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初三男生李卓的情绪表现得十分烦躁,好像装了满满一腔汽油——见火就着。短短一周,因为一点儿小事,已经连续和同学发生了两次冲突,甚至大打出手。学习上更是令人担忧,眼看中考在即,他的成绩却不断地大幅下滑。昨天,他又因为学习的事情和疼爱他的父亲吵得不可开交,父母无奈之下,将他拖进了咨询室。
谁知,他对咨询师的叙述却令父母大为吃惊:“最令我厌烦的不是爸爸打我,而是每次当我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他当着我的面一声声地叹气!”
“每当爸爸觉得我不学习了,就会立刻‘生病’,喊‘心脏不舒服’或者‘不想活了’。其实我知道,他是故意做给我看的,让我感到愧疚,给他好好学习。可他越这样,我心里就越烦他,偏不想好好学习,有时觉得干脆真的和他一起死了算了……”
或许一些家长看了这个例子,会感叹孩子“不懂事”、“不孝顺”。但我却认为,这恰恰体现了孩子对父母的在意和爱。因为孩子只有在意父母,才会关注和猜测父母的情绪,并受到这种情绪的感染。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虽然更愿意把目光投向外界,但家庭永远是他们依靠的港湾。父母情绪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情绪。父母情绪好,孩子就快乐,觉得生活充满希望,有自我奋斗的力量:父母情绪不好,孩子就容易焦虑不安,失去拼搏的进取心。所以,父母对孩子表达情绪时,要注意自己情绪的表达是否得当,否则很容易发生误会。
青春期孩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喜欢主观臆断。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听到父母在自己面前叹气,可能会直接表达出愧疚,认为是自己不好,做错了事情,对不起父母。而到了青春期以后,孩子在潜意识里仍然会感到愧疚,但是年龄的特点需要他们把愧疚引发的压力释放出来,于是这种压力就会转化成愤怒。他会认为父母的情绪是故意的,是一种对他的压迫,并由此产生更加逆反的情绪和行为。看似对抗父母,实际却是对抗自己心中真实的愧疚和焦虑。
心理专家针对此类孩子的父母的建议是:父母要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积极地寻找原因、想办法改善这种状态,而不是盲目发泄情绪。尽管对学生来说,学习是主要任务,但是对于整个人来说,学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并不能成为父母对孩子的全部评价。如果一位母亲说:“我的孩子哪儿都好,就是学习不好。”这句话就意味着前半部分不重要,落脚点是在后面的“学习”上。它并不表示母亲对孩子的肯定,相反,却映射出母亲对孩子学习的焦虑感,这种焦虑情绪很容易在与孩子的沟通中体现出来。如果母亲认为“我的孩子不管学习怎么样,他都是一个健康可爱的孩子”,这时,母亲的焦虑感就会降低,因为她明白,孩子虽然学习不好,但这只是一个暂时的困难。
当然,并不是说我们不能对孩子表达情绪,但如果孩子因为我们情绪的表达而变得更加糟糕,我们就需要考虑自己的情绪表达得是否得当了。也许换一种方式,孩子会更容易接受呢?比如,直接告诉孩子“你最近的表现令妈妈有些失望和伤心,但这不是你的本质。是不是因为你遇到了什么困难?能和妈妈一起分担,共同来想办法吗?”或者说,“爸爸心情不好,是因为工作上的事情,和你没有关系。你可以给爸爸时间,冷静一会儿吗?”这样一来,就很难产生误会了。
总之,适合孩子接受的情绪,才是恰当的情绪;符合孩子才是最好的教育。个性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aojiao/7791.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