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身为父母免不了对孩子有些叮嘱、吩咐、指派或劝阻。但常常遇到这种情况,起初孩子还愿意听话,也比较配合,可是过不了多久,就变得不那么听招呼了。有时你那里轻言细语说了几遍,他那里理都不理,似乎“没有耳朵”,直到大人发了脾气,变了脸,他才勉强为之。这样往往弄得大家都不痛快。许多当父母的感到迷惘,甚至苦恼,担心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和孩子之间的距离也会增大。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该如何解决呢?
其一,有时候孩子正在专注地做什么事,或是正在入迷地看故事书,或是摆弄着手里的橡胶泥,或是正看电视。这时,孩子的全部心思都倾注到他所关心的事物上,忘掉了别人的存在,甚至忘了自我。如果这时中途打断他的活动,让他去背唐诗或睡觉,不管孩子怎么请求,都强行把他从自己的世界里拖出来,那会让他多扫兴啊,即使按照你的吩咐,他不情愿地捧起书本,或躺在床上,也是心不在焉,还想着刚才那关妙的故事、精彩的电视。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他兴奋的心情静不下来,转不到你要他做的事情上,效率也不会高,甚至他还会故意搞坏事情以示反抗。因此,当孩子正迷于图书、电视或游戏时,父母可以把原计划的时间稍微调整一下,等告一段落,孩子紧张、兴奋的情绪放松以后,再让孩子去读书、背诗或休息。这样孩子就乐于接受你的招呼了。
其二,孩子“没有耳朵”,在于父母的絮叨。日常父母提醒孩子注意一些生活小事的时候,总是把孩子当成没有一点独立性的幼儿,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千叮泞万嘱咐。比如吃饭要扶碗,不要挑挑捡捡,不要说笑,不要掉饭粒,不要狼吞虎咽,不要这不要那,没完没了。不管孩子做什么,父母都不厌其烦地说一通,而且这些话天天说。孩子听得多了,就显得不耐烦。其实,这种“没有耳朵”并不是真没有耳朵,而是对大人的话听腻了,不愿搭理。这里当然有孩子的责任,但当父母的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孩子逐渐长大,对周围世界富有好奇心,什么都想去探索一番。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应该只是重点粼咐一下,除了有危险的,一般不要过多地干预。要允许孩子“跌欢”,不跌几跤是学不会走路的。按照心理学原理,你过分的干预,孩子就产生逆反心理。往后你说什么,都从心理上产生一种反感,因此,对孩子教育要适度。
其三,当孩子跟父母的意见不一致时,这时的“没有耳朵”其实是一种无言的反抗。比如你要求孩子把玩过的东西一定要自己收起来,整整齐齐放好,可他常常还是把东西弄得满屋子,就若无其事地走开了。这时尽管你说了一遍又一遍,他仍不理睬,直到你动气发火,他才吸起嘴巴勉强服从。
在这种情况下的父母,应该冷静分析双方的意见,即使孩子做的是错的,也不要强制,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进行引导。例如说:“你不听妈妈的话,妈妈生气就不跟你玩了。”你是听妈妈轻声说,还是听妈妈发火大声责骂你呢?这样孩子就感到亲切,自然愿意听你的话,按你说的去办。这时大人还应及时表扬,鼓励他。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aojiao/746761.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