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澜确实没有其他同龄人有的“毛病”:
他毫不关心男孩子和女孩子之间的暧昧关系,绝无任何早恋危险。
他有什么话都和爸爸妈妈讲,父母的话全听,绝无任何青春期叛逆问题。
他对人特别有礼貌、特别讲文明,绝无任何男孩子的粗野和暴力倾向。
他非常整洁、非常纯洁,每天洗完澡后可以光着身子就到客厅里。
他一直像个小孩子一样,绝无任何不良嗜好。
但,胡澜有一个其他同龄人没有的“习惯”:和妈妈在一起睡觉。
“他有很多好朋友,都是女生,我这孩子可好了,和女生在一起的时候,就跟姐妹一样,互相拍打、玩笑,女生都特别喜欢他,根本没把他看成像其他男同学那样有不好的什么想法。”胡澜的妈妈这样告诉我。
我听完后,长时间地沉默着,用带着问号的眼神看着这对可爱的父母。
突然,胡澜的爸爸拍了一下大腿,看着我说:“您的意思是不是说,这就是我孩子的问题。”
其实我什么也没说。这是一个很有悟性的父亲。
胡澜的爸爸妈妈是从外地把他的户口迁到北京的,爸爸依然在外地做生意,长年不在家,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照顾孩子饮食起居的任务完全由妈妈承担。为了照顾胡澜,他们在北京买了房子,妈妈没有工作,做全职的家庭妇女。偶尔,父亲回家的时候,妈妈也会要求胡澜单独睡觉,但胡澜不愿意,于是即使父亲回家的时候,要不就是三个人挤在一张床上,要不就是妈妈答应胡澜过一会儿就去陪他睡,这样的时候,胡澜会睁着眼睛等着妈妈来才能安心地睡去。
由于长期独自带着儿子生活,母亲和儿子形成了相依为命的关系;由于丈夫长期不在身边,她和儿子养成了在一起睡觉的习惯。表面上是儿子需要母亲,实际上是母亲需要儿子。
在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投射性认同。它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简单地说就是自己对自己的保护,只不过这种保护常常是自我所不知觉、不觉察的。
所谓投射,就是一个人把自己的想法不自觉地安放到另一个人身上,比如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会认为“他喜欢我”,尤其是当这种想法会让某个人产生内心的焦虑和冲突时,就更容易发生投射现象。一个正处于青春期的高中女生,由于小时候有一些性游戏的经历,对性有着比较强烈的好奇心,她喜欢上了班上一个比较成熟的男生,并因此而非常紧张,因为她感觉“那个男生总是用色迷迷的眼光来看我,有不好的想法”,实际上呢,经过心理咨询的分析后,是她对那个男生有一些“不好的想法”。因为这样的想法让她不舒服、让她心不安,她便不知不觉地把它们投射到了对方身上,这样自己就不至于形成对自我的怀疑、矛盾与厌恶。要把自己投射到对方的想法、自己的想法和对方真实的想法区分开,有时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所谓认同,则是把对方对自己的想法变成了自己的想法。比如一个小女孩儿,本来并不是那么漂亮,但在她爸爸妈妈的心里和眼里,她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孩子,慢慢地,爸爸妈妈的这种想法就会真的成为这个女孩子对自己的看法:“我非常漂亮,可爱”。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说父母要多赞美孩子,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这是让孩子产生自信的一个重要因素,孩子会按照父母对自己的看法和期待来逐渐形成对自己的认识并最终成为自我的一部分。那么,同样地,父母如果总是看自己的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孩子也会这样认同父母的看法,最后就真的变成了一个“不行的、不好的”人。关于这一点,我会在后面的章节中再详细阐述。
回到胡澜这个故事。
当胡澜妈妈把对儿子的需要投射到儿子身上时,就变成了“儿子特别需要我,他自己害怕黑暗,一个人睡不着”,而胡澜也感受到了这样的投射,从而认同了自己的需要:“我是一个孩子,离开妈妈不能生活”。母子互相配合,达成默契,完成了投射性认同的过程,共同促成了胡澜永远长不大的心理特征和人格特征。为了不让这样的组合失衡,胡澜就必须让自己保持孩童的心态,他不能允许自己成为男人,他永远只是妈妈怀中的乖宝宝。同时,胡澜的父亲也乐意看到这样的局面的存在,这让他感到非常放心,儿子没有青春期孩子那些让人担忧的“臭毛病”,他在外边也就能够安心做自己的生意,以经济支撑来弥补妻子和儿子对自己情感依恋上的缺失。
如果情况就这样一直保持下去,这个家会在平静和温馨中保守着这种看起来非常美好的关系。可惜时间在前行,儿子的年龄一年一年在增长,与其年龄相对应的其他特质变得越来越重要:坚强,能勇敢地面对困难与挫折,逐渐独立地处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会以男性的角色与同伴交往。胡澜因为其没有长大的心理年龄,使他在没有其他同龄人的“缺点”的同时也没有了其他同龄人的“优点”,反映在学习上就是害怕困难,无法解决问题,最后干脆用最幼稚的方式来彻底逃避:退学在家,永远庇护在母亲的羽翼之下。这个时候,父亲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母亲也不得不去面对儿子的问题。
正是母亲的需要抹消了胡澜的性别,同时也使他失去了成长的机会、动力和压力;也正是父亲的害怕麻烦阻碍了胡澜作为男性的成长,一个听话的小男孩比一个事事要求独立、对父母不断质疑的叛逆准男人,要让人“放心”得多。然而,这样的放心是短暂的,它将带来更大的问题、产生更大的麻烦。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aojiao/995218.html
相关阅读: