理状态我们称之为“自我实现”。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这样描述“自我实现”:充分利用和开发天资、能力、潜能,使自己趋于完美。
小学生进入角色后,创造力得到发挥,他忘记了过去是学生、也不考虑未来干什么,只生活在此时此刻的角色之中,他完全陶醉于眼前的情境之中,倾心于现在这个角色,很少分心,很少涉及其他任何事物,同时,又有力量和勇气创造一个新的自我。王巍同学担任“冷饮家”时,他拜师学徒,吃了不少苦,到了学校举办“大市场”社会实践活动时,他的冷饮滩点很受欢迎,望着满意的态度,他很惬意,陶醉于想象之中,觉得自己就是冷饮家。他这种体验有助于他不断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所以,角色教育不仅要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而且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自我实现的人,以适应新世纪对我们的挑战。
总之,社会实践做为角色教育的大舞台,能使小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密切联系,使小学生了解社会,也让社会接受小学生,以使他们在学业有成踏入社会大门之时,很快适应社会的要求,找准自己的角色位置,愉快地生活、工作,创造性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aojiao/7336.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